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对楼英的研究,起源于我们对浙籍名医朱丹溪和丹溪学派的研究。2013年我们承担了浙江省中医药科技重点项目“丹溪学派的传承发展与著述研究”(项目编号2013ZZ002),整理与考证了丹溪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往的研究均将楼英列为朱丹溪的入室弟子,但在查阅楼英资料时发现证据不足,我们也曾委托当地医生调研考察,但收获甚少,存疑待考。
2018年3月,在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萧山楼塔镇调研,了解到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下称楼塔镇人民政府)对楼英研究和宣传的重视。在这样的机缘下,我们开始开展楼英的专题研究,一方面我们认真查阅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学者们对楼英的研究,包括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一方面联系对楼英有较多研究的萧山楼岳中老师,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的朱建平研究员、朱定华研究员和长春中医药大学的王姝琛教授等,并进行了走访。2018年12月,为了考察楼英与戴原礼的关系,在杭州市萧山区楼塔历史文化研究会(下称楼塔历史文化研究会)楼士青老师的安排下,我们来到诸暨马剑镇拜访了戴原礼的后裔戴关土老师,此行在戴关土老师的大力支持下收获颇丰。2018年12月,为了考察楼英与赵良仁的关系,在浦江县中医院张群肖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查阅了浦江赵良仁这一支的《浦阳赵氏宗谱》。同月,在楼士青老师的努力帮助下,我们还拜访了萧山临浦周明道先生的儿子周一清先生,周明道先生是楼英研究第一人,《楼英研究》的作者。浙江藏龙卧虎,人才辈出,深入的调研和挖掘,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不可或缺。
2019年6月,随着调研的进展,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楼塔镇人民政府一起召开了“浙籍医家楼英医学文化传承研讨会”。2020年10月在萧山楼塔镇召开“《浙派中医丛书》专题、品牌系列专家论证会”,引起了学术界对《浙派中医丛书》和楼英的关注。2021年10月,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学苑出版社、楼塔镇人民政府在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下联合召开了“《浙派中医丛书》原著系列第一辑及《医学纲目》明建阳刻本影印本”新书发布会,随着《医学纲目》明建阳刻本影印问世,也让我们认识了更多对楼英和《医学纲目》有长期研究的学者专家,特别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黄龙祥研究员,其研究楼英和《医学纲目》的深度和水平堪称学术界天花板,黄龙祥研究员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到楼塔古镇走访调研,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一段佳话。
综上所述,近年来我们对浙派中医楼英及其《医学纲目》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楼英中医药文化》编写的启动和完成是我们浙派中医研究的缩影和典范。首先,在研究深度上,投入,抢救,艰辛,波折,团结,欣慰,成了浙派中医研究的代名词,本书的编写已经凝聚了太多研究人员的心血,但楼英的研究还在继续,本书稿只是浙江省中医药现代化专项阶段性成果的体现。其次,从编写体例上,我们努力想将本书做成《浙派中医丛书》名医品牌的模板,全书构建了“楼英行迹、学术成就、品牌塑造”三篇。其中,上篇“楼英行迹”包括了时代背景、楼塔故里、儒学传家、成才之路等四章,对楼英其人的成长历程及家族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中篇“学术成就”包括了《医学纲目》、《运气类注》、其他著作、学脉传续等四章,对楼英其学的相关著作及传承脉络做了系统梳理。下篇“品牌塑造”包括了学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等三章,意在展现当代在楼英品牌塑造上的进展与成果。楼英的代表作《医学纲目》洋洋洒洒百万余字,为了在有限的篇幅中更全面、更真实地体现楼英在医学上的精妙之见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我们特意在文末附上了相关原文篇章,以飨读者。从历史到学术,从学术到文化,编写力求选材精当,重点突出,结合编者的学习心得和体会,着力予以阐发。最后从编写意义上,打造“浙派中医”文化品牌,列入《浙江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浙江省中医药文化推进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浙派中医丛书》品牌系列的设计,不仅顺应时代的需求,更能考镜源流,辨章学术,弘扬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各个章节具体内容的完整性,部分文字有所交叉重复,请读者见谅。书中插图,除了标注供图来源的,均为本书编者提供。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敬请同道指正。
最后,感谢浙江省中医药学会、杭州市萧山区楼塔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向支持我们调研和指导我们工作的各位专家学者致以最真挚的敬意。
《楼英中医药文化》编委会
202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