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脾不主时
脾不主时,出自《素问·太阴阳明论》。
在中医学理论中,始终强调脾应长夏,脾土之气与长夏相通应,脾应长夏之说,见于《内经》多篇。脾在五行属土,与长夏相通应。即肝应春、心应夏、脾应长夏、肺应秋、肾应冬,例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可是,为什么《素问·太阴阳明论》又提出“脾不主时”呢?
这是因为脾属土,位居中央,在主长夏时令的同时,又分旺于四时之末的十八日,也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最后的十八日均归脾土所主,而营养于四脏,所以,脾不独主于一个时令。脾将胃受纳腐熟吸收的精微,转输到周身,犹天地之气生养万物一样,将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上下无处不到,所以脾不单独主一个时令。例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清代医家张志聪指出:“春夏秋冬,肝心肺肾之所主也。土位中央,灌溉于四脏,是以四季月中,各旺十八日,是四时之中,皆有土气,而不独主于时也。五脏之气,各主七十二日,以成一岁。”
十二支代表十二月,脾不独主长夏,还兼主四季之末,十二支十二月与时令的对应关系上,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在十二地支当中,寅卯辰应春季的三个月,即一月、二月、三月这三个月,其中寅月、卯月应一月、二月,属木,但是,应三月的辰月属土,即春季末由土主管。
巳午未应夏季的三个月,即四月、五月、六月这三个月,其中巳月、午月应四月、五月,属火,但是,应六月的未月属土,即夏季末由土主管。
申酉戌应秋季的三个月,即七月、八月、九月这三个月,其中申月、酉月应七月、八月,属金,但是,应九月的戌月属土,即秋季末由土主管。
亥子丑应冬季的三个月,即十月、十一月、十二月这三个月,其中亥月、丑月应十月、十一月,属水,但是,应十二月的丑月属土,即冬季末由土主管。
一年有365.25日,那么,脾土主四季之末的日数,是365.25日的五分之一,即73天零5刻。也正与《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中的季节之运的五运各运所主的日数相一致,每一运所主时日为73天零5刻。春季应木运73天零5刻、夏季应火运73天零5刻、长夏应土运73天零5刻、秋季应金运73天零5刻、冬季应水运73天零5刻。
脾不主时寄旺于四季之末的观点与脾主长夏的观点,意在强调土在自然四季的作用,这两个观点均重视脾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从主持的日数来看,大约是相同的,都是主管73天零5刻。按照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计算,4个季节的每个季节最后18天,合计72天;脾土主四季之末的日数共计是73天零5刻;按照脾土应长夏的日数计算,是主管73天零5刻。
由此可见,脾不主时,并不是脾与时令无关,而是四个季节末的十八日均属脾土,脾不主时,但却无时不主,脾寄旺于四季而滋养于五脏。
脾不主时的观点,与脾主长夏的观点相一致,都是强调脾土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均是强调脾脏属土为万物之母,为五脏之本。脾不主时的观点,对后世历代医家影响深远。提示临床诊治疾病时,要重视各个季节时令,要关注后天之本脾胃功能的强弱,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脾不主时的观点,对于平日养生保健预防疾病也具有重要意义,注意从饮食、起居、情志、寒热等角度呵护脾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