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温融新:何炎燊伤寒温病医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太阴病

脾与胃为表里。胃属阳明,脾属太阴。胃阳旺盛则邪从燥热而化,脾阳不足,则邪从寒湿而化,故阳明病属燥热伤津的里实热证,而太阴病则属寒湿为患的里虚寒证。又因脾胃同处中州,互为表里,所以两经见证可以相互转化,如阳明病而中气虚者,可转为太阴,太阴病而中阳渐复者,亦可转为阳明。又临床所见,凡三阳病而中气虚转为脾胃虚寒的证候者,称为“传经”;如里阳素虚,始病即见虚寒证者,称为“直中”[1]

太阴病主要脉证——腹满而吐[2],食不下[3],自利益甚,时腹自痛[4],口不渴[5]

一、太阴病治疗

太阴病,自利不渴,腹满痛,食不下,或吐者,宜理中四逆辈。

理中汤方: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方解:《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中本无理中汤,只云“宜四逆辈”,现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中补出,方中以人参、炙甘草补益中气,白术健脾胜湿,干姜温中散寒,合而为脾阳不足、寒湿为患的主方,寒甚者加附子,一以补火生土,一以同干姜散寒。

【注释】

[1]太阴病是局部虚寒证,少阴病是全身虚寒证。

[2]脾脏虚寒,运化失职,气机不行,故腹满,此腹满应与阳明腹满相鉴别,阳明有形热结,满痛必甚,而胀实拒按。太阴无形寒气,故“腹满时减”,不胀实,而充气,喜温喜按。

[3]吐而食不下,脾寒影响及胃也。下利溏白,或完谷不化,与热利不同。

[4]有时阵痛,与实证有别。

[5]或渴喜热饮。

二、太阴病兼证、变证治疗

有下利腹痛的里虚寒证,又有身体疼痛的太阳表证,在这种里虚夹表的情况下,当先温里,再治其表,温里用理中汤,解表用桂枝汤。也可以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方见太阳病篇)表里同治。

太阳病误下后,表犹未解,又引起腹满时痛,也属太阴病范畴,但没有自利呕吐,不属虚寒,而仅由于误下所伤,故不用四逆汤或理中汤,而用桂枝加芍药汤治疗,重用芍药和脾而除腹痛,仍用桂枝汤以解表邪。方即桂枝汤加芍药成六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