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灵枢》部分选读
【提要】
五脏藏神是中医辨治神志病的理论基础。
【原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1]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2]也,至其淫泆[3]离脏则精失[4],魂魄飞扬,志意恍乱[5],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6]、生、精、神[7]、魂、魄[8]、心[9]、意、志、思、智、虑[10]?请问其故。
——《灵枢·本神》
【注释】
[1]先必:马注本,张注本作“必先”。
[2]五脏之所藏:肝藏血,血舍魂;心藏脉,脉舍神;脾藏营,营舍意;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3]淫泆:“泆”通“佚”,《国语·越狱》:“淫佚,放滥。”引申为失常之意。
[4]离脏则精失:离开所藏,则五脏的精气就会失去。
[5]恍乱:“恍”应作“悗”,“悗”与“闷”同义,《楚辞·惜诵》:“闷,烦也。”“恍乱”即“烦乱”之意。
[6]德、气:“德”与“气”是同义词,指构成宇宙的本源物质。
[7]精、神:精指生命的本源物质,神指人的生命活动。
[8]魂、魄:魂为阳神,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魄为阴神,静而少动,指人的本能。杨上善曰:“魂者,神之别灵也。”张介宾曰:“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
[9]心:人的思维器官,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10]意、志、思、智、虑:人的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属于神的具体化过程。
【按语】
“本神”,“本”是探究的意思,“神”是人的精神活动。本段主要围绕五神藏理论,从中医的角度介绍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情况,是中医辨治神志病的基础,具体指出了情志内伤的病机和病证,并同时指出五藏虚实的变化也可影响情志活动,对从中医角度理解现代精神病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该段还指出,在进行针刺治疗时要关注患者的形态和神态,然后才可以进行治疗。针刺的基本法则是必须审查人体的精神活动。那么人的精神活动究竟包括什么?包括神、魂、魄、意、志,其思维过程包括意、志、思、智、虑,一旦五脏所藏之神,或者是思维的过程出了问题,那么人就会失去智慧和思考的能力。
【提要】
五脏所藏之神的含义。
【原文】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1],德流气薄而生者也[2],故生之来谓之精[3],两精相搏谓之神[4],随神往来者谓之魂[5],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6],所以任物者谓之心[7],心有所忆谓之意[8],意之所存谓之志[9],因志而存变谓之思[10],因思而远慕谓之虑[11],因虑而处物谓之智[12]。
——《灵枢·本神》
【注释】
[1]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说文·土部》:“在,存也。”演其义有“生”的意思,这是说人是承受天地的本原物质“德”“气”而产生的。
[2]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人是天德地气交流搏击所生成。“薄”,通“搏”。
[3]故生之来谓之精:是说演化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叫作精。
[4]两精相搏谓之神:阴阳两精相交结而产生的人体之生命活动。“神”指人体的生命机能。张介宾曰:“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
[5]随神往来者谓之魂:随着人的生命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作魂。汪昂说:“魂属阳,肝藏魂,人之知觉属焉。”
[6]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跟随气一起产生的运动机能叫作魄。汪昂说:“魄属阴,肺藏魄,人之运动属魄。”
[7]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用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作心。《广雅·释沽》:“任,使也。”引申有支配的意思。成曰:“心者能出神明,故能任物。”
[8]心有所忆谓之意:心在支配外来事物时留下的记忆印象叫作意。杨上善曰:“任物之心,有所迫忆,谓之意也。”
[9]意之所存谓之志:意念积累所形成的认识叫作志。杨上善曰:“所忆之意,有所专存,谓之志也。”
[10]因志而存变谓之思:根据认识(志)而研究、考察一切事物的变化叫作思。《礼记·礼运》郑注:“存,察也。”
[11]因思而远慕谓之虑:由思考而有远的推想叫作虑。杨上善曰:“变求之思,逆慕将来,谓之虑也。”
[12]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在思虑的基础上,而能正确地处理外界事物叫作智。杨上善曰:“因虑所知,处物是非,谓之智也。”
【按语】
岐伯回答所说的天之生我的是德,地之生我的是气,这德、气的本原物质交流搏击,才会使人化生成形。所以,演化成人体的原始物质叫作精;阴阳两精结合而产生的生命活动,叫作神;随着神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作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作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作心;心里有所忆念而留下的印象,叫作意;意念所在,形成了认识,叫作志;根据认识而反复研究事物的变化,叫作思;因思考而有远的推思,叫作虑;因思虑而能定出相应的处理事物方法,叫作智。
【提要】
四时摄养是养生的重要原则之一。
【原文】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1],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2],如是则僻邪[3]不至,长生久视[4]。
——《灵枢·本神》
【注释】
[1]必顺四时而适寒暑:杨上善曰:“智者养生,要有之道,春夏养阳,使适于暑;秋冬养阴,使适于寒。”
[2]节阴阳而调刚柔:杨上善曰:“阴以致刚,阳以起柔,两者有节,则刚柔得矣。”
[3]僻邪:指虚邪贼风,杨上善所谓“八正四邪,无由得至”是也。
[4]长生久视:不老之意。
【按语】
智者养生的方法,必须顺着四时来适应寒暑的气候,协调喜怒而安定起居动静,节制阴阳的偏胜,以调和刚柔,像这样,那虚邪贼风就不会侵袭,自然可以延寿,不易衰老了。
【提要】
七情过度内伤五脏功能的表现及治疗。
【原文】
是故怵惕[1]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2]。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3]。喜乐者,神惮散[4]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5];盛怒者,迷惑而不治[6];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7]。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8],破䐃脱肉[9],毛悴色夭[10],死于冬[11]。
脾愁忧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12],四肢不举[13],毛悴色夭,死于春。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14]不精,不精[15]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16],两胁骨不举[17],毛悴色夭,死于秋。
肺喜乐无极[18]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19]人,皮革[20]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肾盛怒[21]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22],精伤则骨酸痿厥[23],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24]。
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灵枢·本神》
【注释】
[1]怵惕:《广雅·释训》:“怵惕,恐惧也。”
[2]流淫而不止:《太素》作“流溢而不固”,于义较长。《说文·本部》:“溢,器满也。”引申有“散”义。这是说恐惧思虑过度,会使阴气流散而不能固摄。
[3]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张介宾曰:“悲则气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故致伤生。”
[4]惮散:谓过喜。“惮”是“啴”的借字。《说文·口部》:“惮,一曰喜也。”“散”有不拘检之义,见《荀子·修身》杨注。“惮散”是说过喜不知检束。杨上善所谓“喜乐达气散,伤于肺魄,精不守藏”是也。
[5]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杨上善曰:“愁忧气结伤于脾意,故闭塞不行也。”
[6]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杨上善曰:“盛怒气聚,伤于肾志,故迷惑失理也。”
[7]神荡惮而不收:谓动荡恐惧而不能自持。杨上善曰:“右肾命门藏精气,恐惧惊荡,则精气无守,而精自下,故曰不收。”
[8]自失:控制不住自己。
[9]破䐃脱肉:《广韵·三十九过》:“破,坏。”“䐃”(jiong窘)肉之突起部分,如肘膝后肉如块者。“破䐃”谓耗伤䐃肉。
[10]毛悴色夭:毛发憔悴,容色异常。王冰曰:“夭,谓死色异常之候也。”
[11]死于冬:冬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故杨上善曰:“冬,火死射也。”
[12]意伤则悗乱:张介宾曰:“忧则脾气不舒,不舒则不能运行,故俛闷而乱。”
[13]不举:谓不起。《国语·晋语》韦注:“举,起也。”
[14]狂忘:“忘”应作“妄”。叠韵,同义复词。《淮南子·主术训》高注:“狂扰乱也。”《广韵·四十一漾》:“妄,乱也。”这是说魂伤就会出现精神紊乱症状。
[15]不精:此二字难解。《病源》增“明”字,亦不如依《甲乙》作“其精不守”为是。这是说魂伤可导致肝失去藏血作用。
[16]阴缩而挛筋:杨上善曰:“魂伤肝,宗筋缩。肝又主诸筋,故孪也。”
[17]两胁骨不举:据《太素》《千金》“不”字是衍文。“举”有“动”义,见《国语·鲁语》韦注。“动”与“痛”义通。“两肋骨举”犹云:两肋骨痛。
[18]无极:不止。《诗·南山》传:“极,止也。”
[19]狂者意不存:狂者善忘、苦怒、善恐、善笑、善骂詈,其意识活动已失正常,对于周围事物,不能仔细观察,故曰:“狂者意不存。”《尔雅·释诂》:“存,察也。”
[20]革:《管子·水地》房注:“革,皮肤也。”
[21]肾盛怒:张介宾曰:“怒本肝之志,而亦伤肾者,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
[22]恐惧而不解则伤精:杨上善曰:“恐惧起自命门,故不解伤精也。”
[23]骨酸痿厥:张介宾曰:“肾主骨,故精伤则骨酸,痿者阳之痿,厥者阳之衰。”
[24]无气则死矣:杨上善曰:“五脏之神,不可伤也。伤无神者,则神去无守,脏失守也。脏无神守,故阴虚也,阴脏气唔,遂致死也。”
【按语】
所以过度恐惧、思考,就会使阴气流失而不能固摄。悲哀过度伤了内脏,就会使气机竭绝而丧失生命。喜乐过度,就会使喜极气散而不能收藏。愁忧过度,就会使气机闭塞不能流畅。大怒,就会使神志昏迷,失去常态。恐惧过度,就会由于精神动荡而精气不能收敛。
过度恐惧思虑,就会伤神。神被伤,就会自己怕得控制不住,时间久了,䐃肉伤坏,肌肉脱消,再进一步,到了毛发憔悴,荣色异常的状态,就会死在冬季了。
过度忧愁而得不到解除,就会伤意,意被伤,就会苦闷烦乱,手足乏力,不愿抬起来,再进一步,到了毛发憔悴,荣色异常的状态,就会死亡在春季了。
过度悲伤影响到内脏,就会伤魂。魂被伤,就会出现精神紊乱症状,导致肝脏失去藏血作用,使人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肋骨痛,再进一步,到了毛发憔悴,荣色异常的状态,就会死在秋季了。
过度喜乐,就会伤魄,魄被伤,就会形成狂病。狂病发展到意识活动,丧失观察能力,其人皮肤枯槁,再进一步,到了毛发憔悴,荣色异常的时候,就会死在夏季了。
大怒不能遏止,就会伤志,志被伤,就会屡次忘记自己从前所说过的话,腰脊痛得不能随意俯仰屈伸,再进一步,到了毛发憔悴,荣色异常的时候,就会死在冬夏季了。
过度恐惧而解除不了,就会伤精,精被伤,就会发生骨节酸痛和痿厥的病,并常有遗精的症状。因此,五脏是主藏精气的,所藏的精气,不可被损伤,伤了就会使精气失其所守,形成阴虚,阴虚就一定缺少气化活动作用,那就距离死亡不远了。所以运用针刺的人,必定要观察病人的形态,从而了解他的精、神、魂、魄等精神活动的旺盛或衰亡。如果五脏的精气已经损伤,就不是针刺所能治疗的了。
【提要】
五脏藏神的物质基础及异常表现。
【原文】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1],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2]不利。
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3],胸盈仰息[4]。
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5],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灵枢·本神》
【注释】
[1]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杨上善曰:“脾主水谷,脏腑之主,虚则阳腑四肢不用,阴脏不安。”
[2]经溲:“经”月经。“溲”指大小便。《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索隐:“前溲谓小便,后溲谓大便。”
[3]喘喝:气促声粗。
[4]胸盈仰息:“胸盈”谓胸部胀满。据校文,“盈”一作“凭”,由于“盈”“凭”同有“满”义,故通用。“仰息”谓仰面而喘。
[5]厥:王冰曰:“厥,谓逆行上冲也。足少阴脉下行。今气不足,故随冲脉逆行而上冲也。”
【按语】
肝贮藏血,魂是依附于血液的,肝气虚就会产生恐惧的情绪,肝气盛则容易发怒。脾贮藏营气,意念是依附于营气的。脾气虚则会使四肢运用不灵,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壅实,就会使腹部胀满,月经及大小便不利。心藏神,神是寄附在血脉之中的,心气虚则会产生悲伤的情绪,心气太盛,就会笑而不止。肺藏气,魄是依附在人身元气之中的,肺气虚则会感到鼻塞、呼吸不便,气短,肺气壅实,就会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肾藏精,人的意志是依附于精气的。肾气虚则会手足厥冷,肾有实邪,就会出现腹胀,并连及五脏不能安和。因此说,治病必须审查五脏病的症状,借以了解元气的虚实,从而谨慎地加以调治。
【提要】
阳气耗散使人发狂。
【原文】
夺阳[1]者狂,正言也。
——《灵枢·小针解》
【注释】
[1]阳:三阳经的正气。
【按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如果误泻了三阳经的正气,不能养神,就会使人发狂。
【提要】
心脉失常导致的情志方面的异常病变。
【原文】
心脉急甚者为瘛疭[1];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2],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吤[3];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小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4],耳鸣,颠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注释】
[1]瘛疭:瘛,筋脉拘急;疭,筋脉弛缓。指四肢抽搐痉挛。
[2]伏梁:发生在心下部的积块。
[3]喉吤:喉中梗阻不畅,如有异物卡住一般。
[4]维厥:维,四肢;维厥,四肢冰冷。
【按语】
心脉急甚是寒邪甚,寒邪凝滞血脉,导致筋脉失于气血濡养而出现手足抽搐;心脉微急是寒邪微,寒邪闭阻心脉导致心痛牵引脊背,食饮不下。心脉缓甚,气血亏虚,无以濡养心神,会出现神散而狂笑不休;心脉微缓是气血凝滞,形成心积,阻滞于心胸,有时会发生唾血。心脉大甚,是火热阳邪炼液成痰,导致喉中如有异物梗塞;心脉微大,会出现血脉不通的心痹病,痛引肩背,并经常流泪。心脉小甚是阳虚,胃气上逆引发呃逆;心脉微小,是阳热盛而出现多食善饥的消瘅病。心脉很滑,是阳盛有热而消灼津液的缘故,会出现经常口渴的症状;心脉微滑,是热在心下的心疝病,常常牵引肚脐周围疼痛,并伴有小腹部的肠鸣。心脉很涩,是心气虚而声哑不能言;心脉微涩,是血溢而导致吐血、衄血、四肢厥逆、耳鸣、头部疾患等等。
【提要】
肺脉失常导致的情志方面的异常病变。
【原文】
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若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汗;微缓为痿瘘[1]、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大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恶日光。小甚为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2]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瘘,在颈支腋之间,下不胜其上,其应善痠矣。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注释】
[1]痿瘘:痿,即肺痿、痿躄等症,可见呼吸困难、两足痿软不行。瘘,即鼠瘘,发生于颈项、腋间淋巴结的慢性感染性疾患,累累如串珠之状,可破溃形成瘘管。
[2]息贲:病名,指见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证候。
【按语】
肺脉很急是因为风邪盛,会发生癫疾;肺脉微急是因为肺气不足,感受风邪,会出现寒热,倦怠无力,咳而唾血,并且牵引腰背胸部作痛等症状,倘若鼻中生有息肉,就会阻塞气道,导致呼吸不通。肺脉很缓是因为表虚,会出现多汗;微缓是肺气虚而有热,会出现手足软弱无力的痿证、瘘证、半身不遂,头部以下汗出不止等症状;肺脉大甚是因为心火克伐肺金,会出现小腿肿胀的症状;肺脉微大是肺热,会出现烦满喘息而呕吐的肺痹病,牵引胸背不舒服,并且怕见日光。肺脉小甚是肺气虚,会导致腑气不固的泄泻;肺脉微小,会发生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肺脉很滑是实热在肺,会出现喘急上气;微滑是气热,血随气行,会发生口鼻和二阴出血。肺脉涩甚是血气衰少,郁滞不行,会发生呕血;微涩是气有郁滞,会在颈部或腋下形成鼠瘘病,下虚而上肿是因为血虚伤阴,肢体失于气血濡养而下肢无力,足膝酸软。
【提要】
肝脉失常导致情志方面的异常病变。
【原文】
肝脉急甚者为恶言;微急为肥气[1],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也。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阴缩,咳引小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溢饮;微涩为瘈挛筋痹。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注释】
[1]肥气:即肝积,指发生在胁下方的积块。以其似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状,故名肥气。
【按语】
肝脉很急是肝气旺盛,会出现情绪失常,胡言乱语;微急是肝气积于胁下所致的肥气病,像倒扣的杯子一样。肝脉很缓是热气上逆,会出现呕逆;微缓是肝热乘土,导致土不制水,水积胸胁的水瘕痹病。肝脉很大,会出现因肝气郁盛而内生痈肿,常常呕吐,鼻出血;微大为肝痹,可见阴器收缩、咳而牵引小腹部疼痛。肝脉很小,会出现口渴多饮;微小是阴虚血燥,为多食善饥的消瘅病。肝脉滑是热邪壅滞于经脉,会导致阴囊肿大的疝病;微滑是肝热于下的遗尿症。肝脉很涩是水湿溢于肢体的溢饮病;微涩是气血衰少,筋脉失养,会出现筋脉拘挛抽搐。
【提要】
胆失常导致的情志方面的异常病变。
【原文】
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1],恐人将捕之,嗌中吤吤然[2],数唾。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
【注释】
[1]澹:通“憺”,悸动。
[2]吤吤然:象声词,喉中如有异物感。
【按语】
胆经发病,经常叹气,口苦,呕出夹有胆汁的苦水,心中忐忑不安,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咽部如有异物梗阻,吐不出咽不下,经常吐涎沫。
【提要】
阳明经脉气竭时的临终表现。
【原文】
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
——《灵枢·终始》
【按语】
手足阳明经的经气即将竭绝之时,病人出现口眼抽动而牵引歪斜,时时惊惕,胡言乱语,脸色发黄,手足阳明经脉粗大躁动,经气阻滞等症状,如此就会死亡。
【提要】
足阳明胃经病变在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
【原文】
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1]。
——《灵枢·经脉》
【注释】
[1]骭厥:胫部之气上逆而厥冷。
【按语】
足阳明胃经的病变会感到发冷战栗,时时呻吟,频繁地打呵欠,额部暗黑,发病时厌恶见到人及火光,听到木头的声音就害怕。心跳不安,喜欢关闭门窗独处室内。病症发作剧烈时,就会登高而歌,不穿衣服到处乱跑,并且伴有肠鸣腹胀等症状。这叫作骭厥。
【提要】
膀胱经主筋发生的有关情志方面的异常病变。
【原文】
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囟[1]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腘、踹[2]、脚皆痛,小趾不用。
——《灵枢·经脉》
【注释】
[1]囟:囟门,婴儿头顶骨未合缝的地方。
[2]踹:通“腨”,小腿肚。
【按语】
膀胱经主筋所发生的病证,表现在经脉循行所过之处,如痔疮,疟疾,狂病,癫病,头、囟门和颈项部疼痛,眼睛发黄,流泪,流涕或出血,项、背、腰、臀部、腿后窝、小腿肚、脚等部位都发生疼痛,足小趾也不能活动。
【提要】
足少阴肾经病变在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
【原文】
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䀮䀮[1]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
——《灵枢·经脉》
【注释】
[1]目䀮䀮:视物不清。
【按语】
肾经发生病变表现在经脉循行所过之处,会出现饥不欲食,面色如漆柴般黑瘦无光泽,咳唾带血,呼吸喘促,喝喝有声,烦躁不安,坐下就想起来,视物不清,心如悬吊空中般不安,状若饥饿,气虚多恐惧,心慌跳动,好像有人要逮捕他一样,这叫作骨厥。
【提要】
手厥阴心包经病变在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
【原文】
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灵枢·经脉》
【按语】
心包经发生病变表现在经脉循行所过之处,会出现手心发热,臂肘关节拘挛,腋下肿胀,严重时会出现胸胁满闷,心动不安,面部发赤,眼睛发黄,喜笑不休。
【提要】
足阳明胃经病变在情志方面的异常表现。
【原文】
其病气逆则喉痹瘁瘖[1],实则狂巔[2],虚则足不收,胫枯,取之所别也。
——《灵枢·经脉》
【注释】
[1]瘁瘖:瘁,通猝,突然;瘖,失音,嘶哑。
[2]巔:通“癫”。
【按语】
足阳明胃经络脉发病表现在络脉循行所过之处,经脉之气上逆,会出现喉痹、突然失音等症状。实证则表现为邪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发为癫狂;虚证则表现为肢体失于气血濡养而足缓不收,胫部肌肉枯萎。治疗时,可取本经别出的络穴丰隆穴。
【提要】
本文论述了癫病的发病原因、发病证候以及针刺、艾灸的治疗方法。
【原文】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而止。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1]者攻其右,右强者攻其左,血变而止。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候之足太阳、阳明、太阴、手太阳,血变而止。
治癫疾者,常与之居,察其所当取之处。病至,视之有过者泻之,置其血于瓠壶[2]之中,至其发时,血独动矣。不动,灸穷骨二十壮[3]。穷骨者,骶骨也。
骨癫疾者,顑[4]、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5],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刺项大经之大杼。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脉满,尽刺之出血;不满,灸之夹项太阳,灸带脉于腰相去三寸,诸分肉本输[6]。呕吐沃沫,气下泄,不治。癫疾者,疾发如狂者,死不治。
——《灵枢·癫狂》
【注释】
[1]强:僵硬、强硬,这里有向某一侧牵引的意思。
[2]瓠(hu互)壶:即葫芦。
[3]壮:用艾火施灸的计数单位,每灸一个艾炷,称为一壮。
[4]顑:指口外、颊前、颐上等部位,相当于腮部。
[5]骨居:居,作“倨”,僵硬、强直。骨居,骨骼强直。
[6]诸分肉本输:指诸经分肉之间以及四肢的腧穴。
【按语】
癫病刚开始表露的时候,患者先是闷闷不乐,头部沉重且疼痛,两目上视,眼睛通红,进一步加重发作时,会心烦不安。诊断时可观察病人面部的色泽以及表情等情况,来推测是否发生疾病,针刺治疗时,取手太阳经、手阳明经和手太阴经的穴位,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后停止放血。癫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病人口角牵引歪斜,惊啼呼叫,气喘心悸,对此应从手阳明、手太阳两经诊候取穴治疗,采用缪刺法,即身体左侧僵硬强直者针刺右侧,身体右侧僵硬强直者针刺左侧,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的颜色后停止放血。癫病刚开始发作的时候,如果首先角弓反张,脊背疼痛,可从足太阳经、足阳明经、足太阴经和手太阳经诊候取穴治疗,针刺把恶血放出来,等到血色转为正常的颜色后停止放血。
治疗癫病的医生,应常和病人住在一起,以便于观察、决定应取什么经穴治疗。病发作时,见病人有病的经脉就放血,将放出的血装在葫芦里,待到再发病时,葫芦里的血就会自己响动。如果没有响动,可以灸穷骨二十壮。穷骨,就是骶骨。
癫病深入骨的病人,腮、齿部的腧穴、分肉之间都胀满而致口噤不开,而且骨骼强直,汗出烦闷,呕吐涎沫,气陷而泄于下,这是不治之症。癫病深入筋的病人,身体倦怠,严重拘挛,脉搏洪大,治疗应刺项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大杼穴;如果病人呕吐许多涎沫,气陷而泄于下,这是不治之症。癫病已深入血脉的病人,发病时会突然仆倒,四肢经脉胀满而弛缓;如果经脉胀满,就要刺之出血;如果脉不胀满,可以取夹行于颈项两旁的足太阳经的腧穴,用灸法治疗,并可以灸带脉与腰相距三寸的带脉穴,也可以灸分肉之间和四肢的腧穴;如果病人呕吐出许多涎沫,气陷而泄于下,这是不治之症。癫发于阴而狂发于阳,阴主静,故癫疾发病多静而徐缓,如果患癫病的人,发病时像患狂病一样,就会无法救治而死。
【提要】
本文论述了狂病的发病原因、发病证候以及针刺、艾灸的治疗方法。
【原文】
狂始生,先自悲也,喜忘,苦怒,善恐者,得之忧饥,治之取手太阴、阳明,血变而止,及取足太阴、阳明。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1],日夜不休,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舌下少阴[2],视脉之盛者,皆取之;不盛,释之也。
狂,善惊、善笑、好歌乐、妄行不休者,得之大恐,治之取手阳明、太阳、太阴。狂,目妄见、耳妄闻、善呼者,少气之所生也,治之取手太阳、太阴、阳明、足太阴、头两顑。狂者多食,善见鬼神,善笑而不发于外者,得之有所大喜,治之取足太阴、太阳、阳明,后取手太阴、太阳、阳明。狂而新发,未应如此者,先取曲泉左右动脉[3],及盛者见血,有顷已;不已,以法取之,灸骨骶二十壮。
——《灵枢·癫狂》
【注释】
[1]骂詈:恶言秽语直接对着人说,为骂;背后诽谤诅咒他人,为詈。骂詈,这里指骂人。
[2]舌下少阴:足少阴肾经在舌下的络脉。
[3]曲泉左右动脉:此处指左右动脉,左右曲泉穴。
【按语】
狂病在开始显露时,病人先是独自伤悲、健忘、易发怒、常常惊恐,这种病多是忧愁和饥饿所致。治疗时应该先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的穴位,待病人血色转为正常后止针,然后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穴位针治。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少睡,不知饥饿,自觉高明,自言智慧,妄自尊大,日夜怒骂不休,治疗时取手阳明经、手太阳经、手太阴经和足少阴肾经在舌下的络脉,观察这些穴位,凡血脉盛,都可取穴刺之;如果血脉不盛,就不要针刺。
得狂病的人,如果善惊恐、多笑、好唱歌、不停地乱跑,多是特别惊恐伤及神志所致,治疗这种病应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幻视、幻听、好呼叫,多是神少气衰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取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经和头部两腮部的穴位。得狂病的人,如果贪吃,幻视见到鬼神,爱暗笑却不在人前表露,多是大喜伤心而导致的,治疗这种狂病应先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后取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狂病初发时,还未出现以上症状的,治疗先取足厥阴肝经的曲泉穴左右两边针刺,如果血脉盛的可以放血,不久便可痊愈。如果还未治愈,可用前面的方法取穴治疗,并灸骶骨处二十壮。
【提要】
热病导致癫狂的针刺治疗方法。
【原文】
热病数惊,瘛疭[1]而狂,取之脉,以第四针,急泻有余者;癫疾毛发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肾也。
——《灵枢·热病》
【注释】
[1]瘛疭:指四肢抽搐痉挛。瘛,筋脉拘急;疭,筋脉弛缓。
【按语】
热邪入心,上扰神明,导致热病患者常常出现惊骇、四肢抽搐痉挛、神志狂乱等症状,应当选用“九针”中的第四种针具(即锋针)针刺血脉(心合血脉),以清泻有余的热邪。血热上扰而致癫狂、毛发脱落,同样应该针刺血脉清泻热邪,倘若没有效果,可依据五行生克规律,选取肾脉穴位以补肾水、泻心火。
【提要】
阳气虚脱导致狂病。
【原文】
阳重脱者易狂。
——《灵枢·通天》
【按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过多消耗不能养神导致神志疾病。
【提要】
高热神狂病人的针刺推拿治疗方法。
【原文】
大热遍身,狂而妄见、妄闻、妄言,视足阳明及大络取之,虚者补之,血而实者泻之。因[1]其偃卧,居其头前,以两手四指挟按颈动脉,久持之,卷而切推(之),下至缺盆中,而复止如前,热去乃止,此所谓推而散之者也。
——《灵枢·刺节真邪》
【注释】
[1]因:令,让,使。
【按语】
高热阳盛之人,热邪易伤及气血,血随气逆,上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言语错乱。热邪伤阴,营血亏虚,不能濡养神明,亦可导致神志疾病。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针刺治疗时观察足阳明胃经及其络脉的气血虚实情况,根据病邪的部位在经、在络,以及病情虚实的情况,针刺治疗时选取不同的穴位和方法。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让病人取仰卧位,医者在病人头前,用两手的拇指和食指,挟持按揉病人两侧人迎动脉处,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上而下推至缺盆穴,反复推拿多次,可使热退去。这就是所谓“推而散之”的方法。
【提要】
精气乘五脏之虚而并,会出现不同的情志异常表现。
【原文】
五并[1]:精气并肝则忧,并心则喜,并肺则悲,并肾则恐,并脾则畏,是谓五精之气并于脏也。
——《灵枢·九针论》
【注释】
[1]五并:五脏精气乘虚并到一脏,导致该脏气实为患。
【按语】
五脏精气乘虚并入于肝,导致肝气过盛反侮于肺而悲伤;并入于心,导致心气实而喜笑不休;并入于肺,导致肺气郁结而悲伤;并入于肾,导致肾气不利而惊恐;并入于脾,导致脾气实乘于肾而畏怯。
【提要】
邪气侵入人体在情志方面的发病规律。
【原文】
五邪:邪入于阳则为狂,邪入于阴则为血痹,邪入于阳抟则为癫疾[1],邪入于阴抟则为喑,阳入之于阴,病静,阴出之于阳,病喜怒。
——《灵枢·九针论》
【注释】
[1]癫疾:通“巅”,颠顶头部,癫疾,即头顶部疾患。
【按语】
阳邪侵入于阳分,导致阳热盛极,伤及神明,发为狂症。阴邪侵入于阴分,导致阴寒盛极,使营血凝滞不通,发为血痹。邪气侵入于阳分,与阳分搏结,上逆于颠顶,引发头部疾患。邪气侵入于阴分,导致阴津不能上承而喑哑。邪气入于阴分,病人表现为安静沉默;邪气出于阳分,病人表现为躁动易怒。
【提要】
五脏所藏精神意识活动。
【原文】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也。
——《灵枢·九针论》
【按语】
五脏各有所藏的精神意识活动: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