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本草考证
艾作为一种常见的大宗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背景。本节从名称、基原、道地性、加工与炮制、功效与应用、文化这六大方面对艾进行了考证,以达到正本清源,澄清混乱,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
一、名称考证
艾,又名冰台、艾蒿、医草、灸草、黄草、家艾、甜艾、艾蓬、香艾、阿及艾等,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应用历史。《本草纲目》中对于艾的名称也有所解释,即“此草可乂疾,久而弥善,故字从乂,而名艾”。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绘制了一幅“蕲州艾叶图”,这也是蕲艾第一次被正式记载。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将古蕲州所产艾叶命名为“蕲艾”,称蕲艾“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其子李时珍在其著作《本草纲目》中记载:“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至此,蕲州艾以蕲艾之名广为流传,并沿用至今。
二、基原考证
本种植物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已有记述,称“白蒿”(一部分),历代古本草书中记述的“白蒿”或“白艾”均为该种。艾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本书对于艾的功效、别名、采收加工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唐代《新修本草》将艾与其他蒿属植物进行了区分:“艾草,此蒿叶粗于青蒿,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欲似细艾者。”苏颂的《图经本草》是最早描述并绘制艾植物形态,以及最早提出艾叶药材道地之说的本草书籍,书中记载:“艾叶,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唐慎微在《证类本草》中也绘制了一幅明州艾叶图,描述内容与《图经本草》类似。陈嘉谟的《本草蒙筌》中记载蕲艾“初春布地生,与草蒿状颇类。但叶背白,风动微香”,并绘有蕲州艾叶图。李言闻曾著有《蕲艾传》一卷,称艾叶“产于山阳,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补”。此书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蕲艾的专著,惜已失传。其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蕲艾的植物形态有详细的描述。《补遗雷公炮制便览》为存世孤本,现存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原有十四卷,总目一卷,其绘成年代比《本草纲目》金陵初刊本(1593)还要早2年。全书分作金石、草、木、人、兽、禽、虫鱼、果、米谷、菜十部,共载药957种,是我国国内现存古代彩绘本草中最为完整的一部传世典籍,书中即绘制了艾的彩图。清代的《植物名实图考》对艾的基原和植物形态进行了介绍,并绘制了艾苗叶期、花实期图。这些本草著作为后世正确鉴别和确认艾品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艾叶形态见图2-2。
《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艾叶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为正品,《中药大辞典》《中华本草》等其他当代本草将上述艾叶和蕲艾A. argyi Vant. cv. Qiai均列为正品。

图2-2 历代本草书籍中记载的艾叶形态图
三、道地性考证
艾的产地记载最早见于《名医别录》,但只载“生田野”,未有明确的道地记载。到了明代,陈嘉谟的《本草蒙筌》绘制了蕲州艾叶图,李时珍对艾叶的道地产地变迁作了详细描述:“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相传他处艾灸酒坛不能透,蕲艾一灸则直透彻,为异也。”这表明宋代以复道和四明的艾叶为佳。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代后,艾叶的道地产地变迁为“蕲州”,即今湖北蕲春、蕲水、浠水、黄梅、罗田一带。卢之颐在《本草乘雅半偈》中云“蕲州贡艾叶,叶九尖,长盈五七寸,厚约一分许,岂唯力胜,堪称美艾”,对蕲艾的质量作了高度评价,将其称之为“美艾”。刘文泰在《本草品汇精要》中记载艾的道地产区时提到“蕲州、明州”。自明代以后,本草古籍中所记艾的道地产区多为蕲州,如凌奂在《本草害利》中载“蕲州艾为上”,严西亭在《得配本草》中载“产蕲州者为胜”,《本草从新》《本经逢原》《本草求真》等著作中也有所记载。蕲艾自问世以来,受到各大医家的推崇,后世不少医家在用艾方中强调要用蕲艾,蕲州作为艾叶的道地产地一直延续至今。
四、加工与炮制考证
对艾叶采收及干燥方式最早记载的是《名医别录》:“三月三日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唐《新修本草》《食疗本草》中亦有相同的记载。由此可见,在唐代及唐之前艾叶的采收季节多在三月三日或之前,干燥方式为暴干。宋《图经本草》载:“初春布地生苗……三月三日、五月五日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其最早记载了艾叶的生长,并将艾叶的采收期推至五月五日,艾叶的加工方式为“暴干”“陈久”。后世也多沿用这种说法,如《本草纲目》中记载蕲艾“皆以五月五日连茎刈取,曝干收叶”,明代之后已基本变成五月五日采艾叶的习惯,至今蕲艾采收大多仍是在端午节连茎割取,晒干后摘下叶片供药用。
艾叶的炮制始见于《华氏中藏经》,此后历代医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研究,文献收录的方法多达几十种,包括炒法、炙法、煮法、焙法、煅法,辅料涉及醋、酒、盐、米泔水等。《新修本草》记载“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甚良”,描述了艾叶捣叶可用于艾灸和止血,艾叶汁水可用于驱虫,而酒煎可以用于治疗皮癣。寇宗奭在《本草衍义》中载“艾叶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入硫黄别有法”,记述了捣碎艾叶取艾绒并与硫黄共同炮制的方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八》中详细记载了制作艾绒的方法:“陈久黄艾,不以多少,择取叶入臼内,用木杵轻捣令熟,以细筛隔去青滓,再捣再筛。如此三次,别以马尾罗子隔之,更再捣、罗,候柔细黄熟为度。”《本草纲目》中记载“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记载了艾灸用艾叶应“陈久”,并记载了艾叶制绒、醋制的方法。明末的《本草通玄》中沿用了艾叶药性会随陈放时间变化的说法,即“生用则凉,熟用则热”。《嵩崖尊生全书》中载“醋炒治其燥偏,酒制益其焰性”,说明了艾醋制和酒制后性能的改变。
现如今,艾叶的炮制方法主要包括醋制、炒炭、炒艾叶、四制艾叶等。其中《中国药典》记录艾叶饮片的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及梗,筛去灰屑”,醋艾炭为“取净艾叶,照炒炭法炒至表面焦黑色,喷醋,炒干”;在地方炮制规范中还有炒艾叶、醋艾叶、艾叶炭、酒艾叶等。
五、功效与应用考证
在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有79处内容与艾灸有关。艾真正用于治病的记载首见于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五十二病方》,该书记载了艾的两种药用方法,分别为艾熏和艾灸,利用艾灸治疗妇科及皮肤瘙痒的病症,这也是最早关于灸法的记载。东汉末年神医华佗在其著作《华氏中藏经》中载有1首含艾处方,《华佗神方》中载有含艾叶方23首。纵览两书中所载诸方,华佗将艾叶广泛用于内、外、妇科疾病等。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所撰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2则用艾的处方,即胶艾汤和柏叶汤。胶艾汤用艾叶治经寒不调或胞阻胞漏、宫冷不孕等症,取艾叶之暖宫止血作用;柏叶汤用艾叶治吐血不止的病症,取艾叶之“主下血、衄血”之功。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多收载民间常用的简验便廉之治病处方,该书中收载有艾叶的处方6个,分别治疗胸胁腹痛或吐衄下血,卒心痛,伤寒时气、温病,下部生虫烂肛,掣痛不仁,白癫等。其用法有水煎服(煎剂)、烟熏(烟熏剂)和制酒服(酒剂)。
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代陶弘景的《名医别录》,该书对于艾的功效、别名、采收加工等内容进行了描述:“味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作煎,勿令见风。又,艾,生寒熟热。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其表明艾灸具有“灸治百病”之效,服用可止血止痢、祛湿、安胎等。唐代的《新修本草》记载了艾叶驱虫与治疗皮癣的作用。孟诜的《食疗本草》中记载:“干者并煎者,(主)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春初采,为干饼子,入生姜煎服,止泻痢。三月三日,可采作煎,甚治冷。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弹子许。”其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记述了艾叶对于霍乱、胎漏、泻痢、泻血等疾病的治疗方法。药王孙思邈晚年从事医学著述,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两部巨著,他在运用艾叶上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临床经验,而且有所发展创新,指明艾叶可用于妇产科、小儿科,可治疗耳喉病、伤寒发黄、消食、吐血、痢疾、噎塞、咳嗽、寄生虫、泄泻、痔疮痈肿等多种疾病。宋代的《证类本草》《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圣济总录》《女科百问》《妇科良方》等著作中也广泛提及了艾叶的应用。
元代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载艾叶:“气温,味苦,阴中之阳。无毒。本草云:止下痢吐血,下部蹷疮,辟风寒,令人有子。灸百病。重午日,日未出时,不语采。《心》云:温胃。”其用于止下痢吐血,治疮,安胎,辟寒,用艾灸治病、温胃。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前人论述艾叶性寒和艾叶有毒的观点进行了讨论和指正,并附用艾叶治病的单验方52个,是收载艾叶附方最多的本草专著之一,为推动和指导艾叶的应用作出了积极贡献。清代医书著作多是承袭前人的研究内容,对于艾叶的描述也没有太多创新,《本草汇言》《本草备要》《本草从新》《本草求真》《本草易读》《本草分经》《本草撮要》《本草害利》等著作中均有提及艾的功效和应用。艾叶在清代宫廷中的应用也十分广泛,是清宫医案处方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药物,主要用于妇科疾病,也用灸法治疗腰痛、风湿痹痛等多种疾病。
六、文化考证
艾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民俗植物,以“艾”的名字最早记录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如《诗经·王风·采葛》载:“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战国时期的著名诗人屈原在其诗歌《离骚》中也提到艾,“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在《楚辞》中载“萧艾于箧笥谓蕙芷而不香”。孔璠之在《艾赋》中载“奇艾急病,靡身挺烟”。《春秋外传》中载“国君好艾,大夫知艾”。《庄子》中载“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这说明很久以前,艾就已在宫廷和民间普遍应用,不仅可以作为香熏用料,也可以作药用和灸用。受古代巫术的影响,古代民间习惯在端午节采艾扎成人形悬门窗上以祛邪驱鬼。正如《荆楚岁时记》所载:“五月五日,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种习俗流传至今,现在民间仍有在端午节悬艾的习俗,而且十分普及。艾在古代常被用于祭祀和“代蓍策”。蓍策,是指古代用蓍草占卜。据文献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羌族、纳西族和彝族等少数民族使用羊骨进行占卜、祷告,祭祀完毕后,要将艾叶或火草搓成颗粒,放于骨上并点燃,直至将骨烧裂,这与古代将艾叶用于占卜祭祀的情况是相似的。这种医巫混杂的情况是早期原始医疗活动的特点,也就是在早期的医巫混杂的医疗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了艾叶的真正医疗价值,因而推动了艾叶较早应用于治疗疾病。不仅如此。自唐代开始,《食疗本草》便有食用艾草的记载:“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这是我国民间食用艾青团、艾糕和饮艾酒的由来。清明节前后,人们会采摘新鲜的艾叶做成食物,在安徽的部分地区,产妇有食用艾叶煮鸡蛋的习俗。另外,民间还有熏艾烟、洗艾澡、戴艾虎、睡艾枕等民俗。
艾叶作为一种常见的大宗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背景。从《神农本草经》到《图经本草》再到《本草纲目》,艾出现在众多本草著作和医书中,凭借其广泛的药理作用和极高的药用价值被沿用千年,被誉为“草中钻石”。不仅如此,艾叶在传统文化中意义重大,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以其独特的香味成为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可用的香料、食材。蕲艾作为艾最著名的道地药材,入选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