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思维:冠心病合并病中医证治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冠心病合并病中医证治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对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的证治理论研究

一、病名溯源

1.冠心病病名溯源

冠心病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殷商时期甲骨文《卜辞》曰:“庚戌……贞:王心若口其隹锌。”又曰:“己酉卜,宾,贞:王心不一。”说明大王心脏不适,是否有邪祟。之后,胸痹、心痛、卒心痛、胸痹心痛、心疝、厥心痛、心痹、真心痛等病名在经方典籍中不断衍生出来。《内经》中曾多次提及“心痛”一词,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心病先心痛”,《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心痛”等。“胸痹”一词始见于《养生方》《黄帝内经》,直至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才正式提出胸痹心痛这一病名并加以论述。《金匮要略》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患胸痹痛方》曰:“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胸满短气,咳嗽引痛,烦闷自汗出,或彻引背膂……数日害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咽喉心胸病诸候》曰:“胸痹候: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则胸痹。胸痹之候,胸中愊愊如满,噎塞不利。”历代古籍对心痹心痛描述颇多,且所涉范围甚广,不仅涵盖了现代医学所描述的冠心病,也涵盖了肺系及消化系统的一些症状。《证治准绳·诸气门》曰:“胸痹,心下满而不痛为痞,心下满而痛为胸痹。”将胸痹与胃痛做了区分。胸痹心痛与现代医学所述冠心病最为相近。

2.心力衰竭病名溯源

中医学中无“心力衰竭”之病名的明确定义及记载,但早有对心力衰竭临床症状的描述。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载:“三阴之病乱,不过十日死……循(脉)如三人参舂,不过三日死”中所描述的脉象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心力衰竭时联律的脉象。《素问·逆调论》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上经》云: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水热穴论》说:“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这两句所描述的症状与现代医学所定义的心衰的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晋·王叔和《脉经·卷三》“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中首次提到心衰一词。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中明确提出心水这一病名,并对其进行了描述。《小品方·卷第一·治虚满水肿方》载:“肿从胸中起,名为赤水,其根在心,葶苈主之……先从手足肿,名曰心水,其根在小肠,巴豆主之。”进一步对心水的病位、病名及症状进行了描述,这与我们现在所认识的心衰极其相似。《华佗神方·卷一·一〇二二·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心胀则短气,夜卧不宁,时有懊,肿气来往,腹中热,喜水涎出,凡心病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其中对心胀一词的描述与现代心力衰竭的症状亦相似。直到张锡纯提出了“心脏麻痹”这一病名,不仅形象地描述了心衰,而且与心力衰竭这一词也更加贴近,但都不能和现代医学所定义的心衰完全相切合。根据心衰的临床表现,将心衰归属于中医学的“胸痹”“心悸”“痰饮”“水肿”“肿胀”“喘证”“脱证”等范畴对其进行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