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丁樱临证验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时行疾病

案1:流行性感冒(邪犯肺卫证)

患儿王某,男,5岁。以“发热、咳嗽2天”为代主诉,于2019年12月10日初诊。

现病史:患儿2天前开始发热,体温最高39℃,咳嗽,流清涕,自服“头孢克肟、蓝芩口服液”等,效不佳。刻下症:发热,中高热为主,咳嗽轻,鼻塞,流涕,头痛,乏力,浑身酸痛,纳食差,干哕,大便黏滞不爽2日未行。

体格检查:急性热病病容,咽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Ⅱ°大,未见脓性分泌物。双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舌质红,苔白厚,脉弦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0.7×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1.3%,淋巴细胞百分比15.6%,血红蛋白126g/L,血小板212×109/L;C反应蛋白5.8mg/L;甲型流感病毒抗原(+)。

西医诊断:流行性感冒(甲型)。

中医诊断:时行感冒。

中医证型:湿热阻络。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通络。

处方:三仁汤合小柴胡汤加减。

方药:杏仁10g,白豆蔻6g,生薏苡仁20g,滑石20g,姜半夏6g,姜厚朴6g,小通草6g,淡竹叶10g,北柴胡18g,黄芩10g,生石膏30g,甘草3g。

中药配方颗粒3剂,每日1剂,分3次,水冲服。

西药:奥司他韦颗粒,每次30mg,每日2次,口服。

二诊:2019年12月13日。服药1剂后大便通,泻下大便酸臭,汗出,身热渐退,3剂药后诸症皆消。

按:本病例患儿为流感发热,病情相对简单,用药亦不复杂,难点就在于辨证准,不落窠臼,并未按照教材选用普济消毒饮、银翘散等方,而是结合舌脉,选用了治疗湿温的三仁汤合小柴胡加减之方。三仁汤为吴鞠通《温病条辨》名方,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书中并没有对三仁汤做详细方解,只是指出“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也。”当代方书对本方的解读,多从以药解方的角度,认为本方有“宣上、畅中、渗下”之功。如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它的配伍,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白豆蔻、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陈潮祖在《中医治法与方剂》一书中也说:“方中杏仁辛开苦降,开肺气,启上闸;蔻仁芳香化浊,与厚朴、半夏同用燥湿化浊之力颇强;苡仁、滑石、通草皆甘淡渗湿之品,使湿邪从下而去;用竹叶、滑石略事清热,数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甘淡渗湿于下,芳化燥湿于中。”湿气弥漫,闭阻阳气,病位偏于肺表,治疗重在轻开宣化。主要病邪为“湿”,治疗目的为祛“湿”。治疗手段为“气化”,通过“气化”以达“湿化”。而反过来,诸症表现为“气不化”,“气不化”的原因为“湿不化”。三仁汤是通过“气化则湿亦化”来治疗“湿温”的,而最终达到“湿化气亦化”的治疗效果。本例患儿发病季节为冬季。2019年冬流感,丁樱教授采用本方合小柴胡汤加石膏加减用药取效十之八九,盖因病机切合,且小儿多为少阳体质之故,取效之捷也在情理之中。

(李向峰 整理)

案2: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热毒蕴结,痰瘀阻络证)

任某,男,9岁,以“发热伴咽痛1周”为代主诉,于2018年3月8日初诊。

现病史:患儿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9℃,伴流涕,轻咳,咽部疼痛,当地社区卫生院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予“布洛芬混悬液、头孢克肟分散片、热速清颗粒”等口服治疗3天,仍发热,咽痛明显,伴一过性皮疹。又至当地儿童医院就诊,查体扁桃体Ⅲ°肿大,可见较多白色分泌物。诊断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拉氧头孢、更昔洛韦、热毒宁”等静滴3天,患儿持续发热,体温最高40.2℃,遂求诊于丁樱教授。刻下症:发热,体温38.9℃,轻咳,咽痛,流涕,眼睑轻度浮肿,口渴,腹胀,纳食欠佳,大便干,小便黄。

体格检查:咽部充血明显,双侧扁桃体Ⅲ°肿大,可见较多黄白色分泌物附着;颈部多发肿大淋巴结;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5.4×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16.7%,淋巴细胞百分比71.6%,血小板335×109/L,异常淋巴细胞比率26%。EB抗体全套:EBV-IgM(+),EBV-IgG(+);EBV-DNA:1.96E+06 copies/ml。B超示肝脾肿大,颈部多发淋巴结肿大,较大者约2.5cm×2cm。

西医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中医诊断:温毒。

中医证型:热毒蕴结,痰瘀阻络。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散瘀。

方药:自拟解毒散瘀汤加减。

处方:黄芩10g,黄连5g,栀子10g,连翘15g,桔梗9g,牛蒡子15g,玄参10g,生地黄10g,牡丹皮6g,炒僵蚕10g,蝉蜕6g,生大黄5g(后入),柴胡6g,甘草6g,浙贝母12g,牡蛎散20g。

中药配方颗粒4剂,每日1剂,分2次,水冲服。

二诊:2018年3月12日。服上方2剂后热渐消退,现低热(体温37.3℃),咽部疼痛缓解,纳食增,大便顺畅。查看患儿精神较好,双侧面颊潮红,扁桃体Ⅱ°大,无分泌物附着,双侧颈部仍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较大者约1.5cm×2cm,无触痛,肝脾触诊无肿大。舌红,苔薄黄,脉滑数。患儿热毒已解,阴虚邪恋,治以“养阴清热,解毒散结”,处方“青蒿鳖甲汤合消瘰丸”加减:青蒿9g,生地黄9g,知母6g,牡丹皮12g,炒鳖甲6g,北柴胡6g,黄芩10g,玄参10g,浙贝母12g,牡蛎20g,猫抓草12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温服。

三诊:2018年3月18日。服上方1剂后低热退,无不适,纳食好,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微黄,脉弦细。2天前,复查血常规:白细胞9.8×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32.3%,淋巴细胞百分比59.1%,血小板186×109/L;异常淋巴细胞百分比4%;B超示肝脾大小正常,颈部可见多发淋巴结,右侧较大者约0.9cm×1.2cm。上方加南沙参10g,继服7剂。

随访:患儿服药后体温持续正常,淋巴结明显缩小,嘱停药观察,3月后复诊,无异常。

按:本患儿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早期,热势高,颈部淋巴结肿大明显,扁桃体红肿溃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辨证“热毒蕴结,痰瘀阻络”无疑,丁樱教授予经验方“解毒散瘀汤”加减,方中黄芩、黄连、栀子性味苦寒,直泄三焦热毒共为君药;臣以连翘、桔梗、牛蒡子,解毒利咽;玄参、生地黄、牡丹皮滋阴清热,凉血化瘀,亦为臣药;炒僵蚕、蝉蜕、大黄辛开苦降,仿升降散之意为佐;浙贝母、牡蛎散结消肿,合玄参又有消瘰丸之意,少入柴胡引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配伍严谨,共奏清热解毒、化痰消瘀之功,切合本病热、毒、痰、瘀之病机,2剂而热退,症状缓解,可谓药证相符,取效甚捷。二诊时热毒已解,阴虚邪恋证,治以“养阴清热,解毒散结”为主,处以“青蒿鳖甲汤合消瘰丸”加减,使邪有所出,痰瘀得消,而收全功。

(范淑华、李向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