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夭刚柔第六法律
寿夭,指人寿命的长短。刚柔,指人体质的强弱。因本篇论述了体质刚柔与寿夭的密切关系,故篇名曰“寿夭刚柔”。
全篇论述了人体脏腑的阴阳属性,以及病在阴阳的针刺部位。讨论了形病、脏病的痊愈日期及形脏先后病的针刺日数。说明了因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故其阴阳刚柔寿夭各不同。解释了刺三变的含义、适应证及刺法,治寒痹的方药及具体应用方法。
本篇认为,由于人的先天禀赋不同,故体质有刚柔强弱之异及寿命有长短之别,感受邪气后发生的疾病及病之轻重也有差异,这是《内经》发病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对于临床诊治疾病时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篇中的寒痹熨法是《内经》十三方之一,其制作方法虽然比较烦琐,但是其理法对临床治疗寒痹证具有实用价值。
【原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1]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藏六府,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藏为阴,六府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
【注释】
[1]度:揣度的意思。
【原文】
故曰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病在阳之阴者,刺阴之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1]。故曰病在阳者命曰风,病在阴者命曰痹,阴阳俱病命曰风痹。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2]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3]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阴阳俱动,乍有形,乍无形,加以烦心,命曰阴胜其阳,此谓不表不里,其形不久。
【注释】
[1]络脉:指阳经的络穴。
[2]阳完:阳分尚未受病。
[3]阴完:阴分尚未受病。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气病之先后,外内之应奈何?伯高答曰:风寒伤形,忧恐忿怒伤气。气伤藏,乃病藏;寒伤形,乃应形;风伤筋脉,筋脉乃应。此形气外内之相应也。
黄帝曰:刺之奈何?伯高答曰:病九日者,三刺而已。病一月者,十刺而已。多少远近,以此衰之[1]。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黄帝曰:外内之病,难易之治奈何?伯高答曰:形先病而未入藏者,刺之半其日[2];藏先病而形乃应者,刺之倍其日[3]。此外内难易之应也。
【注释】
[1]以此衰(cuī)之:言以病三天针刺一次作为标准,根据发病的日数,来决定其病的针刺次数。衰,有等差的意思。
[2]刺之半其日:针刺的次数,是原定标准的一半。
[3]刺之倍其日:针刺的次数,是原定标准的倍数。
【原文】
黄帝问于伯高曰:余闻形有缓急,气有盛衰,骨有大小,肉有坚脆,皮有厚薄,其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形与气相任[1]则寿,不相任则夭。皮与肉相果[2]则寿,不相果则夭。血气经络胜形则寿[3],不胜形则夭。
黄帝曰:何谓形之缓急?伯高答曰:形充而皮肤缓[4]者则寿,形充而皮肤急[5]者则夭。形充而脉坚大者顺也,形充而脉小以弱者气衰,衰则危矣。若形充而颧不起者骨小,骨小则夭矣。形充而大肉䐃坚而有分者肉坚,肉坚则寿矣;形充而大肉无分理不坚者肉脆,肉脆则夭矣。此天之生命,所以立形定气而视寿夭者。必明乎此立形定气,而后以临病人,决死生。
【注释】
[1]相任:即相应。彼此相协调。
[2]相果:果,即裹的意思。相裹,言皮坚固,肉丰厚。
[3]血气经络胜形则寿:张介宾注云:“血气经络者,内之根本也。形体者,外之枝叶也。根本胜者寿,枝叶胜者夭也。”
[4]皮肤缓:指皮肤柔软。
[5]皮肤急:指皮肤紧缩,硬而无弹性。
【原文】
黄帝曰:余闻寿夭,无以度[1]之。伯高答曰:墙基[2]卑,高不及其地[3]者,不满三十而死;其有因加疾者,不及二十而死也。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注释】
[1]度:测量的意思。
[2]墙基:指面部四旁的骨骼。
[3]地:下颌部。相家称地阁。
【原文】
黄帝曰:余闻刺有三变[1],何谓三变?伯高答曰:有刺营者,有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
黄帝曰:刺三变者奈何?伯高答曰: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2]。
黄帝曰:营卫寒痹之为病奈何?伯高答曰:营之生病也,寒热少气,血上下行。卫之生病也,气痛时来时去,怫忾[3]贲响[4],风寒客于肠胃之中。寒痹之为病也,留而不去,时痛而皮不仁。
【注释】
[1]三变:指刺营、刺卫、刺寒痹的三种针刺方法。
[2]内热:内,纳的意思。纳热,指针刺后再用药物热熨。下文“内热”同此。
[3]怫忾:即腹胀。
[4]贲响:即肠鸣。
【原文】
黄帝曰:刺寒痹内热奈何?伯高答曰:刺布衣者[1],以火焠[2]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
黄帝曰:药熨奈何?伯高答曰:用淳酒[3]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凡四种,皆㕮咀[4],渍[5]酒中。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煴[6]中,盖封涂[7],勿使泄。五日五夜,出布绵絮,曝干之,干复渍,以尽其汁。每渍必晬其日[8],乃出干。干,并用滓与绵絮,复布为复巾[9],长六七尺,为六七巾。则用之生桑炭炙巾,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汗出以巾拭身,亦三十遍而止。起步内中,无见风。每刺必熨,如此病已矣,此所谓内热也。
【注释】
[1]布衣者:指普通百姓。
[2]火焠:指火针。
[3]淳酒:味浓厚纯正的酒。
[4]㕮咀(fǔ jǔ):古代药材加工方法之一。
[5]渍:浸泡的意思。
[6]马矢煴:郁烟燃烧的干马粪。
[7]封涂:指用盐泥封固。
[8]晬(zuì)其日:指一日一夜。
[9]复布为复巾:复,重叠。复巾,双层布,复布为复巾,即用双层布做的夹袋,能放入药滓与棉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