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自然生态
自地球上出现人类起,动、植物就伴随着人类生长,给人类带来了赖以生存的食物,大自然还馈赠了人类治疗疾病的天然药物。中国先民们,生活遵循大道——顺应自然,经过漫长的口尝身受,逐渐积累了辨别食物和药物的经验。通过哲学思辨和实践,历代医药学家不断总结完善,基于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的中药学应运而生。中国医药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巨大的贡献。大自然是慷慨的,它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天然中药,帮助我们维持身体健康。
一、从绿色生态看中药的可持续优势
大自然具有充分的自衡能力,它是一种生态的稳定自调,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我们坚信,自然界是遵循着生化制克的不二法则——有生必有克,来维护着自然生态的平衡,任何一种疾病都找得到相对应的天然药物,只不过有些药物或功效我们还没有发现。尽管未知的东西还有很多,但现今已经积累了许多关于中药使用的宝贵经验,历朝历代编纂的本草都记载着自然天成的祛病延年的宝贵中药知识,它将造福于千秋万代。
本草的含义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据考证,秦汉之际,本草较多已流行,但可惜这些本草都已散佚,无可查考。现知最早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之一。此书据传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根据其中记载的地名,可能是东汉时期结集整理成书。神农又称炎帝,相传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治病救人,因此后世将现存第一部本草著作托名神农氏所作。
《神农本草经》全书共三卷,收载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三类,共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全书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一般为毒性小或无毒者,多属于补养类药物。中品120种,有有毒者,亦有无毒者,多系补益兼攻邪作用的药物。下品125种,一般是具有毒性或专于攻逐病邪的药物。每药项下载有性味、功能与主治,另有序例简要记述用药的基本理论,如有毒无毒、四气五味、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剂型。该书可以说是汉以前中国药物知识的总结,并为以后的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世界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的共同家园。随着经济的发展,过度工业化、产业化,使地球千疮百孔,水、土壤、空气——人们赖以生存的资源严重污染,这样的发展,不但会毁了地球,更会毁了我们人类自己。因而“生态发展”“绿色理念”被提上了议事日程。要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绿色发展的目标,要把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的“生态化”“绿色化”作为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途径。“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但是反观中华祖先创造的中医药学,两千多年来正是秉承着绿色、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发展的,运用大自然的馈赠,使用天然药物防治疾病,保证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这是华夏历史的史实,是任何人也抹杀不了的。中医药生态发展、绿色理念,适合时代的要求,是先进的医学发展模式,应当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2018年5月18~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
根植在华夏文化沃土之中,土生土长的中医药学,是最好的生态医学,在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一定会更好地发挥作用,使几千年的文明得到传承并不断地发扬光大。
二、从药食同源看中医食养食疗的生态医术
中药是天然药物,天然药物所体现的生态医学,不仅是绿色的、生态的、可持续的,而且中药很多品种既是药物又是食品,具有完全的生态特性。
(一)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顾名思义就是中药与食物的渊源、根源是相通的,也可以说许多食物即药物,两者间没有绝对的界线。中药属于天然药物,是个宽泛的概念。广义上讲,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都属于中药的范畴,都可以用中医药理论对其进行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的药效归类。换句话说,大中药概念包括了药物与食物,中药主要以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入药,人类食物主要是以动植物为主,药物与食物的来源是相同的。有些动植物,只能用来治病,中医就将其称为药物,有些动植物只能作饮食之用,人们就把它们称为饮食物,但其中有一部分动植物,既有治病的作用,也能当作饮食之用,中医同样用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纳它们,称为药食两用,这也是中国的智慧。这类药食两用之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桂圆、橘子、柚子、梨子、山楂、乌梅、莲子、芡实、山药、核桃、柏子仁、南瓜子、杏仁、粳米、薏苡仁、赤小豆、绿豆、银耳、黑木耳、百合、淮小麦、饴糖、蜂蜜、花椒、藕、葱、姜、蒜、草果、小茴香、桂皮、砂仁等,它们既是中药,具有药物功效能够疗疾祛病,又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美味食品,或是经常用到的食物调味品。
药食同源,药补不如食补,如果用食疗之品,在畅享美味之中就能祛病延年,岂不两全其美?从古至今,人们就关注这一话题,一些有为的医药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食疗专著。
早在唐代,公元853年,著名的中医药学家,四川成都人昝殷,就撰著有《食医心鉴》的食疗专著,共三卷。全书列中风疾状、诸气、心腹冷痛、脚气、五种噎病、消渴等16类病证的食治方,对每类疾病,都论述病因、病机、症状及辨证施治。每首食治方都叙述主治病证、组成及服用方法。全书共载方211首,主要方式是以食物、药品煮粥、汤羹、馄饨、做饼、泡茶、浸酒等。其中以粥为最多,共载有药粥方57首,如高良姜粥、黄芪粥、紫苏子粥等方至今仍沿用。该书还载有汤羹方20余种,如冬瓜羹、乌雌鸡羹、水牛肉羹等。载药酒方10余种,如牛膝浸酒、虎胫骨浸酒、仙灵脾酒等。此书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取材容易,能却病养生,当时深受人们欢迎,并传入朝鲜等地。原书宋以后失传,今本为日本学者从《医方类聚》中辑出,共一卷,内容仅为原书之大半。该书为我国较早的一本食疗专著,对我国食疗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昝殷又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妇产学科专家,著有《经效产宝》三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妇科专著。
南唐陈士良编撰有《食性本草》,全书共十卷,该书广泛总结旧说,并“附以己说”。书中记载有各类食用药物和制品,并配以食疗诸方及四时调养脏腑之术。此书广泛流传于明代以前,后来散佚。现在仅有部分内容散见于其他相关著作中,如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该书与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明代的《食物本草》合称为“食物中药”的三大名著,许多医家给予了高度评价。
唐代孟诜所撰著的《食疗本草》,是在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食治篇”的基础上增订而成的,是唐代食物药治病专书。原书早佚,仅有残卷及佚文散见于《医心方》《证类本草》等书中。
明代书名为《食物本草》的著作有多种,如有薛己著的《食物本草》两卷,有卢和著的《食物本草》四卷,有汪颖著的《食物本草》七卷。明代有佚名由宫廷彩绘的《食物本草》二十二卷,文字与卢和著本的内容基本相同。以记载食药两用植物、动物等为特色的本草专著,该书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大量引用。明代书法者和宫廷画师又专为《食物本草》手写了书法文字,绘制了精美的彩色丹青插图,书中采用一文一图对照的书法绘画形式,栩栩如生地展示了本草的食药两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本草古籍图书中可谓独树一帜。
(二)四时进补
人与自然息息相应,四时不同,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也不同,因而,药物养生宜根据四季阴阳盛衰消长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方法。
春季,万物萌动,生机勃勃,阳气渐升,气温渐暖。进补之时,要顺应自然界变化,适当服以辛温升散之品,以助人体阳气升发。当春之时,食物可以吃一些如姜、葱、蒜等辛散升发之品,以助阳气,有利于肝气的疏泄。另外,饮食宜甘而温,富含营养,以健脾扶阳祛湿为食养原则,忌过于酸涩,宜清淡可口,尤忌油腻生冷。如可以食用一些燕麦、荞麦、稻米、扁豆、薏苡仁、花生、黄豆、豆芽等;汤品可加一些食用药材,如党参、黄芪、山药、菊花、生姜等。
夏季,万物生长茂盛,阳气盛而阴气弱。夏季炎热,阳气处于旺盛阶段,天气闷热,人容易上火生热,此时,宜少食辛辣燥热之品,以免引起心肝火旺而引发疾病,宜食一些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益气养阴的食物。如绿豆、豆芽、青菜、莴笋、西瓜、苦瓜、黄瓜、鱼腥草等;也可用冬瓜、绿豆、银耳等品煲汤服用。
秋季,是果实成熟的季节,天气转凉,气候多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故要注意保养人体的阴气,而养阴的关键是防燥,因此在饮食上要注意少用辛燥食品,如辣椒、葱蒜等;宜食用粳米、糯米、乳品、蜂蜜、梨、枇杷、芝麻等;也可用百合、藕、莲子、山药、银耳等品煲汤服用。
冬季,是万物潜藏的季节,气候寒冷,要注意温补阳气,宜食用牛羊肉等。冬节也是一年当中最佳的进补时节。每年冬至,在全国不少地方要吃牛羊肉,特别是羊肉汤锅,温阳散寒、调补气血,一年之季冬至阳气生,进补一些助力人体阳气升发的食物,有利于来年的身体健康。早在东汉时期,张仲景撰著的《金匮要略》中就有当归生姜羊肉汤的记载,此汤具有益气补血、温中散寒的作用,适合阳虚、气虚、血虚体质者食用。可用当归、生姜、羊肉、黄酒、调料适量。炖煮,吃肉喝汤。羊肉,肉嫩味美,是滋补之佳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成分;其味甘,性温,能养肝补虚,善治虚劳羸瘦、产后虚冷、腹痛、寒疝等。当归补血调经、活血行滞,以增强羊肉补虚温阳之力;生姜辛温通散,以助羊肉温通阳气、散寒暖胃,又可去除羊肉之膻味,是一款真正的美味食疗方。其实很多地方的羊肉汤锅均与此方有关,只是为了适应不同的地方口味加以改进和调味罢了。
(三)膏方调补
人们进入秋冬之季开始运用中药膏方调补,在江浙一带尤为盛行,有不少地方还专门设有“膏方节”。膏方在中国的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膏方的记载。我国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在论述不同的药物剂型,用于临床应用中讲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煎膏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其中就有“煎膏”的论述。膏剂与丹、丸、散、酒、露、汤、锭等其他剂型一样,属于中医传统八大剂型之一,分为外敷膏剂及内服膏剂。外用的膏剂就是通常我们说的“膏药”,多用于跌打损伤,我们论述的“膏方”是内服膏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言:“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一切衰弱怯损之病、慢性病、虚弱体质的调理等,均可运用膏方。膏方并非单纯的补剂,也包括纠偏祛邪却病之剂。膏方之选药,须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先开具“开路药”服用,意在试探药方与患者是否对路,辨证是否得当,选方用药是否准确?服用几剂后辨证选药准确得当,再开膏方制膏,因为膏方与一般治病处方有别,一是膏方服用时间较长,少则半月,多则两三个月,必须“病皆与方相应”才能制药,因此,慎重起见,要先服“开路药”以探之,也有以“开路药”先调理脾胃的,因为膏方较滋腻;二是膏方服时久,其制势须扩大,一般要二三十味药,考虑比较周全;三是药味多、滋补药多,另外还要有胶类(阿胶、鹿胶、龟胶等),其价格也较贵。膏方的制定,必须遵循辨证论治法度,具备理、法、方、药之程序,不仅养生,更能治病。
膏方的作用:①扶正补虚:凡气血不足、正气虚弱,五脏亏损、体衰或大病之后,冬令进补膏方,能有效促进机体康复,增强体质,扶助正气,改善生活质量。②抗衰延年:中老年人气血不足,肝肾虚衰,脏腑功能低下者,可以进补膏方,防止早衰、抗衰延年。③防病治病:针对患者不同病证,辨证论治,开具具有针对性的治疗膏方以防病治病。④纠正亚健康状态:膏方对调节阴阳平衡,纠正亚健康状态,作用显著,适应范围广泛。
膏方具有甘甜可口、便于保管、方便服用的特点,膏方制作,既遵循辨证论治原则,量身定做,个性化用药,又方便了患者(图1-6)。另外,膏方用于慢性病患者,作用良好,处方相对固定,方便保管和服用。
图1-6 中药膏方,私人定制
膏方能得到人们的接受和认可,一方面是因为膏方确有防治疾病的良好功效,特别是冬季进补为首选;另一方面,膏方制作讲究,用药精良,盛膏器物精美,体现并承载着悠久的中医文化、中国文化。
(四)药茶调理
中国人喜欢喝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中国人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茶为一种植物,可食用,解百毒,长服有益健康,还可作药用。《新修本草》载:“茶味甘苦,微寒无毒,去痰热,消宿食,利小便。”饮茶具有保健防病、延年益寿的作用。中国的茶叶种类很多,其特点和作用也不尽相同,大致可分为不发酵茶,如绿茶;半发酵茶,如乌龙茶;发酵茶,如红茶等。
在中国历史上,由于有药食同源的理论和基础,因此,中国还有一款特别的茶,称为药茶。药茶,是在茶叶中添加药物,或不用茶叶,直接用药物浸泡,或稍加煎煮而制成的,是一种具有一定疗效的特殊的液体饮料。药茶有不同的类型,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不用茶叶,选取易于用开水浸泡溶解的药物,多选用药食两用之品,泡水喝,用于养生、预防保健、治疗疾病;另一种加茶叶,适当配伍一些药物,用开水冲泡,代茶饮,具有一定的药物功效。在中国,药茶有着悠久的历史,药茶由汉代始至今至少已有2000年的历史,经过历代医药学家和养生家的应用、发挥和完善,药茶已经成为我国人民防病治病与养生保健的一大特色。药茶的保健养生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药茶的种类和作用不断丰富和扩充。
近年来,市面上有用小青柑作为药茶的饮品,将小青柑掏出果肉,只留空壳晒干,内中纳入茶叶和药物,不同的配方有不同的功效,既可品茗,又可养生,制作精美,用料讲究,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附: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
2002年国家卫生部门为了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保健食品原料管理的通知》(卫法监发〔2002〕51号)(以下简称《通知》),《通知》印发了《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物品名单》和《保健食品禁用物品名单》,并在2012年、2014年、2018年进行了补充,为药食两用之品提供了权威的认定和使用的依据。为了方便合理、准确使用,将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目录附于后。
1.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中药名单
2012年公布:丁香、八角茴香、刀豆、小茴香、小蓟、山药、山楂、马齿苋、乌梢蛇、乌梅、木瓜、火麻仁、代代花、玉竹、甘草、白芷、白果、白扁豆、白扁豆花、龙眼肉(桂圆)、决明子、百合、肉豆蔻、肉桂、余甘子、佛手、杏仁(甜、苦)、沙棘、牡蛎、芡实、花椒、赤小豆、阿胶、鸡内金、麦芽、昆布、枣(大枣、黑枣、酸枣)、罗汉果、郁李仁、金银花、青果、鱼腥草、姜(生姜、干姜)、枳椇子、枸杞子、栀子、砂仁、胖大海、茯苓、香橼、香薷、桃仁、桑叶、桑椹、桔红、桔梗、益智仁、荷叶、莱菔子、莲子、高良姜、淡竹叶、淡豆豉、菊花、菊苣、黄芥子、黄精、紫苏、紫苏籽、葛根、黑芝麻、黑胡椒、槐米、槐花、蒲公英、蜂蜜、榧子、酸枣仁、鲜白茅根、鲜芦根、蝮蛇、橘皮、薄荷、薏苡仁、薤白、覆盆子、藿香。
2014年新增:人参、山银花、芫荽、玫瑰花、松花粉、粉葛、布渣叶、夏枯草、当归、山柰、西红花、草果、姜黄、荜茇,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2018年新增:党参、肉苁蓉、铁皮石斛、西洋参、黄芪、灵芝、天麻、山茱萸、杜仲叶,在限定使用范围和剂量内作为药食两用。
2.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可用于保健食品的中药名单
人参、人参叶、人参果、三七、土茯苓、大蓟、女贞子、山茱萸、川牛膝、川贝母、川芎、马鹿胎、马鹿茸、马鹿骨、丹参、五加皮、五味子、升麻、天门冬、天麻、太子参、巴戟天、木香、木贼、牛蒡子、牛蒡根、车前子、车前草、北沙参、平贝母、玄参、生地黄、生何首乌、白及、白术、白芍、白豆蔻、石决明、石斛、地骨皮、当归、竹茹、红花、红景天、西洋参、吴茱萸、怀牛膝、杜仲、杜仲叶、沙苑子、牡丹皮、芦荟、苍术、补骨脂、诃子、赤芍、远志、麦门冬、龟甲、佩兰、侧柏叶、制大黄、制何首乌、刺五加、刺玫果、泽兰、泽泻、玫瑰花、玫瑰茄、知母、罗布麻、苦丁茶、金荞麦、金樱子、青皮、厚朴、厚朴花、姜黄、枳壳、枳实、柏子仁、珍珠、绞股蓝、胡芦巴、茜草、荜茇、韭菜子、首乌藤、香附、骨碎补、党参、桑白皮、桑枝、浙贝母、益母草、积雪草、淫羊藿、菟丝子、野菊花、银杏叶、黄芪、湖北贝母、番泻叶、蛤蚧、越橘、槐实、蒲黄、蒺藜、蜂胶、酸角、墨旱莲、熟大黄、熟地黄、鳖甲。
3.国家卫生部门公布的保健食品禁用中药名单(注:毒性或者副作用大的中药)
八角莲、八里麻、千金子、土青木香、山莨菪、川乌、广防己、马桑叶、马钱子、六角莲、天仙子、巴豆、水银、长春花、甘遂、生天南星、生半夏、生白附子、生狼毒、白降丹、石蒜、关木通、农吉痢、夹竹桃、朱砂、米壳(罂粟壳)、红升丹、红豆杉、红茴香、红粉、羊角拗、羊踯躅、丽江山慈姑、京大戟、昆明山海棠、河豚、闹羊花、青娘虫、鱼藤、洋地黄、洋金花、牵牛子、砒石(白砒、红砒、砒霜)、草乌、香加皮(杠柳皮)、骆驼蓬、鬼臼、莽草、铁棒槌、铃兰、雪上一枝蒿、黄花夹竹桃、斑蝥、硫黄、雄黄、雷公藤、颠茄、藜芦、蟾酥。
另外,根据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历年发文公告总结的明确不是普通食品的名单:西洋参、鱼肝油、灵芝(赤芝)、紫芝、冬虫夏草、莲子芯、薰衣草、大豆异黄酮、灵芝孢子粉、鹿角、龟甲。
公告明确为普通食品的名单:白毛银露梅、黄明胶、海藻糖、五指毛桃、中链甘油三酯、牛蒡根、低聚果糖、沙棘叶、天贝、冬青科苦丁茶、梨果仙人掌、玉米须、抗性糊精、平卧菊三七、大麦苗、养殖梅花鹿其他副产品(除鹿茸、鹿角、鹿胎、鹿骨外)、梨果仙人掌、木犀科粗壮女贞苦丁茶、水苏糖、玫瑰花、凉粉草(仙草)、酸角、针叶樱桃果、菜花粉、玉米花粉、松花粉、向日葵花粉、紫云英花粉、荞麦花粉、芝麻花粉、高粱花粉、魔芋、钝顶螺旋藻、极大螺旋藻、刺梨、玫瑰茄、蚕蛹、耳叶牛皮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