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针刀医学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意义

一、针至病所刺法与气至病所刺法

针刺手法是针灸取效的重要环节,流传至今的针刺手法种类繁多,可大体分为针至病所刺法和气至病所刺法两类。针至病所刺法指针具直接刺至病灶,发挥直接治疗作用的刺法,如火针刺破腱鞘囊肿等。气至病所刺法指针具不直接针刺病灶,而针刺与病灶相关的或近或远的穴位,发挥间接治疗作用,如针刺足三里治疗胃病等。当病灶位置可直接针刺时,既可用针至病所刺法发挥直接治疗作用,又可用气至病所刺法发挥间接治疗作用。以腰肌劳损为例,直接针刺腰部肌肉劳损点,属于针至病所刺法;依据“腰背委中求”选委中穴治疗,属于气至病所刺法。多数内脏部位难以直接针刺,常采用气至病所刺法进行治疗,因此气至病所针对疾病范围更广泛,可治疗全身各部位疾病,而针至病所针对疾病更有针对性,主要用于浅表部位,可直接针刺的筋骨病和皮肤病,较少涉及内脏疾病。

针至病所刺法至少包括引流刺法、损毁刺法和松解刺法三部分。引流刺法如《灵枢·四时气》中放腹水的方法,或火针治疗腱鞘囊肿的刺法,损毁刺法如火针治疗皮肤赘疣,松解刺法如《灵枢·官针》中齐刺、扬刺、恢刺、关刺等治疗筋骨痹证的刺法,以及当代针刀疗法。上述针至病所刺法的作用无法用“刺激”来描述。

二、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刺法的发展历程

《素问·调经论》曰:“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灵枢·四时气》曰:“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焠刺之。”《灵枢·卫气失常》曰:“筋病无阴无阳,无左无右,候病所在。”《灵枢·终始》曰:“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上述《黄帝内经》不同篇章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即常用于筋骨伤病的针至病所刺法,这种刺法常以痛为腧而不拘泥于穴位。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空中之机,清静而微……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灵枢·刺节真邪论》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难经》曰:“从卫取气。”“从荣置气。”《类经》曰:“用针之道,以气为主。”以及“搓以使气”“气调而止”等论述,都是在描述气至病所刺法,认为气至病所刺法可调节全身经络脏腑气血,既可用于内脏病,也可用于筋骨病。

《灵枢·官针》包括这两类刺法。其中针至病所刺法有17种:九刺中的大泻刺、经刺、分刺、毛刺、焠刺;十二刺中的报刺、恢刺、齐刺、扬刺、直针刺、短刺、浮刺、傍针刺,五刺中的半刺、关刺、合谷刺、输刺。气至病所刺法有9种:九刺中的俞刺、远道刺、巨刺、络刺;十二刺中的偶刺、输刺、阴刺、赞刺;五刺中的豹文刺。此外,《黄帝内经》中各处散在着毫针补泻手法,如迎随、徐疾、捻转、呼吸、开阖补泻等刺法,也属于气至病所刺法。

金元明清时期气至病所刺法占据了绝对主体地位。如窦汉卿的八种手指补泻基本式及各手法发挥,均属于气至病所刺法,如爪切、循摄、弹刮等,明代的三才法、透天凉、青龙摆尾等,也是对气至病所针法的发展。相对于气至病所刺法,金元以后文献对于针至病所刺法的记载极少。比较典型的有1644年出版的《针灸经验方·手臂》云:“手臂筋挛酸痛,专废食饮,不省人事者,医者以左手大拇指坚按筋结作痛处,使不得动移,即以针贯刺其筋结处,锋应于伤筋则酸痛不可忍处,是天应穴也,随痛随针,神效,不然则再针。”《针灸经验方·脚膝》云:“手足筋挛蹇涩,以圆利针贯刺其筋四五处后,令人强扶病人病处,伸者屈之,屈者伸之,以差为度,神效。”二者只有方法,没有名称。

合谷刺和苍龟探穴两种刺法的操作较为相似,但除此之外二者完全不同。前者来自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后者来自金元之后的《金针赋》;前者通过直接针刺病位治疗肌痹,属于针至病所刺法,后者针刺穴位,目的是搜气,属于气至病所刺法。由此可见,决定刺法用途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刺法背后的思想。血气理论、经脉理论、调气、补泻、神经刺激等多种古今理论都无法完全覆盖针至病所刺法,甚至现在人们习惯性地用血气理论、调气或者刺激神经等气至病所思想去看待针至病所刺法。对于以痛为腧的经筋刺法,用气至病所思想来指导经筋病的治疗显得牵强,更适合用针至病所思想来指导。

中华民国时期,刺法一方面延续了传统刺法,另一方面引入西医学成果,特点是以神经科学观点解释针刺,认为针刺与刺激神经相关。这一时期气至病所刺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但针至病所刺法进展依然不大。直至1957~1962年众多针灸教材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科体系趋于稳定。现代刺法中,以毫针调气和补泻为主要治疗手段的气至病所刺法仍然是主流。

两种刺法此消彼长,气至病所思想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这是针刀医学产生的大背景。虽然传统的针至病所刺法已经包含了松解作用,但人们通常只从刺激角度探讨针刺作用,认为针刺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疗法。在这种背景下,1976年朱汉章教授在注射针头的基础上设计了第一支针刀,认为针刀器械融合了针灸针的刺激作用和手术刀的松解作用。用于软组织松解时注射针头类似于古代粗针,因此针刀的出现一方面代表着一个新学科的诞生,同时在客观上也是对金元以后不占主体地位的针至病所思想和刺法的再发现和发展延续。

三、针刀医学的学术意义

现代研究认为,针刺通过刺激体表的特定部位,发挥多水平、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双向、良性调整作用,调动机体本身固有的潜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在这种认识下,针刺作用的起点是针刺对穴位的机械刺激,由此调动人体的自我调节系统,显然松解刺法无法融入该理论体系。

将针刺作用起点前移至针刺的直接作用即可解决此矛盾。针刺手法不外乎提插、捻转和摆动三类动作,这三类动作产生切开和牵拉作用,称之为针刺手法的直接作用。直接作用既可刺激穴位,也可松解组织,刺激和松解都是直接作用引出的作用效应,最终获得全身调节效应或局部治疗效应(图1-1)。将针刺作用的起点前移至针刺直接作用,可以从理论上兼容各种松解刺法,使针灸学更加全面。

图1-1 针刺的刺激和松解作用

《灵枢·官针》中有丰富多彩的针至病所的刺法,这些刺法都具有对经筋病变部位的松解作用。现代针刀技术仍然没有从本质上超出《灵枢·官针》刺法的范围。一方面,现代针刀技术是现代原创的治疗技术;另一方面,也可以把针刀技术看作是对传统针灸学中针至病所技术的再发现,同时也依托现代科技对传统技术进行了创新和升级,使传统针灸松解技术能够在现代再次焕发光彩,并且与国外同类技术“经皮针刺切开术”相比并不落后。直到现在,国外“经皮针刺切开术”仍然使用注射针头作为松解工具,而针刀医学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由注射针头进化为专门用于松解的针刀器械。这充分展示了中医技术丰富的门类,也展示了针刀医学继往开来的决心,同学们应提升专业认同感,乃至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信心。同时,“针至病所”刺法是中医针刺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针灸学现代研究具有重要的补充作用,提示同学们在传统文化自信的同时不能故步自封,也要具有与时俱进和接纳新事物的胸怀,以及自信发展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