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教育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护理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

自有人类开始便有护理活动及护理教育行为,但真正有组织、成体系的护理教育,则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南丁格尔时期。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时至今日,护理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护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护理教育的推动。回顾百年来护理教育所走过的风雨历程,比较中西方护理教育的发展特点,在正确认识护理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未来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一、国外护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国外护理教育的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为了解除或减轻自身疾病及痛苦,而产生了以“养育、照顾”为主要内容的自发护理及其经验的传授,成为护理活动和护理教育的起源。当时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及交通困难等条件的制约,医疗和护理没有明确的分工。治疗与护理多由教会担任,由僧侣、修女对患者进行医疗、照顾。随着医学的发展,建立了医院,收容患者集中治疗,才引起人们对护理患者的注意。直到1633年,罗马天主教徒圣文森·保罗(St.Vincet de Paul)在巴黎成立了“慈善姊妹社”,召集有一定文化的教徒学习护理知识后,到医院服务。这类具有浓厚的基督教信仰的护士组织,逐渐演变为私立医院的护士学校或设有学位的护理系。美国、英国也相继成立了类似的组织。1836年,德国牧师西奥多·弗里德尔在德国凯塞威尔斯城建立了女执事训练所,是护士正规化培训的开端。弗罗伦斯·南丁格尔曾在此接受了短期的护士训练。

(二)以医院护校为基础的护理教育

19世纪50年代,医院开始培训年轻的女性从事护理工作。培训采用带徒方式,在医生指导下从事6个月不付报酬的护理工作,然后取得护士资格。这种形式显著地提高了医疗质量,得到了医生和服务对象的认可。

19世纪下半叶,欧美的现代医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南丁格尔的努力下,欧洲第一所护士学校--圣·托马斯医院护士学校于1860年在伦敦正式成立,它标志着正规护理教育的开始。南丁格尔在她的护士学校中建立了完整的教学制度与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还非常重视道德规范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自身的言行举止亦会受到监督,同时还会涉猎文学、艺术、心理学等领域。南丁格尔以其一生的心血践行了她对护理事业的热爱和对护理教育的执着,南丁格尔护士学校培养的学生很多都成为世界各地护理事业的开创者,而以医院为基础开办护士学校成为此后一段时期世界范围内护理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美国于1871年在新英格兰妇幼医院开设了院办护校。日本和欧洲各国也先后建立院办护校并开始正规的护理教育,他们的护理教育是为了满足国内发展需求而自觉设立和实行的,对后来其他国家护理教育的发展具有示范作用和深远影响。自1860年直至20世纪50年代,院办护校一直是世界各国培养护士的主要途径。

(三)高等护理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工业革命和美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医院条件得到了改善,护理教育得到了发展,逐渐摆脱了对医院的依靠。189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家政系开设医院经济学课程,培养护士学校校长、教师和护士长,可谓高等护理教育的先声;190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设了专门的护理课程;1909年,明尼苏达大学开设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学护理系课程班,培养专业护士,学制3年,成为现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开端;20世纪20至3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的繁荣,护理教育进入鼎盛时期。1924年,耶鲁大学成立护理学院,开设了以大学为基础的4年制护理本科教育,学生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这成了世界护理教育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随着卫生保健事业对护士知识和能力产生的高需求及护理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高学历层次的护理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将护理教育纳入大学教育,标志着护理学成了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这对护理专业的学术性和科学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教育的办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亦发生了显著变化,逐步从职业培训向专业教育转变。这一时期,支持高等护理教育快速发展的原因除了学科发展需要之外,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发展使社会对护理人员的素质需求不断提升,这也是促进护理教育蓬勃发展的客观动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向专科化发展,社会急需受过高等教育的护士,在职的护士也迫切需要进入高等学校接受继续教育。1924年,美国耶鲁大学护理学院设立了护理硕士教育;1932年,美国的天主教大学开展护理硕士教育,目标是培养教学和管理人才及高级专科护理专家;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开设了第一个培养护理教师的博士项目;1934年,纽约大学为护士创办了第一个哲学博士学位,旨在提高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水平;196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开设了护理博士教育;1964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开设了第一个护理博士学位项目。在发展护理理论精神的倡导下,美国的护理博士学位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已经从3个增加到21个护理博士项目,培养出了大批的护理学博士。1977年6月27日,欧共体护理指导法公布,规定护理教育应以高中毕业为起点,学制3年。为遵照法律,欧共体各国的护理教育从学制到课程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目前,美国、加拿大、韩国、菲律宾、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已经形成了从学士到博士的完整的护理教育体系。

(四)国外高等护理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进入21世纪,护理教育开始飞速发展,教育体系日益完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教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各国根据自身社会发展需求,对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进、护理高级人才培养、护理岗位胜任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

1.护理教育体系日益完善 美国护理教育体系包括大专、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三个层次,以本科护理教育为主体。至2014年,美国开设护理学本科教育的院校已达679所,开设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518所,开设护理学哲学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134所,开设护理学实践博士研究生教育的院校有269所。英国的护理教育分为注册前和注册后教育两个层次。注册前教育即本科教育,注册后教育包括注册后培训和研究生(硕士及博士)教育。至2016年,英国开展护理本科教育的院校有76所。澳大利亚的护理教育体系也比较完善,至2014年,澳大利亚有39所大学开设护理本科教育,29所大学开设临床型研究生教育,24所大学开设研究型护理学哲学博士教育。近年来,远程教育、流动性教育项目、分轨式、校外学历模式等灵活的教育方式逐渐在一些国家开展,以满足经济和卫生事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为在职护士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2.护理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健康面临着老龄化、新型传染病、环境风险的挑战,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提高,全球卫生系统日趋复杂,这对医疗卫生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本国乃至全球卫生健康发展需要,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或修订本国的护理教育标准和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以造就能应对挑战的新一代护理人才。20世纪80年代美国护理界开始出现高级实践护士(advanced practice nurse,APN)。美国护理学院学会制定的硕士护理教育目标为: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实践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及护士指导者,以提高护理、保健及治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不同民族、多种文化的人群。护理专业型博士学位的教育目标与硕士教育目标相近,即培养具有各专科临床护理专长的高级实践护士。随着APN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作用的彰显,高级护理实践人才的培养逐步受到多国的重视,高级实践护士队伍迅速壮大。此外,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也十分重视社区护士的培养和社区护理的发展。在加拿大,许多护理院校设有社区护理专业学士与硕士学位点。在英国,护士与助产士协会于2004年将专业社区公共健康护理作为一个新的专业领域,并设立了从业注册资格的标准。在澳大利亚,大部分护理院校均开设了社区护理学课程,并制订了两年全日制硕士学位培养计划。同时,澳大利亚形成了社区开业护士(具有处方权与治疗权、循证行医和诊断能力的护理硕士)的培养方案,且立法严守开业护士的准入条件。在美国,社区护士多为本科、研究生(硕士或博士)毕业。为提高社区护士的素质,美国、韩国等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和注册制度体系,实施对社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随着社会老龄化和疾病谱的改变,社会对社区护理的服务需求将进一步增大,这将推动社区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

3.护理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国外护理院校非常注重根据社会的需求相应地调整课程设置。近年来,国外护理院校重点发展疾病预防、老年护理、社区护理及临终关怀等课程;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逐步将计算机辅助制造、信息学等纳入护理教育课程;国外护理教育还重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教育,强调多元文化护理,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护理能力,为不同种族及文化背景的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国外护理院校还探索开展跨专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跨专业合作的能力。在实践教学方面,国外大部分国家注重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融合,要求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至少达到1∶1,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国外护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也很多元化,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实践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慕课、翻转课堂等。同时,信息化技术手段与护理教学的融合越来越密切,多媒体、高仿真模拟人、虚拟现实等现代科学技术逐渐出现在护理教学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效果。近年来,远程教育方兴未艾。美国护理远程教育已覆盖护理全层次教育;一些发达国家还利用远程教育向其他国家输出护理教育,实现了护理教育资源的共享。此外,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越来越普及,为不同需求的护士和学生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未来,科学技术将与护理教育继续深度融合,为培养护理人才服务。

4.开展护士胜任力本位教育 美国率先提出“胜任力本位教育(competence-based ducation,CBE”,即根据从事工作所应具备的能力,明确培养目标,开展护理教育。基于此理念,美国护理院校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护理干预、有效沟通和合作、信息利用、评判性思维、独立决策、跨文化护理、自主学习等多种能力,并提出本科生在毕业时应具备6个维度的核心胜任力,包括健康促进能力、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能力、计算机使用和病例管理能力。目前,部分国家已开展“胜任力本位教育”,并收集数据来观察和预测护理人力资源需求,制定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以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胜任能力的护理人才。

二、我国护理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一)我国护理教育的起源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卫生保健活动。从医学的起源看,先护后医、医护合一是我国传统医护的特色之一。中医学强调“三分治,七分养”,其中七分养的实质就是护理。从远古至公元前22世纪,一般认为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萌芽期,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语言文字,积累了初步的医药卫生知识。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5世纪,是我国医学师徒式教育发展期,此时期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以临证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医护融为一体,且护理没有明确的高、中、低级之分,只凭经验多少来区别水平的高低。5世纪至19世纪40年代,称为我国传统医学教育的发展期,医学教育从师徒式发展到建立医科学校,学校教育与师承家传教育并存,以学校教育培养学生,在体制、专业设置及招生考试等方面不断完善,逐步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医护理理论经历了春秋战国、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时代已趋于完善,近现代的中医护理渐见雏形,其特点是以整体恒动观为指导思想,遵循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原则,运用辨证施护方法,采用中医特有的针灸、推拿等技术,强调情志调节和饮食调养,以人为本,并尊重个体差异。

(二)我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创建与发展

鸦片战争后,大量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西方医学随之引入,教会医院逐渐出现在传医布教的过程中,传教士医生越来越体会到护士的稀缺。针对此种情况,传教士医生邀请训练有素的外国护士来到中国,以维持医院的有效运转;但外国护士人数太少,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基于此,教会医院中的来华护士和医生一起开始着手培训中国本土的护士。由此,西方南丁格尔式护理教育体系被引入中国,开启了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新纪元。

1.我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创建

(1)创建护士训练班或护士学校 1887年,美国第一位来华护士麦克奇尼在上海西门妇孺医院开办了我国第一个护士训练班,招募一些丧偶的、年龄适宜的妇女从事患者照护工作,教给她们照护和使用药物的方法。虽然麦克奇尼的护士训练班没有系统的课程设置,没有规范的教材,也没有供学生练习的设备和实验器材,基本模式为“学徒式”,但它作为中国第一个护士训练班,标志着西方护理教育在中国的开始。1888年,美国护士约翰逊在福州的马高爱医院创建了护士学校,学制2年,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也代表着我国院校形式护理教育的开始。19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初,教会医院迅速发展,来华工作的外籍护士远远不能满足当时医院发展对护理的需要。为解燃眉之急,上海、北京、武昌、天津、广州、苏州等城市先后开办了培训中国本土护士的训练班。随后,其他城市如南京、长沙、德州、汉口、成都、重庆、太原、沈阳、安庆、保定、济南等地的教会与教会医院也逐渐开设了形式相近的中国本土护士训练班。这些训练班多附属于教会创办的医院,招收的学生数量不多,无统一标准,教学设施或教学设备简陋匮乏,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及课程体系;很少有专职的护理教师,多由医生及病房护士长兼任授课教师,采用学徒制的方法、以半工半读的形式培养学生。操作为主、理论为辅,其目的是节省经费,解决当时医院护士人数不足的问题,满足教会医院医疗活动的需要。早期学徒制的护士培训工作开展得相当艰难,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国人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度较低,加之传教士的特殊身份,使得当时能够主动接受西医护理教育的中国人非常有限。

(2)创建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 1908年在天津创办北洋女医学堂,又称长芦女医学堂,我国早期女留学生金雅梅受政府聘用担任北洋女医学堂总教习,学制2年,分助产和看护两个专业,为学生教授助产、看护、通用药理、卫生、种痘等知识;教学过程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学生除学习理论知识外还要进行临床实习活动,以达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目的。

(3)创办中国第一所国立中央护士学校 1932年11月,政府创办了第一所国立中央护士学校,由潘景芝担任校长。1934年成立护士教育专门委员会,将护士学校改为高级护士职业学校,统一学制为3年,并将护士助产学校定为4年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立中央护士学校先迁长沙,继迁贵阳,后又迁至重庆,与中央医院合作办学。至1944年迁到高滩岩,与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合作办学。该校自办校以来,有12个班,共计254名毕业生。

(4)创办中国第一所高等教育护士学校 1917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正式创办北京协和医学院。1919年,29岁的美国护士沃安娜(Anna Dryden Wolf)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邀请,来到中国筹办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1920年,洛克菲勒基金会与北京燕京大学、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苏州东吴大学、广州岭南大学、山东齐鲁大学五所私立大学合作,创建了中国第一所高等护理教育机构--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专修科,后改称“北京协和医学院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进驻学校及医院。1943年9月该校撤离到成都重建护校。1946年4月24日集体离开成都,同年6月返回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护士学校治学以严格著称,学校的宗旨是“培养高水平的护理骨干、师资和领导人才”。学生在指定大学读完预科后,才能转入该校学习,后经考查成绩合格后,除该校授予护士毕业证书外,还可以获得原预科大学的学士学位,另外也可以高中毕业后考入该校,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

2.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

(1)成立护理教育组织机构,并不断完善健全 中华护士会最初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统一全国护理教育标准。1912年中华护士会成立了看护教育委员会;1922年,看护教育委员会更名为看护教育股;1924年在第七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上决定将看护教育股作为中华护士会的永久分支机构保留下来;1926年看护教育股又改称为护士教育委员会。护士教育委员会下设翻译、课程、注册、考试四个分股(1926年后称为翻译委员会、课程委员会、注册委员会、考试委员会);1934年,护士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中央护士教育委员会章程。在近代护理发展史中,正是由于中华护士会多年的努力,促使在国家主管教育的部门内设有护理教育委员会,使我国的护理教育被纳入国家教育行政系统,与其他各类学科的教育受到同等重视,并实现了由政府负责护士学校立案与护士注册登记的管理工作,使护士具有了国家承认的法律地位,提高了护士及护理专业的社会地位。

(2)建立护士学校注册制度 1909年,中国看护联合会成立的同时成立了注册委员会,开始拟定护士学校注册标准及相关注册事宜。1914年7月,在第一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上讨论通过了全国护士学校的注册章程。当时符合中华护士会护士学校注册要求的仅有4所学校,分别是福州马高爱医院护士学校(后称基督教协和医院护士学校)、上海仁济医院护士学校、上海西门妇孺医院护士学校、福州龙山妇幼医院护士学校。此后,中华护士会根据当时各地护理教育的发展情况,对注册章程的标准和条件进行了多次修订及完善。随着各地医院护理工作的发展以及护理教育水准的不断提高,护士学校注册章程在原有基础上又增补了许多新的规定,使得护士学校的注册更加规范,有章可循。1935年,教育部将护士学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后,公布了护士学校立案章程,要求所有学校向政府立案注册。

(3)扩大护理教育规模 ①学校数量增加。自1914年护士学校首次注册后,至1936年,全国共有174所护士学校在中华护士会完成了注册。从注册学校名单史料中可见,各地护士学校的发展极不平衡。东南沿海城市的教会医院护士学校开办数量较多、时间较早,中部及西部等内陆地区护士学校开办相对较少、时间较晚。自1923年开始,辽宁、山西、贵州、陕西等省才陆续有医院注册护士学校。1937年后,护校向政府注册,护士学校的注册信息在护士季报中未见报道。②生源规模扩大。我国早期护士学校多是教会医院为满足医院医疗活动开办的,招生规模较小,且早期学习护理者以男性为主,一些护校只招收男生,如1912年苏州博习医院仅开办男护士学校,至1922年才开设女护士学校。1918年中华护士会第四届全国护士会员代表大会经讨论决定,先由外籍护士陪同中国女护士共同工作,在严谨认真的工作中逐渐改变男患者对女护士的看法。这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女性护士生源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社会经历了清末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对妇女解放产生了很大影响,女性工作机会也在增加。在这种变化的社会环境下,报名进入护士学校者明显增多,并且逐渐转变为以女性为主。

(4)完善学生入学标准 随着中国近代护理教育的发展,各个学校逐渐规范学生的入学条件和学员标准,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护理学生的生源质量。首先对学生的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品行等均提出一定的要求。虽然不同护校之间招生条件不完全一致,但也可见一定的共性:在年龄上要求一般在18岁以上,未婚为佳,男女学生均可。招生时护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品行,要求有熟人推荐以做品行担保;有的院校需要进一步面试以确认是否录取;对既往文化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如高校或中学毕业,以满足医学和护理知识学习的需要,甚至有的院校需要在入学前测评学生的英文程度,满足需要后才能顺利入学。其次,在入学后规定有一定的试学期,其目的一方面是让学生自己感受能否有自信做护理工作,另一方面由医院的管理者来确认学生有无做护士的能力,考查学生对患者的态度、是否恪守学校规则。如上海同仁医院规定试学期为6个月,期满合格者再定修习4年。

(5)建立毕业护士会考制度 1912年,中华护士会教育委员会即拟定了全国护生毕业统一考试的会考计划,并于1915年举行第一次全国毕业护生会考。1922年,中华护士会下设护士教育股,以代替护士教育委员会负责全国会考事宜。会考工作一直是中华护士会的一项主要工作,即使是战乱纷扰依旧照常进行。直至1936年12月,中华护士会举行了最后一次护士毕业会考,此后此项工作由教育部接管。1937~1946年全国毕业护士会考合格、经护士会发给毕业证书者3941人,截至1946年9月,共发出毕业文凭9487张。

(6)开展护士国际进修学习 依据中华护士会史料记载,1911年,37位中国最早的护士会会员中,就有3位曾在美国接受过护理专业培训,1位曾经去过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习护理专业。说明我国近代护理在早期就有出国留学背景的护士,虽然人数有限,但开创了护理专业对外交流的窗口。1927年,红十字会选派1名护士赴英国伦敦Bedford大学攻读公共卫生护士。1938年,美国红十字会特设国际护士奖学金,在其后的五年内每年资助一名美国籍和非美国籍护士前往伦敦南丁格尔基金会学校进修学习1年,我国陈秀云女士成功获得第一届非美国籍学生奖学金,这也是我国近代护理史上的一个荣耀。在我国近代护理发展史中,大规模选派护士出国进修是在1946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不久,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于美国纽约举办了护士师资进修班。20位从事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和护理行政的中国护士由全国各卫生机构举荐,经严格考核后被选派赴美进修,为期4个月。护士师资班结束后,有7名中国护士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奖学金的资助,继续在美国三所大学再度深造。出国留学使中国护士有机会接触到美国护理的发展状况,并将其与我国护理发展水平相比较,从而找到差距,明确未来的改革与发展方向。这20名中国护士学成回国后,大部分从事护理教育和护理行政管理工作,后来多成为我国护理领域知名的专家和学者,为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新中国护理教育的调整及振兴繁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开始逐步接管旧中国的护士学校并加以整顿改造。同时为了适应当时国家计划经济的总体要求及全国缺医少药的现状,在1950年8月第一届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决定将护理教育列入中等专业教育序列,停办高等护理教育。由卫生部制定全国统一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2年。1953年,北京协和高等护理专科学校正式宣布停办。1954年,卫生部决定将中专护理教育学制改为3年。

1.护理中专教育 1979年7月16日,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和整顿现有的卫生学校办护士专业、医院办护校和独立护校这3种类型的教育”“积极恢复和建立护士学校,各省、市、自治区要在3年内恢复或新建一所护校”。政策制定后,到1985年为止,已有439所全日制中等医药卫生学校设有护理专业,全国有护士63万多人。为达到1990年护士总数发展到83万的奋斗目标,1986年8月27日,卫生部在《关于护理队伍建设的五年规划(1986-1990)》中提出了“提高中等卫生(护士)学校培养能力,扩大招生规模”的举措,同时大力提倡“医院办护校、医院联合或医院与卫校联合办护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了强化这一措施,1987年12月1日,卫生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中等卫生学校与医院联合办学培养护士的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卫校与医院联合办学属于正规教育制度。卫生部于1989年2月14日又颁布了《卫生部关于加强中等卫生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政策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的匮乏,提高了师资的质量。从上可以看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10年左右时间,我国护理教育的重点是中等教育,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整顿和恢复中等护理教育。

2.护理大专教育 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各医学院校纷纷创办护士大专班,这是建立在中等护校毕业基础上的成人护理高等教育,学员经过国家统考入学。教育形式上不仅有全日制的3年大专班、半脱产4年制的业余夜大,还有自学考试的形式。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发布,将高职教育明确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大专教育,从此我国护理大专教育有了两种形式--高等专科学校和高职学校。到2021年,全国招收护理学专业的高职院校约700余所。

3.护理本科教育 为恢复我国的高等护理教育,中华护理学会曾多次组织有关会议进行讨论,并于1978年11月11日向卫生部呈报了“我国需要高等护理教育的几点理由”的书面报告。卫生部于1979年7月16日在《关于加强护理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出要恢复和发展高等护理教育,计划在2~3年内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医学院校试办护理专业(系)。根据文件精神,1982年天津医学院开始筹建护理系,1983年正式招生,在全国率先恢复了护理本科教育。1984年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召开了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座谈会,鼓励参会的医学院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试办高等护理专业教育,培养高级人才,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四化”建设及医药卫生工作需要的教育体系。这次会议不仅是高等护理教育的促进会,也是护理学科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高等护理教育在停办了30多年后,从1985年起逐步恢复,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南京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上海第二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等8所医学院招收护理本科生,学制4~5年,授予医学学士学位。1987年8月,在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护理学专业被正式列入本科专业,从法定程序上正式确立和规范了护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主干学科、主要课程、修业年限和学位授予,明确了高等护理教育的方向。20世纪90年代初,又有华西医科大学、湖南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相继开设了护理本科教育。此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医学院校陆续开设了护理专科升本科的教育形式,为在职护理人员创造了再深造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中医护理专业从中医学中分化出来始于20世纪60年代,我国高等中医护理教育开始于1985年,北京中医学院首先开设了中医护理专科教育。1999年,广州中医药大学等3所院校开设了中医护理本科教育。2007年,全国已有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开设有中医护理学本科专业。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招收护理等专业的本科院校约280余所。

近20年,护理本科教育经历了2001~2010年的稳步发展,在稳步发展的基础上,2011~2020年进行本科教育内部的调整:一是单个学校招生规模扩大,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类、地方性及民办院校的招生规模增长明显;二是培养结构变化,有一批院校开始增加了助产、社区、老年、康复等方向的护理人才培养;三是从规模扩张到质量内涵建设。质量内涵建设期间标志性节点是:2007年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成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学类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护理教指委),在护理教指委的带领下,开始着手研制护理学本科教育的质量标准,并于2018年正式颁布了《护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这一标准对护理学本科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为护理学专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2010年开始试点护理学本科教育专业认证,2019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护理学本科教育认证工作,教育部成立了“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在护理教指委指导下开展工作,截至2020年已经完成41所院校的认证。

4.护理研究生教育

(1)学术型硕士教育 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代码1002)下增设了护理学(代码100210)二级学科,北京医科大学成为我国第一个护理学硕士授予单位,并于1992年招收了我国首届护理学硕士研究生,随后第二军医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上海医科大学、华西医科大学等获得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授权批准。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2011年,护理学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分化出来,成为一级学科(代码1011),开启了护理学科独立发展的新时代。目前全国共有78所院校可招收学术型护理硕士。

(2)专业型硕士教育 2010年,为适应我国医学事业发展对护理专门人才的迫切需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护理、药学硕士等19个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正式设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代码1054)。2011年全国首批授权点28个,截至2021年全国授权点已达122个。

(3)博士教育 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系获得批准独立二级学科护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第二军医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相继在临床医学下设的护理学二级学科开始招收护理学博士生。目前,全国护理学一级学科和二级学科共有33所院校(含一级学科授权点28所)可招收护理学术型博士。

综上,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现状,不论是本科、硕士还是博士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全国的分布存在一定差距。自2011年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之后,护理研究生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期,特别突出的是专业型学位,截至2021年8月,其授权点率先实现了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覆盖。从授权点增长速度看,在硕士层面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教育优先于学术型的发展,这也体现了护理是一个实践性学科的特点,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相一致。

四、我国新时代高等护理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科学布局,促进护理学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护理队伍建设是扩大护理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2030年,实现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7人。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护士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护士在疾病预防、医疗护理、康复促进、健康管理等方面作用,不断提高专科护理水平,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因此,培养符合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的护理专业人才,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国家战略、“全生命周期、全方位照护”的人民需求及“护理学科纵深发展”的建设需求。在“新医科”和医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未来的高等护理教育发展中,不仅要扩大培养规模,更要重视结构调整和内涵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应着手布局本科以上的护理教育,特别是合理布局研究生教育规模和种类,改革探索专业型学位的护理教育,改善研究生教育与护理行业发展的协调性,以突出护理专业临床实践的特点。新时期护理高等教育在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同时,兼顾高层次护理人才培养,统筹护理人才培养和使用,科学布局,促进护理学人才队伍的全面建设。

(二)促进学科融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在大健康理念的引导下,医学发展理念也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健康为中心,服务全生命周期。单一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健康服务发展的需求。人类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健康问题的多因性和健康服务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必须突破学科壁垒,有机整合医学、护理学和人口学、社会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创造护理新模式、新方法。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和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解决多样化健康服务问题和科学前沿问题的高层次护理创新人才,是“新医科”建设对护理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未来要促进护理与工科、理科、文科交叉融合,培养高层次“护理+X”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及实践能力强、临床思维能力强、有爱有温度的护理人才。加快发展护理教育是推进护理事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环节,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迫切需要。

(三)继承创新护理教育内涵建设

护理教育内涵建设包括教育理念发展、护理课程体系调整、教学组织方法革新等,教育内涵建设是新形势下医学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尊重并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护理教育理念与时俱进的体现。在护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学生应共同处于“主体”地位,即教师学生“双主体”。一方面,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另一方面,教师应做好整体教学设计,主导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具备较强的教学管理能力和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就需要对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合理调整。根据社会发展进程、人口结构变化、公众健康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等,定期对护理教育课程体系进行论证和调整。强化品德教育,创新课程思政建设;兼顾专业教育与人文素养塑造,深入学科间融合,探索开发综合性课程,提升人文关怀能力和美学素养;理论与实践并举,继续研究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实践教学形式,拓展实践教学场地,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知识、拓宽专业视野、锻炼工作思维、开展劳动教育、内化职业道德。在课程体系不断调整的基础上,教学组织方法也应进行相应革新。除了传统的讲授法、小组学习法、情景模拟教学之外,还应创造条件开展PBL教学、线上线下相融合的翻转课堂、慕课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实现教学质量提升。

(四)完善护理教育制度,创建护理终身教育体系

根据学科特点及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不同层次护理教育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级体系等,加强护理教育的内涵建设。继续完善继续教育制度,进一步拓宽护理继续教育渠道,丰富护理继续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继续教育形式,为护理人员入职后的继续教育创造宽泛的学术环境,创建终身教育的学习氛围。深入探索高等院校与医疗机构共同培养专科护士与临床护理专家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在校护生和临床护士提供职业发展新路径。培养专科护士及临床护理专家不仅是对社会公众高质量健康需求的有效应对,更是护理学学科向高水平、专业化发展的具体体现。

(五)融汇中西医文化,树立全球化视野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医药已走向世界,中医与西医学相结合将越来越受到重视。中西医结合护理作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分支,以它特有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理论、中医护理技术及养生保健方法等,在常见病预防与康复、老年慢性病管理、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对等领域,发挥出显著的优势。国家对中医事业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力度。《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中医护理,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强化中医护理人才培养,切实提高中医护理服务能力”,这对护理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中西医结合护理学科的逐步完善,我国的护理教育将走出一条秉持现代护理发展理念、汇聚中西医文化的特色之路。在挖掘自身特色的同时,我国的护理教育也要着眼于全球,中国护理是全球护理事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培养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护理人才也是护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借鉴国际教育质量标准,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护理教育质量认证制度,推动学历相互承认,开展联合办学、合作教育项目,为国内外学生提供更多受教育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推动全球护理教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