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剂型的现代传承发展:丸、散、膏、丹、汤(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医传统制剂一般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为原料,根据临床需要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防病治病的中药制剂或药品。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包括中药制剂的剂型和制法。剂型是指药物的制剂形态,制法是制剂的制备条件和方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与中医临床相伴而生,与中医方剂相互依存并发展。大量的古代文献研究表明,传统剂型与制剂方法的产生,是随着方剂的产生发展而逐步丰富完善的。同时,社会因素、历史条件、文化背景等对传统制剂方法和剂型的演变也产生了直接影响。千百年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在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制剂技术和理论体系,是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具代表性的剂型丸、散、膏、丹、汤,是至今临床上仍然广泛应用的传统剂型。

相传汤剂始于商代,伊尹为创始者,《五十二病方》中已有“水煮药物煎汁”的记载。《五十二病方》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目前已知中国最古老的中医文献,其中虽未见汤、丸、散、膏、丹之命名,但已有事实上的汤剂、丸剂、散剂、膏剂、丹剂等剂型存在,亦出现以酒制丸、以油脂制丸、以醋制丸等工艺技术。在药物使用方法上,汉代即有外敷、内服、药浴、烟熏等方法。张仲景在汤、丸、散、膏、酒的基础上,又创制了坐剂、导剂、洗剂、滴耳剂、糖浆剂及脏器制剂等十余种剂型,而且制备方法较完备,用法用量、适应证明确,并首次以动物胶汁、炼蜜、枣肉、淀粉糊作为丸剂的赋形剂,至今仍沿用。晋代葛洪继承了汉代的经验,创造了利用某些药物本身的黏合力制丸,以及铅硬膏、蜡丸、浓缩丸、锭、条、灸等剂型。金元时期发明丸剂包衣,明代则有“朱砂为衣”的新工艺。以后的唐、宋、元代不断完善制剂工艺,使药剂的制备按统一的规格配制,对当时及以后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集大成者,其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医药实践,记录了药物剂型近40种,除注射剂、微囊剂、滴丸剂之外,几乎囊括了现今应用的所有中药剂型,其制备方法、规格、外观更加完善,展现了我国古代丰富的药物剂型及制剂技术,对世界药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制剂与剂型理论方面,梁代陶弘景早在《本草经集注》就有“疾有宜服丸者,宜服散者,宜服汤者,宜服酒者,宜服膏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制耳”的论述,指出了剂型选择与疾病的关系。金元时期李杲“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之……”,进一步阐明不同剂型的作用特点。可见,古人对剂型特点与疾病、疗效的关系早有论述。《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著,约成书于东汉时期(25—220年),书中序例部分提出“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此说阐明了根据药物的特性正确选择剂型的重要性,是有关剂型理论的较早记载,与当代要根据处方特点、临床疾病需要、药物性质而合理选择剂型的理论是一致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中药新剂型、新工艺、新技术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药制剂理论和剂型,形成了一门具有中医药特色又反映当代中药药剂学水平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与此同时,传统的制剂技术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除汤剂仍然是中医临床首选剂型,丸、散、膏仍被广泛使用,有些传统剂型和技术已经失传,其中不乏传统技术之精髓。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合理继承,并加以保护和提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系列丛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IX-4(1)](ZZYZK201)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保护与传承,组织了从事中药制剂研究、中医文献研究等各学科专家及中华老字号企业相关专家共同参与编撰。系列丛书分三方面内容:一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的经典剂型,包括丸、散、膏、丹、汤的古代渊源考证与历史沿革文献梳理、现代研究的文献整理与综合分析、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与传统剂型的代表品种传承史话;二是中医传统制剂方法及传统工艺所使用的制药工具研究考证,并编撰成《中医传统制药工具图鉴》;三是古籍经典著作中传统制剂方法的挖掘与分析整理。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传统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使中医药更加发扬光大,是我们中医药人的责任与担当。

刘淑芝

2022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