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营养学:第2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医食同源

在我国古代有“医食同源”的说法。传说神农氏,又称炎帝,他“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以省杀生之弊;尝味草木,宣药疗疾以救夭伤之命,百姓日用而不知,著本草四卷”。《通鉴外记》亦称:“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尝一日而遇七十毒……遂作为方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矣。”后世也称为“食药同源”。

一、食药同源

食物和药物同出一源,均来源于自然界的动植物。这在综合性本草及中药著作中,体现得尤为突出。

自《神农本草经》之后,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梁代陶弘景所著的《本草经集注》,它是对魏唐以来本草学发展的总结。全书7卷,载药730种,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类,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其中食物46种。

唐代首次由政府主持编写的《新修本草》,由长孙无忌、李img领衔编修,由苏敬实际负责,23人参加撰写。全书卷帙浩繁,共54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载药844种,包括食物69种。该书反映了唐代本草学的辉煌成就。

以后历代都有记载,到明代李时珍勤求古训,博采诸家之长,共收集本草1892种,著成了《本草纲目》一书,不仅是明代以前本草的集大成者,也是食物本草的总结,分布在草部、果部等十余类中。195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本草纲目》,其上册多为药物,下册有不少食物,并对食物做了全面评述;此外还记载了大量食疗方。

《中华本草》(1999年)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编纂,该书全面总结了我国两千多年来中药学成就,集中反映了20世纪中药学的发展水平,是一部综合本草著作。全书共34卷,收载药物8980种,其中食物有几百种。

二、食药同理

食药同源,二者都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因而性能上有相通之处。食物也具有类似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等属性。如牛肉味甘,性平,功能补中益气。黄芪味甘,性温,功能补益脾肺。牛肉与黄芪同功。如宋代《养老奉亲书》所说:“水陆之物为饮食者,不管千百品,其四气五味,冷热补泻之性,亦皆禀于阴阳五行,与药无殊。”食药同理是食物能够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理论基础。

食物与药物同为一物的也比比皆是。如冬瓜,冬瓜皮、冬瓜子列为中药学的利水药,而冬瓜瓤为寻常蔬菜;荔枝,荔枝核列为中药学的理气药,而荔枝肉是美味水果;如小麦,浮小麦(未成熟的小麦)在中药中为收涩药,成熟的小麦为日常面食的主要原料;又如鲍鱼,鲍鱼壳称为石决明(煅制),为平肝息风药,而鲍鱼肉味道鲜美,为海鲜中的佳品。

三、食药有别

尽管食药同源,食药相通,但食物与药物还是有区别的:

其一,对常人来说,药物是日常生活的备用品,而食物却是必需品。食物含有营养精微物质,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基础,需天天补充。有水谷则生,无水谷则死。

其二,药物作用比较峻烈,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容易伤人。正如孙思邈所言“药性刚烈,犹若御兵”。食物比较平和,作用和缓,无毒副作用,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中说“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

其三,药物作用强,起效快,中病即上;食物作用弱,起效慢,需要经常食用。

因此,古代医家提出“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善治药者,不如善治食”(《养老奉亲书》)。

中医营养学一贯倡导以食养生,以食疗病,“若能用食平疴,适性遣疾者,可谓良工”(孙思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