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总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医营养学的概念和内容
一、营养与营养学
“营养”一词,古已有之。据《普济方·一百八十八卷》记载:“夫人之所以滋养其身者,唯气与血。血为营,气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血之周流于身,上透泥丸(注:百会穴),下至涌泉,灌溉诸经,营养百脉。”“营”,有经营、营造、谋取之意;“养”,有滋养、调养、养护之意。
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度皆可发为疾病,如“肝气不足则血弱,肾气不足则精衰,血弱精衰,不能营养于目,渐致昏暗”(《圣济总录·卷一百八》)。又如“疔疮之生,膏粱人居其半,皆因营养过度,火毒外发所致”(《华佗神方·卷五》)。
在古代,“营养”与“荣养”相通。《华佗神方·卷一》记载:“肺生肾,肾生肝,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上下荣养,无有休息。”又如《雷公炮制药性解·卷一》记载:“酒厚肠胃,驻颜色,通行血脉,荣养肌肤。”
营养,实际上就是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或养料,以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过程。人们摄取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将食物中的精微物质输送到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及皮毛筋骨等组织器官,生命得以生生不息。
西医营养学是研究机体营养规律及改善措施的一门学科,它是以生物化学、生理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奠基于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传入我国。而实际上,我国固有的中医营养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自成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医营养学是研究中医饮食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它和养生、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学科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各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医营养学不同于中医药膳学,中医营养学研究的是饮食问题,中医药膳学研究的是食药同用问题,二者不应混淆。
二、中医营养学研究的内容
1.理论 研究中医营养学的理论体系、思维方法、基本原则等。
2.食物 食物系指供人食用的天然物质,如谷薯类、豆类、蔬菜、水果、菌类、肉类、奶蛋、水产品、调味品、饮水类等。食物提供人体必需的营养精微物质,是中医营养应用的基础。
3.传统养疗食品 食品是食物的升华。古代有许多传统食品,具有一定的养生疗病功效,常以鲜汁、茶饮、酒剂、羹汤、粥食、菜肴、米面食品、蜜膏等形式出现。它们散在于历代方书、本草著作和烹饪书籍中。
4.饮食养生 饮食养生,简称“食养”,是指利用饮食以营养机体、维持健康、保健强身、延年益寿的活动。“食养”一词,较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说:“谷肉果菜,食养尽之。”四时、人群、体质的饮食养生是食养的重要部分,古代文献均有涉及。文献还记载了许多食物具有养生保健功效,如润肤、美颜色、乌发、生发、聪耳、明目、益智、增力、轻身、肥健、固齿、延年、强筋、壮阳、种子、助孕等,种类繁多。
5.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古代多以“食治”相称,现代多以“食疗”相称,是指利用饮食防治疾病的活动。中医饮食疗法的理论和方法十分丰富。历代方书和本草著作记载了大量的食疗方,民间也有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方。
6.饮食有节 饮食有节,泛指饮食的方法、方式,包括饮食制度等。《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食饮有节”是饮食有节的较早记载。
7.饮食禁忌 饮食禁忌,简称“食忌”,就是有关食之“非所宜”的诸般情况。如水肿者饮食不宜咸,肥胖、消渴者不宜吃肥甘之物,有痰湿者饮食不宜滋腻等。饮食禁忌除需在临床治疗中注意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并随着季节、地域、机体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食物、传统养疗食品、饮食节制、饮食禁忌贯穿于饮食应用之中,在饮食养生、饮食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三、学习中医营养学的方法
中医营养学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是一门综合学科,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性能理论、养生学及临床各科关系密切。因此,本学科的学习应与上述课程内容有机联系,前后互参,以加深理解。
中医营养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尽可能地多接触食事活动,身体力行,多动手、多品尝、多动脑,增加对饮食的色泽、气味、形状、质地、功效感性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进行综合分析以辨证施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