都重生了谁不是个文豪啊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4章 我妈喜欢你

顺利通过复试的毕意南心情不错,脚步轻快地走出视听中心,呼吸着雨后校园的清新。

“大伟,你再往这边来一点。”

听到有人喊了这么一句,毕意南以为是侯伟就在附近,走过去才发现,是三个不认识的男生正在教学楼前面的草坪旁边拍照。

他们正愁没人经过呢,看见毕意南便招呼道:“同学,能帮我们拍张合影吗?”

“行啊。”

接过数码相机的毕意南熟练地调整好光圈和快门速度,抬头看了一眼面前的几位拍摄对象。

“被叫做大伟的男生怎么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长得好像电视剧《欢乐颂》里的白主管……我记得那个演员姓陈,难道本名叫陈大伟?”

毕意南怀着求证的想法看向“大伟”的身边,这个人就更眼熟了。

“小尼?!”

他的思绪一下跳跃回了2024年,春晚上,小尼配合变魔术时穿帮的尴尬瞬间意外地成为了搞笑高潮,让毕意南印象深刻。

“对了,小尼是广院02级播音与主持专业的,这时候刚上大二,以后在学校里说不定还会遇到呢。”

广院的校园面积很小,有事没事来这里的明星却很多,所以广院学生基本上从大二开始就对遇见名人的事情免疫了,何况是重活一回的毕意南?

如果说,他有什么话想对现在的小尼讲,那就是——我妈未来会很喜欢你的。

突然冒出来的这个想法提醒了毕意南,今天早上老妈给自己发过短信,得赶紧回电话,不然又要挨骂了。

……

“儿子,杂志收到了,文章写的真不错,我和你爸都说好。”

宿舍楼下的话吧里,毕意南不但没被骂,反而受到了表扬。

毕文斌和杨晓波这对父母有很多优点,但让毕意南感受最深的就是“不扫兴”。

送他们礼物,从来不会被埋怨“乱花钱”;和他们分享成绩,从来不会被叮嘱“别骄傲”……

这次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也没有被冠上“不务正业”“耽误学习”的名头,只不过,被老妈善意地阴阳怪气两句还是免不了的:

“我说怎么这么多天不打电话呢,能赚稿费就不用我们给生活费了是吧,毕大才子?”

毕意南嘿嘿一笑,“妈,你只说对了一半,生活费确实不用给了,但不打电话是因为我太忙了没时间。”

“刚开学能有多少课?你以为我和你爸没上过大学啊?”杨晓波表示不信。

“不光要上课啊,我现在是班长兼校广播台台刊部部长了。”毕意南非常自然地省略了“代理”两个字。

“部长?真的假的?”

杨晓波就是大学老师,自然知道大一新生想要当上学生社团里的部长有多困难。

“当然是真的了,我还能骗你?”

“臭小子!你这么厉害有没有女同学主动追求啊?”后面这句才是杨晓波最想问的。

毕意南顿时头大,重生前老妈就催婚多年,可他身边那么多莺莺燕燕,选哪个都会伤很多女孩的心,他怎么能忍心做出这样的事情呢?

只是……这回也开始催的太早了吧?

“那个,妈,我通话时间到了,下次再说啊。”

“嘟,嘟,嘟……”

电话那头的杨晓波撇撇嘴,把正在翻杂志的毕文斌喊了过来。

“文斌,你有没有哪个同事家的女儿也在燕京读书的?”

“怎么这么问?”毕文斌一头雾水。

“我想给意南介绍一下。”

毕文斌吃了一惊,“这也太早了吧?你怕他找不到对象啊?”

“我是怕他挑花眼了。”杨晓波这些天越想越不放心,本来广院的女生多,旁边还有一个二外……

毕文斌看老婆不像开玩笑的样子,也开始认真地思考:

“能想到的就是老楚他们家女儿,高一的时候和意南同班,后来学的理科,也考去燕京了。”

“你说的是楚兮然吧?你现实点行不行?人家凭什么看上咱家毕意南啊?”

杨晓波去开家长会时见过毕文斌说的这个女生几次,身材高挑,长相标致,是三中品学兼优的校花,还考上了燕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专业。

这样的女孩她当然很喜欢,但是觉得自己儿子有点高攀不起。

“你这么突然一问,我只想到她了嘛。给我点时间,我再琢磨琢磨。”毕文斌用起了拖延战术。

“等你想起来,黄花菜都凉了。”杨晓波根本不给他逃避的机会,“现在就去把你们省直机关内部通讯录拿来,咱俩一起看着名单想。”

……

就在杨晓波打算给毕意南乱点鸳鸯谱的同时,来到团委办公室的李唯和金玲也正在谈论他。

“我们这期杂志李书记看了吗?”金玲随手拿起了桌上的最新一期《燕京青年周刊》。

“每篇文章都读了,很不错。”

自从开始筹备台刊,李唯确实看了很多杂志。

“那您最喜欢哪篇?”金玲继续问道。

李唯接过杂志快速地翻找了一下,“写鲁智深的那篇,又有趣味,又有深度。”

听到这个意料之中的答案,金玲微微一笑,“这篇就是毕意南写的,所以我才看好他来领衔台刊部。”

李唯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那就难怪了。不光是文笔出色,他对作品的理解和对社会的观察,都领先同龄人太多了。”

“我们杂志的张主编也很重视他,而且,这样水平的文章他还能写成系列呢。”金玲意味深长地说道。

系列文章?

李唯拿起茶杯喝了一口,细品味道的同时,咂摸着金玲的话外音。

如果毕意南能把解读《水浒》的系列文章写到十几、二十篇的话,量变就能产生质变了。

除了会在杂志上累积更多的读者和名气,更会让总字数达到可以出版一本书的标准。

根据目前写鲁智深的这篇文章来判断,结集出版后会很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

五十周年大庆,学校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创办台刊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校庆典礼的前后,更是会邀请非常多各行各业的知名校友回校来撑足场面。

身为主要负责学生工作的团委副书记,如果能在这个节骨眼上,把一个在校学生培养成文坛新星,意义可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