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2年在新冠疫情反复、全球经济下滑、地缘政治冲突不断、消费市场疲软、通胀高企等压力下,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展现出强劲韧性,虽然各项经济指标较上年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合理运行区间,持续发挥着对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作用,以及对工业经济“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
一
全球消费电子市场下行压力依然较大。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宅经济”带动市场短期大幅回暖,但也透支了部分消费需求。加之2021年全球物流紊乱、货运价格异常导致的渠道存货积压,未来全球经济短期难以恢复。在食品与能源价格高企、经济预期悲观的情况下,各国消费者更倾向于压缩电子产品和家电等消费支出,叠加消费电子创新边际减弱且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影响,下游消费电子终端需求持续疲软,“砍单”现象多发,消费电子市场整体预期仍然偏弱,发展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全球经济下行将继续抑制需求回暖,电子信息产业增长点呈现青黄不接。手机、个人计算机、彩电等消费电子需求见顶,市场带动作用下降、增长动力不足,印刷电路板等元器件市场规模增长也随之放缓。汽车电子、光伏等产业受“双碳”概念带动,增速较快,但受限于产业规模,短期内很难弥补传统电子信息产业下降缺口。虚拟现实和元宇宙等新兴领域广受关注,但仍处于产业化初期阶段,总体规模仍然较小,而且欠缺深度应用场景,仍旧存在市场碎片化、规模化应用较少等问题,未能复制智能手机产业化引领效果,市场规模刺激效应显现仍需时间。
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出口增速有所回落,营收增速出现小幅下降,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6%,分别超出工业、高技术制造业4.0个和0.2个百分点。主要产品中,手机产量15.6亿部,同比下降6.2%,其中智能手机产量11.7亿部,同比下降8.0%;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4.34亿台,同比下降8.3%;集成电路产量3242亿块,同比下降11.6%。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8%。据海关统计,2022年我国出口笔记本电脑1.66亿台,同比下降25.3%;出口手机8.22亿部,同比下降13.8%;出口集成电路2734亿块,同比下降12%。实现营业收入15.4万亿元,同比增长5.5%;营业成本达13.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实现利润总额7390亿元,同比下降13.1%。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8.8%,比同期工业投资增速高8.5个百分点,但比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低3.4个百分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多项创新技术经长期迭代和孵化,已经取得显著进展,进入产业化“前夜”,技术创新商业化有望实现爆发式突破,新兴领域有望加速市场化步伐,推动一批新产品、新业态兴起。工业互联网、智慧农业等传统行业赋能升级进程加速增长,远程办公、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生产生活方式变革及政策利好可能驱动VR/AR头戴显示器、超高清视频等新兴热点领域快速释放潜能。
前瞻技术创新持续活跃,新兴领域商业化驶入快车道。2022年,汽车电子、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创新活跃,新概念、新技术不断推出。新型显示领域,车载显示、医疗显示、物联网显示等新兴应用市场驱动显示技术多样化发展。先进计算领域,国家整体 AI 算力比例快速提升。绿色节能技术、液冷技术、分布式架构技术等助力数据中心绿色降碳。虚拟现实领域,近眼显示、数字人、虚拟人等虚拟现实的传感、交互、建模、呈现技术不断取得突破,用户在交互、佩戴舒适感等方面的体验不断提升,整机厚度与重量极大减小。以超高清显示、先进计算、量子通信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商业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在Gartner发布的《2022年中国ICT技术成熟度曲线》中,元宇宙、云安全、云原生计算、边缘计算、机密计算等多项技术即将进入最吸引产业投资的重要阶段,其中元宇宙、云原生计算在业界有着极高的关注度。新兴领域将不断利用科技来提升业务能力、提高业务价值,从而进一步加快新兴领域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二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制裁持续升级,加快对中国全面战略围堵的步伐。2023年3月,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宣布将对包括深紫外光刻机(DUV)在内的特定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新的出口管制,并加入美国对华芯片出口管制的阵营。3月底,美国提议组建“Chip 4”半导体联盟,意欲控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试图将中国排除出高科技网络和供应链,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发展进行进一步的围追堵截。8月,美国颁布《芯片和科学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通过立法等措施限制中国发展先进半导体,并新增半导体领域管制物项。8月底,美国政府通知英伟达(NVIDIA)及超微(AMD),限制其对中国出口特定高端芯片产品。10月,美国以损害国家安全为由,将日本、荷兰等同盟国联合起来,禁止向中国出口尖端半导体产品和半导体制造设备。同月,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宣布一系列新的芯片出口管制措施,将限制中国取得先进计算芯片、发展超级计算机及制造先进半导体的能力,同时还在未经核实清单(UVL)中新增了包括长江存储在内的31家中国实体,并且规定在没有获得美国政府许可的情况下,美国籍公民禁止在中国从事芯片开发或制造工作。
新一轮产业转移加速,来自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竞争加剧。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内土地、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要素结构转型挤压部分产业链环节利润空间,叠加近年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和疫情对物流的影响,电子信息制造业部分整机代工产能向东亚、东南亚地区“外迁”速度加快。以富士康为例,富士康不断提高在印度的产能以提高产品的利润并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2022年11月,富士康计划在两年内将印度iPhone工厂的员工人数增加5.3万人,从而将印度南部工厂的员工人数增加到7万人。以印度、越南等为代表的转移目标国又进一步加大经济政策优惠力度,吸引全球整机制造和上游元器件企业建厂。摩根大通预测,至2025年,苹果公司可能将在印度生产全球50%的iPhone,其他产品中,也将有25%在印度、越南等地区生产。
芯片供需结构矛盾仍然存在。一方面,伴随整机终端集成化、便携化需求提升,高端CPU、FPGA、DSP、IGBT、高速A/D变换器、高速D/A变换器、激光器件、红外器件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高端元器件保持短缺状态,价格大幅提升、供货时间大幅延长;近年国际贸易争端又普遍将先进制程作为打击重点,为相关研发、生产、销售带来混乱和拖延。另一方面,汽车、医疗、国防等行业应用驱动的芯片定制化要求较高,对供给端提出新的挑战。由于半导体产业投资建设周期长、起量慢,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进一步加剧供需渠道对接不畅,供给结构短期难以转变,产业链供应链供需不匹配问题可能长期持续。
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仍是我国发展的重点产业,也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着力点。各省市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电子信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薄弱环节,以进一步在电子信息领域加快补齐关键短板、强化薄弱环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及抗风险能力。同时加快人工智能、量子计算、6G 等前沿技术研发,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布局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三
基于对国内外电子信息产业的最新研判,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赛迪智库电子信息研究所编著了《2022—2023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蓝皮书》。本书从推动当前产业创新发展、助推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出发,深入剖析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并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对2022年产业运行、行业特征、重点领域、区域发展、企业近况、趋势热点进行了全面阐述,并对2023年的产业整体情况进行了展望。全书分为综合篇、行业篇、领域篇、区域篇、企业篇、政策篇、展望篇7个部分。
综合篇,从2022年全球和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基本发展情况、整体发展特点等角度展开分析,总结概括在内外部发展新环境下的产业整体情况。
行业篇,选取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5个重点行业,对各重点行业在2022年的发展情况进行回顾,并总结各行业的发展特征。
领域篇,选取智能手机、虚拟现实、超高清视频、5G网络及终端、人工智能、汽车电子、锂离子电池、智能传感器、数据中心、智能安防、北斗应用11个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领域在2022年的发展情况。
区域篇,根据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布局,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福厦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6大重点发展区域为研究对象,对各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企业篇,选取计算机、通信设备、消费电子设备、新型显示、电子元器件行业的重点企业,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技术进展情况、专利情况、国际市场拓展情况等开展研究,展现电子信息龙头企业最新发展动态。
政策篇,介绍202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点政策,详细分析在加快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快推进产业生态打造、提升产业公共服务能力、推进产业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新技术新产品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围绕虚拟现实发展、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消费领域的应用、锂离子电池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及光伏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等领域政策进行解析,判断电子信息领域最新政策动向。
展望篇,结合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国内外重点研究机构的预测性观点,对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2023年运行情况进行展望,并预测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发展走向。
可以预见,未来几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道阻且长,任重道远,唯有持续不断地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才能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