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传统文化概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文化的分类与构成

(一)分类

文化研究者往往根据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文化作不同的分类。

从时间角度,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等。

从空间角度,可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非洲文化、南亚文化等。

从地理环境,可分为大陆文化、海洋文化、草原文化、河谷文化等。

从生产方式,可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旅游文化等。

从社会阶层,可分为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从社会功用,可分为礼仪文化、服饰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

从文化地位,可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次文化、副文化)、反文化、俗文化等。

从文化构成上,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

从文化客体具体形态上,可分为茶文化、药文化等。由此,也有了“中医(药)文化”。

(二)构成

文化的构成分三个层面: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物质生产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表层,制度行为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中层,精神心理文化处于文化结构的深层。

1.物质生产文化

物质生产文化又称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结果的总和,是构成整个文化的基础,是文化中最活跃的因素。物质生产文化以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发展所必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条件为目标,直接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程度和结果。

物质生产文化当中也凝聚了人类认识、改造自然的精神因素,如在传统农业宗法社会里,人们根据不同的年龄、职业、辈分等,对每一具体个人的衣食住行做了明确规定。单就服饰而言,封建时代不同品级的官员在服饰的颜色、形制、质地、图案等方面都有显著的差别。

2.制度行为文化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包括婚姻、家庭、政治、经济、宗教等制度,以及在人际交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风俗习惯,构成人类的制度行为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包含两个层面: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所谓“在上为礼,在下为俗”。

制度文化是根据一定的观念和需要建立起来的国家制度,诸如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婚姻制度等,还包括社会组织机构和工作部门的设置及与之相应的制度、规章、条例等。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周礼”是指“周之政法”。制度文化建立在物质文化的基础上,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又带有精神文化的深刻烙印。

行为文化是在制度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俗习惯,行为礼仪,交往方式和节日庆典等。这种行为文化从属于一定的文化体系,往往超越制度文化的变更而存留下来,更具有历史传承性。

3.精神心理文化

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而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意识、审美趣味、民族性格等都属于精神心理文化。精神心理文化反映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潜伏在整个文化系统的深层。具体说来,精神心理文化又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其中,意识形态与制度文化相对应,社会心理与风俗习惯、行为文化相对应。

在文化结构的三个层次中,精神心理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准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世界观、人生观。文化差异的关键是深层文化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