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中医腹诊学的提出始于1984年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学术年会上,1985年5月笔者正式提出应建立中医腹诊学的学科,并于当年整理成书《中医腹诊学》(成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讲解《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中涉及的相关腹诊内容。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出,中医腹诊学学科的正式建立虽然始于1985年,但在2500多年以前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了大量的腹诊相关知识。
一门学科的提出和建立自然离不开从业人员及政府的支持,故而,不仅需要著书、教授、交流,还需要提出申请,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支持。为此,申请国家级中医腹诊研究课题成为必然。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申请资料准备,并通过多次专家论证,本项目于1987年正式获批为卫生部的基础医学研究课题。本课题涉及研究面广,内容丰富。课题的最终完成也得到了董建华教授、陈可冀院士、焦树德教授、方药中教授、任继学教授、郭振球教授、季绍良教授等7位著名中医专家的高度评价和肯定,并因此于1996年5月获得了部级基础医学研究三等奖。
中医腹诊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及《伤寒杂病论》中就已有了较丰富的内容,可谓源远流长。但是由于社会及历史等原因,近百年来,中医临证几乎免去了腹诊诊病,使这一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有濒于失传的危险。而另一方面,在日本汉方医学界,自16世纪以来,就开始提倡腹诊,迄今仍较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其重视程度更胜于脉诊,以至于日本与我国争夺腹诊发明权。但日本腹诊多重在腹象描述及汤证指征对应方面进行研究,尚缺乏系统的理论整理和腹诊检测的客观化、规范化研究,面对这一实际需要及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以笔者为组长的腹诊研究队伍就文献整理、科研设计、诊断规范化及客观化、腹诊仪研制及检测、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腹诊电视教学片、幻灯片及实用临床腹诊挂图、阳性体征与汤药等几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弥补了国内长期以来腹诊研究的空白,推动了腹诊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中医腹诊检测仪的研制成功,表明中医腹诊进入客观化研究的阶段,同时也可能为常见腹证,如心下急、心下悸、胸胁苦满、腹胀、腹痛、少腹急结、小腹不仁等提供比较客观的诊断依据。腹诊计算机应用系统的研制运用,将为临床腹证治疗带来方便,并提高临床方证对应的准确性,其容量较大,几乎包括了所有常见腹证的诊治内容,设计科学,便于临床与教学使用。中医腹诊教学录像片的摄制完成,也为腹诊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声像数字一体化的形象教材,有助于该学科临床运用的开展。上述方面,在课题组成员的辛苦努力下,基本完成了课题的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本书内容主要有三方面:其一,传统中医腹诊的继承、整理及系统完善工作;其二,现代中医腹诊研究主要相关内容总汇;其三,本人及所带学生们的中医腹诊研究成果总结。故本书不仅有临床实用性,也有研究性,更有引领本学科发展的方向性。
总之,无论从临床实践还是从理论意义上看,腹诊检测研究均有广阔前景,随着本课题的进一步深入,中医腹诊必将在中医各科临床中显示其特殊诊断意义而被广泛应用,并可预见这一学术将再度走进国际医学领域,为中医走向世界再添一份光彩。
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特别感谢为本书作出努力的各位同仁、朋友、学生们。正是因为有了大家的辛苦和付出,才有了本书的面世。同时,欢迎每一位阅读本书的读者朋友提出宝贵的阅读心得,更希望大家能在此基础上将中医腹诊学发展光大。
202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