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藏象学说
◎要点
1.藏象及藏象学说的概念与特点
(1)藏象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藏,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机体内部脏腑组织器官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藏象类》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唐代医家王冰亦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
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内在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的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的变化可通过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反应于外,出现各种征象。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因此,通过观察分析外在之象,以判断内在之藏的功能特性,这是中医藏象学说认识人体脏腑机能的独特之处,也是其核心内容之一。
(2)藏象和藏象学说的特点
1)中医学藏象的特点 藏象,是根据“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察方法,以象定藏建立的概念。中医学认为藏于体内的脏腑均有其生理或病理现象表现于外,因而通过观察分析在外之象,可以判断内在之藏的功能特性。藏象概念中的五脏,分别代表着五个子系统,即心系统、肺系统、脾系统、肝系统、肾系统,每个系统还分别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通应。
2)中医学藏象系统的特点 藏象系统则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内外统一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由此组成的五大功能活动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维持着生命整体机能活动的协调平衡,体现出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脏腑分阴阳为一个整体。脏腑分阴阳,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而形成一个整体,如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以及心包与三焦,构成表里关系。其主要依据是经络循行路线的阴阳相对和相互络属,相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紧密联系,在发生病变时则相互影响与传变。
②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形体,广义含义是指人的整个躯体;狭义含义是指皮、肉、筋、脉、骨,简称为“五体”。官窍,即五官九窍。官,指人体有特定功能的器官,通常指口、目、鼻、舌、耳,也称“五官”。窍,即孔窍,是人体内部脏腑与外界相通应的门户,包括口、两只眼睛、两个耳孔、两个鼻孔,称为“七窍”,加上前阴和后阴,则又称为“九窍”。藏象学说的整体观认为,五脏各有外候,与形体诸窍之间,既有整体的联系,一脏与多体多窍相连,一体一窍与五脏皆相通,又有特定的相关性。如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
③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情志与意识思维活动,是大脑的功能。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的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因五脏的生理活动能统率全身整体的生理活动,而大脑功能的正常,有赖于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五脏功能活动异常,则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必受其影响。反之,精神情志和意识思维活动失常,亦势必反作用于五脏,从而影响五脏的生理功能。《素问·宣明五气》说的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进一步把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进行分类,并探讨其与各脏生理活动的关系。
④五脏相互之间是一整体。五脏生理功能的平衡协调,是维持机体内在环境相对恒定的重要环节。通过五脏与形体诸窍、精神情志活动的关系,来沟通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联系,以维系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通过上述的整体联系,可以看出,人体以五脏为中心,联络六腑以及其他组织器官,归纳其相应组织的外在反映及精神情志与五脏的对应关系,构成人体五脏生理活动系统。在这五个系统中又以心为最高主宰,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与传变。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中医学以生理机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机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来说,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