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医学对体重的认识
中医学重视“中和”的观念,健康的体重应不过轻亦不能过重,处于“中和”之态。自觉身轻体便,活动自如且充满自信,方为主客观相统一的良好状态。人体肥胖与消瘦,或自身体重正常而自觉肥胖或消瘦的情况均是病理状态。
《黄帝内经》对肥胖病因病机、易发疾病、分类等进行了阐述。《灵枢·卫气失常》将肥胖分为“脂人”“膏人”“肉人”。《黄帝内经》中,膏人的脂肪主要分布于腹部,身小腹大,脂膏集中于腹部,其腹部外形远远大于“脂人”,其与西医学的腹型肥胖类似;脂人的脂膏均匀分布全身,形体肥胖虽肥而腹不大更不能垂,而肌肤质地中等,其肥胖度较膏人为大、体质较好,与西医学的均一性肥胖相似;肉人以肌肉之肥为主,形体肥胖,肥而壮盛,上下均肥皮肉结实精神内旺,其体重虽超正常之人,但其体内肌肉发达,而体内脂膏含量并不超过正常体脂含量,其特点是皮肉与脂膏,各自称其身,比例协调正常,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健康状态。
根据《黄帝内经》及后世医家的论述,肥胖之人易得中风,《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肥胖之人还易热中,《素问·风论》曰:“风气与阳明入胃……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后世学者解释:“肥人肌理厚,风不外泄,阳旺于上,胃府多热。肥者多湿,湿热相合,故为热中而目见黄色。”
中医学对于肥胖症用药亦有区别,在治疗过程中肥胖人用药气味宜厚重。《素问·异法方宜论》言:“西方者……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灵枢·论痛》曰:“人之胜毒,何以知之……胃厚、色黑、大骨及肥者,皆胜毒,故其瘦而薄胃者,皆不胜毒也。”肥胖症发病往往因肥甘厚味积于肠胃,因此治疗宜采用气重味厚之药物,同时也反映肥胖可以引起人对于药物适应性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