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腹诊的定义及范畴
一、腹诊的定义
腹诊是医者运用望、闻、问、切等手段来诊察患者胸腹部的病变征象,以判断内在脏腑、经脉、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从而指导临床治疗的一种体现中医特点的诊断方法[1]。和舌诊、脉诊等其他诊法一样,腹诊也是一种通过局部诊察整体的局部诊病法,又称“胸腹诊”,是生物全息论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通过腹诊方法所获得的胸腹部病变征象(包括自觉症状和他觉征象)则称为“腹证”,如胀、痛、满、悸、痞、硬、急、结等。这些腹证都可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区分和诊断,这即“腹诊的客观检测诊断”,属现代腹诊研究的范畴。
二、腹诊的范畴
对腹诊的认识主要有两种,一是指胸腹部的按诊(或触诊),如清代医家俞根初说:“胸腹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若欲知其脏腑何如,则莫如按胸腹,名曰腹诊。”[2]当代医家叶橘泉也认为“腹诊就是望、闻、问、切四诊之一的切诊”[3]。另一种则认为是指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在胸腹部的综合运用,但以切诊为主。如日本汉方界不仅切按胸腹部,而且还注意询问切按后病人的感觉,检查有无肠鸣及振水音,注意观察胸腹部的形态是否塌陷或膨隆、腹白线是否增宽或凹陷等。我国有些学者也同意这种观点,如骆竞洪[4]、梁嵘[5]、王海龙[6]、杨卫平[7]、朱斌[8]等都认为腹诊即为胸腹部的四诊。对这两种认识,前者可视为狭义的腹诊,后者可视为广义的腹诊。从今后的发展方向看,应采用广义的腹诊更为恰当和全面。
腹诊是对诊察胸腹部各部位病理表现的概称,因此,凡涉及胸腹部的诊法,如虚里诊、脐诊、冲任诊、腹部穴位诊等均可概括于腹诊的范畴,但由于虚里、脐部、冲任及腹部穴位属于胸腹部的特殊部位,诊法不尽相同,辨证意义更具特点,故后人多予以专门论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