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医基础理论类
第一节 《难经》选读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又称《八十一难》,是中医现存较早的经典著作。关于《难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认为是秦越人所作,亦有学者认为是六朝人的伪托,还有学者认为此为先秦名医所作,托名扁鹊,未必出自一人之手。秦越人,号扁鹊,生活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勃海郡郑(今河北任丘市)人,杰出的医学家,医疗经验丰富,尤其精于脉诊。
《难经》最早见于著录的书目是《隋书·经籍志》,其中提到三国时吴太医令吕广曾注《难经》,这是已知的《难经》的最早注本。《难经》之“难”字,有“问难”或“疑难”之义。全书共八十一难,采用问答方式,探讨和论述了中医的一些理论问题,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机、营卫、腧穴、针刺、病证等方面,其在诸多理论方面具有较多创见。作为四大中医学典籍之一的《难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论经脉
【原文】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太阴。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
【按语】本段论及诊脉首立独取寸口之法,将寸口脉法提升到了最高的地位,相较于《黄帝内经》的全身遍诊法更具特色,是脉诊法具里程碑式的进步。
【原文】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1]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注释】
[1]菽:豆类的总称。
【按语】本段论及诊脉用力之法,提出五脏生理的脉象浅深不同,故诊脉时用力亦有轻重差异,此为诊脉用力之技巧。
二、论经络
【原文】二十五难曰:有十二经,五脏六腑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别脉也。心主与三焦为表里,俱有名而无形,故言经有十二也。
【按语】本段提出经有十二正经,然五脏六腑却只有十一如何相配的问题,《难经》提出心包与三焦互为表里,且此二者均有名而无形,从而形成心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的配对。
【原文】二十七难曰:脉有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何也?然:有阳维,有阴维,有阳,有阴,有冲,有督,有任,有带之脉。凡此八脉者,皆不拘于经,故曰奇经八脉也。经有十二,络有十五,凡二十七,气相随上下,何独不拘于经也?然:圣人图设沟渠,通利水道,以备不虞。天雨降下,沟渠溢满,当此之时,霶霈妄行[1],圣人不能复图也。此络脉满溢,诸经不能复拘也。
【注释】
[1]霶霈(pángpèi)妄行:《广韵》:“霶霈,大雨。”
【按语】此段论及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十五络脉的特点差异,取象比类于圣人计划开掘沟渠,疏通水道,是为了防备意料不到的水灾。奇经八脉正如同自然界的沟渠,若十二正经、十五络脉满溢,则多余的气血可流注灌输至奇经八脉以涵蓄,而不至于泛滥成灾。
三、论脏腑
【原文】三十六难曰:脏各有一耳,肾独有两者,何也?然:肾两者,非皆肾也。其左者为肾,右者为命门。命门者,诸神精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肾有一也。
三十九难曰:经言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脏亦有六脏者,谓肾有两脏也。其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气与肾通,故言脏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脏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属于五脏,故言腑有五焉。
【按语】本段论及肾有二的问题,《难经》认为肾只有一,即左侧为肾,右侧为命门,非肾也。命门为精气之府,原气之所系。《难经》首提右肾命门说。
四、论疾病
【原文】四十九难曰:有正经自病,有五邪所伤,何以别之?然: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何谓五邪?然:有中风,有伤暑,有饮食劳倦,有伤寒,有中湿。此之谓五邪。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风得之?然:其色当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为青,入心为赤,入脾为黄,入肺为白,入肾为黑。肝为心邪,故知当赤色。其病身热,胁下满痛,其脉浮大而弦。何以知伤暑得之?然:当恶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为焦臭,入脾为香臭,入肝为臊臭,入肾为腐臭,入肺为腥臭。故知心病伤暑得之,当恶焦臭。其病身热而烦,心痛,其脉浮大而散。何以知饮食劳倦得之?然:当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为酸,入心为苦,入肺为辛,入肾为咸,自入为甘。故知脾邪入心,为喜苦味也。其病身热而体重,嗜卧,四肢不收,其脉浮大而缓。何以知伤寒得之?然:当谵言妄语。何以言之?肺主声,入肝为呼,入心为言,入脾为歌,入肾为呻,自入为哭。故知肺邪入心,为谵言妄语也。其病身热,洒洒恶寒,甚则喘咳,其脉浮大而涩。何以知中湿得之?然:当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肾主液,入肝为泣,入心为汗,入脾为涎,入肺为涕,自入为唾。故知肾邪入心,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热,而小腹痛,足胫寒而逆,其脉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按语】本段论及正经自病与五邪所伤,提出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湿等新论点。
五、论穴道
【原文】六十八难曰:五脏六腑,皆有井、荥、俞、经、合,皆何所主?然:经言所出为井,所流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此五脏六腑井、荥、俞、经、合所主病也。
【按语】本段论及“井、荥、俞、经、合”五穴的血气运行特点及主治病证的普遍规律。
六、论针法
【原文】八十一难曰: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是寸口脉耶?将病自有虚实耶?其损益奈何?然:是病,非谓寸口脉也,谓病自有虚实也。假令肝实而肺虚,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当更相平,当知金平木。假令肺实而肝虚,微少气,用针不补其肝,而反重实其肺,故曰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按语】本段论及五脏虚实用针的补泻方法,宜遵循“补虚泻实”的原则,勿犯“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的错误,且补泻之方法宜根据脏腑五行的生克关系进行调整,以平为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