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建安年间的文学问题
建安年间的文学方面也发展得很好。在三国时期,散文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平,如“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曹操也是一个文学家,曹家父子们,一个曹丕,一个曹操,一个曹植,都是大文学家;建安七子中还有一个王粲,他也是在“建安七子”里头的,王粲字叫仲宣,李白也非常欣赏他。
有种说法叫“唐诗晋字汉文章”,意思是说,唐代的诗最好,晋代的字最好,汉代的文章最好。唐诗有一个特点,“意在言外”,它的意思在他写的文字之外。晋代的字那是十分讲究的,讲“八法”,王羲之善写“永”字,“永”字就包含“八法”。汉代的文章为什么好?汉代的文章是“散珠文”,到三国时才形成“散珠文”。中国书法在三国时经历了一个重大飞跃,曹操的太傅钟繇创造方体字,他是钟会的父亲。他为了钻研学问付出的代价是很大的,钟繇为了改革字体,曾经当过盗墓贼。钟繇的书法已经很好了,他为了研究蔡邕的书法,就当了盗墓贼,把蔡邕的书法盗出来进行研究。在三国以前,中国书法是“八法”,在三国时期形成了“方体字”。
三国时期,文学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文章的特点是“散珠文”,言简意赅,字非常少,意思却非常完善。汉文章的形成也是与历史发展分不开的,因为三国时期还没有将纸作为写文章的工具,虽然东汉蔡伦造了纸,但是纸的质量非常粗糙,文学家还是不用,写字都是在布帛绸子上,因此成本特别高,也就促使文学家在文字上必须做到言简意赅。
下面,我就介绍一下《伤寒论》文字上的一些特点。
第一是“一字一珠”,就是一个字代表一个意义。如“胸满烦惊”,这是四个意义,“胸”指部位,“满”是一个症状,“烦”是一个症状,“惊”也是一个症状。四个字包含四个意思,“一字一珠”。再如“结胸热实”,“胸”指部位,“结胸”是病名,“热”是症状,“实”也是症状,都有独立的含义。关于文字表述,能做到一个字有一个独立含义,真是无以复加了,不能再简化了。
第二是“互文见义”。“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这个“更”字,就是互文见义。从“更”这一个字,就代表发汗前的时候仍然是桂枝证,虽然经过了发汗,但没有解决桂枝证。说明之前用过桂枝汤,而且现在的情况仍然是和之前的症状是一样,但是,汗出以后喘症加剧了。这就是互文见义,在这个互文里头见出了很多的意思。
今天我就重点讲一下《伤寒论》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这句在文字上有什么漏洞啊?漏洞就在“八九日”上。八九日的病情没有叙述,这在文字上就叫作脱笔。有人批评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脱笔,最赫赫有名的貂蝉,没有写出她的下落,这在文学上是一个遗憾,人都关心貂蝉的下落呀。八九日病情没有述证,也是一个脱笔,到底怎样就形成“如疟状”了?“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些都是对“如疟状”的一个表述,“如疟状”是一个总概括,包含上述这些症状。为什么叫“如疟状”呢?因为疟疾发作只有一天一发或者隔两三天一发,没有“一日二三度发”的情况,因此只能说是“如疟状”。语言和文字都是反映客观事实的,如果反映不出来,说话就叫有漏洞,写文章就叫脱笔。如果没有表述八九日是怎样过来的,这在文字上就算脱笔了。但是,仲景在文章上运用的是“互文见义”,通过“不可更发汗,更吐,更下”把八九日的情况补起来了,这叫补笔。从这“三个更”上我们就对八九日的情况有了线索了,这病肯定是大青龙汤证,依据是《伤寒论》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为什么肯定是大青龙汤证呢?因为经过发汗没有好,接着又用了下法和吐法,说明当时的病情是相当厉害的,我们在临床上遇到的传染病“斑疹伤寒”就是这个症状。得病后,身疼痛、烦躁特别严重,非大青龙汤是拿不下的。有人说,大青龙汤只能用于大证不能用于小证,其实不然,如果把药量变小也可以用于小证。咱们这里的张老大夫,我前年夏天给他治病,他当时身疼得受不住的时候,我还是用了大青龙汤,吃了1副就见效,大青龙汤有止疼作用。用汗法后还用下法和吐法,除了大青龙汤证以外就不会有其他可能。天下的事都是用理推测来得多,你说,空气谁看见过?风谁看见过?但是通过拂面凉啊,窗户纸响啊,树梢动啊,灰尘起啊,推测出来的。这样,不就能推测出是大青龙证了吗?关于用了什么样的下法,可以参看《伤寒论》220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
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用发汗没有把这个病完全解决,还要用下法来治疗,治斑疹伤寒就是这样。斑疹伤寒就不可能用汗法完全解决,汗法只能把这个病势挫下去,之后要用下法,最后要用吐法来解决。关于用了什么样的吐法,可以参看《伤寒论》166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下法是把肠道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大青龙汤证关于胃里面黏液潴留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为什么“胸中有寒”会造成呼吸困难呢?在汉代的时候没有这个“痰”字,“胸中有寒”就是“胸中有痰”的意思。在六朝的时候有这一个“瘅”字,到了唐代就有了这个“痰”字。因此,《伤寒论》上没有“痰”字。
这样看来,好像之前是脱笔了,通过“三个更”字又把意思补回来了。一提出“更”字,就知道头一回用过。在什么时候用的?就在这八九日用的。八九日的经过是什么呢?就经过汗、下、吐,这样就补起来这个脱笔了,这就是互文见义,不是很高的文章哪能做到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