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常见症状
第一节 发热
正常人体温在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呈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并保持相对恒定。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
正常人体温(腋测法)一般在36~37℃,各种因素会影响体温,正常情况下,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病因和分类】
发热依据病因的不同,分为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一)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寄生虫等的感染。
(二)非感染性发热
1.血液病 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2.结缔组织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 如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等。
4.内分泌与代谢疾病 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5.其他 如心肌梗死、脑出血、大手术后、广泛性皮炎、恶性肿瘤、中暑、中毒、自主神经紊乱等。
【临床表现】
1.发热的分度(口测法) ①低热:37.3~38℃。②中等度热:38.1~39℃。③高热:39.1~41℃。④超高热:>41℃。
2.发热过程 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
【热型及临床意义】
将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记录在体温单上,并将各数值点连接成曲线,该体温曲线的不同形态称热型。
1.稽留热 体温维持在39~40℃及以上,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1℃,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2℃以上,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见于脓毒症、风湿热、化脓性炎症、重症结核等。
3.间歇热 体温骤升至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回归热 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后骤降至正常,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并规律性交替,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等。
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菌病。
6.不规则热 发热无规律性,见于结核、风湿热、支气管肺炎等。
【伴随症状】
1.寒战 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脓毒症、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钩端螺旋体病、急性溶血,以及药物或输液反应等。
2.皮疹 见于麻疹、伤寒、猩红热、水痘等,或风湿热、结缔组织病、药疹等。
3.昏迷 先发热后昏迷者见于颅内感染、中毒性痢疾、中暑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巴比妥类药物中毒等。
4.口唇单纯疱疹 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感等。
5.皮肤黏膜出血 见于病毒性肝炎、肾综合征出血热、脓毒症等。
6.肝脾肿大 见于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布鲁菌病、结缔组织病、白血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