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医营养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体观念
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脏腑组织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体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因而人的生命活动、疾病的产生和变化与机体内部以及自然界的变化都密切相关。另外,人与社会也密不可分。这一整体观念对中医营养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体是由各种内脏、组织、器官构成的,这些内脏、组织、器官虽然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它们相互之间并不是互不相关,而是密切联系的,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这种相互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作用而实现的。它体现在脏腑之间、脏腑与各组织之间的各个方面。如心主血脉,主神志,主汗液,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开窍于鼻,其华在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主运化,主升,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脾与胃相表里;肝藏血,主疏泄,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肝与胆相表里;肾藏精,主纳气,主水,主骨生髓,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肾与膀胱相表里。脏腑的功能失常,可以反映于体表组织器官有病变。
在临诊过程中可以根据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的变化,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以及正邪的消长,从而确定饮食原则。如老年人常见头发花白、腰酸腿软、眼花耳聋等症,考虑到目与肝有关,肝肾同源,肾与骨、耳及头发有关,认为是肝肾不足所致,法宜补益肝肾,可以经常食用黑芝麻、核桃仁、山药、桑椹、芡实等食物,以聪耳明目、乌发、坚骨、延年益寿。又如患者出现心慌、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等症,心主血脉,主神志,其华在面,诸症为心血不足所致,可予以大枣、莲子、百合、龙眼肉等以益气养血、安神助眠。
二、人与自然密切相关
人处于自然界中,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昼夜阴阳的消长,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居住条件、生活习惯等,都会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在一般情况下,人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变化,正如《灵枢·邪客》所说:“人与天地相应。”一旦气候环境的变化超过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由于人体的调节机能失常,不能对外界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时,就会发生疾病。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也要顺应这种变化而调整饮食内容。如春季阳气生发,万物生机勃勃,为了顺应这种变化,可食用一些辛散之品,如葱、姜、蒜、香菜、豆豉等,以振奋身体的阳气;夏季天气炎热,宜食寒凉清热之品,如苦瓜、绿茶、绿豆等;三伏天暑湿较重,宜食健脾化湿之品,如冬瓜、薏苡仁、白扁豆等;秋季气候干燥,宜食甘润之品,如百合、枇杷、蜂蜜等;冬季气候寒冷,又逢身体休养生机之时,宜予补益之品,如羊肉、乌骨鸡等。
地域不同,对身体健康、疾病的发生也有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说:“故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西方者,金石之域,沙石之处……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可见地域不同、饮食不同,所患疾病也不同。
四川、贵州、湖南等地处西南山区,气候潮湿阴冷,可吃一些辛辣之品,如辣椒、花椒等,以燥湿除湿。而北方气候干燥,则不宜食辛辣之物。有些四川人到北方工作后,还保留了原来的饮食习惯,喜欢吃辣椒,就出现了口唇生疮等上火症状。
三、人与社会和谐统一
人不仅生活在自然环境中,也生活在社会环境中,因此,社会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的发生有极重要的影响。人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不同,身心状态也有所差异。如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指出:“大抵富贵之人多劳心,贫贱之人多劳力;富贵者膏粱自奉;贫贱者藜藿苟充;富贵者曲房广厦,贫贱者陋巷茅茨;劳心则中虚而筋柔骨脆,劳力则中实而骨劲筋强;膏粱自奉者脏腑恒娇,藜藿苟充者脏腑恒固;曲房广厦者玄府疏而六淫易客,茅茨陋巷者腠理密而外邪难干。”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所到之处,饮食指导或饮食治疗时,均需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饮食风俗,与当地社会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