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艾灸技巧
近代针灸书指出,热证、实证不可灸,此言差矣。《灵枢·背腧》指出:“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之,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艾灸不仅可以大补元气,也可以泻其火热,完全可以通过掌握艾灸时间长短、穴位顺序的变化,把握补泻。
首先,艾灸时要掌握好量。比如,对于阳证、实证、热证者,艾灸时间可短一些,阴证、虚证、寒证者则艾灸时间要长一些;作为养生保健时,艾灸时间可以短一些,但治疗疾病时,艾灸时间就要长一些。《医宗金鉴》说:“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艾灸的强度(灸量)不够,患者稍微感觉有点热就将艾条提起来,艾灸的热度无法透入穴位内,就达不到应有的疗效。
其次,艾灸时还要讲究先后顺序。对于施灸的顺序,古人对此是有明确要求的,《备急千金要方》讲:“凡灸当先阳后阴,先上后下。”故在临床中一般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背部,再灸腹部,先灸左部,再灸右部,但根据个人情况,也可不用过于拘泥。比如艾灸升白时,会要求患者先灸中脘、气海、关元,次灸身柱、膏肓,顺序不能错。因为我们很早就认识到,白细胞的生成与卫气关系密切,《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总结其作用有三:其一,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其二,司汗孔的开合,调节体温;其三,温煦脏腑肌肉,润泽皮毛。所以升提白细胞就要化生卫气。“卫气根源于下焦,化生于中焦,宣散于上焦”,与肾、脾、肺、三焦关系密切。肿瘤患者发病日久,元气耗伤,需加强温补肾阳之力。故艾灸先灸气海、关元,温补肾阳,化生卫阳,《古法新解会元针灸学》言:“由气海而化元阳之气,出关元,化卫气,属下焦,营卫宗三焦气互相贯溢,统先天肾气、后天卫气交会之所。”身柱位于两肺俞之间,位处督脉,与肺气联系密切,艾灸身柱能激发督脉阳气,温补肺气,肺气充足可将卫气有力地宣散。《素问·痹论》云“卫气……熏于肓膜”,故要将肓膜中的卫气宣散开,就要艾灸膏肓穴。因此,艾灸的顺序就是卫气化生和循行的顺序,这些就是我们升白的“诀窍”。
另外,灸之要,气至而有效。很多人在艾灸的时候,都会感知到一种“气”的变化,这种感觉就是灸感,类似针灸时我们常说的“得气”。常见的像透热,热量从艾灸部位的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如灸中脘时,能感觉整个胃部暖暖的;扩热,热量以艾灸部位为中心向周围扩散,如灸关元时,能感觉热量不仅往里走,还会向腰两侧扩散;传热,热量向远部传导,如灸八髎穴时,热量一直传到大腿根,甚至到脚底。像这样艾灸热力直达体内,甚至涌向其他部位,或是别的一些特殊感觉,我们一般推荐患者自己做,比较能把握这个尺度,自己也能体会到其中的感觉,当然有时候患者体力不行,无法坚持那么长时间,家属可以帮忙艾灸,但艾灸的疗效可能就会打一些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