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名医温病拾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

◎ 焦以南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和治疗疾病的根本法则。远在汉代张仲景以伤寒六经辨证,即已形成了这一理论体系。以后历代医家在外感热病的发展历史中,通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在伤寒六经辨证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一个温病学派。到清代中叶,对温热病的认识与治疗,更有进一步的提高。温热病学家叶天士在此时间,提出了一个有别于伤寒六经辨证的卫气营血辨证。他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这是他基于《内经》卫气营血的理论,结合卫气营血四者的病理变化所产生的症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而提出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这一辨证方法,正确地反映了温热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体现了温热病的特点。

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是根据受邪的轻重、病邪的浅深而提出的。凡病邪侵入人体,最先伤及卫分,出现发热、微恶寒、咳嗽、鼻塞、口干、咽痛、脉浮、苔薄白等卫分症状,这是温热病的初起阶段。再向内传便伤及气分,是温热病的化热阶段,热已入里,病由肺及胃,症见发热不恶寒、面赤、口渴、溺黄、苔由白转黄、脉洪大滑数;或燥热内结,症见腹痛便秘,甚则谵语等。如病势进一步发展,正气虚衰,邪热内陷,伤及营分,营气内通于心,热入心包可现神昏,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还会出现手足拘挛抽搐等症状;伤及血分,则营血耗伤,症见心烦躁扰、谵妄、神昏,热邪迫血妄行还会出现发斑、发疹、衄血、便血等症;如肝肾之阴伤,虚风内动可引起手足拘挛颤动等症。凡此都显示了温热病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卫气营血的辨证,正反映了这一发展变化规律,为我们提供了在各个阶段立法、选方、用药的依据。如热在卫分表证的辛凉解表法,热入气分的清气泄热法,热结肠胃的逐秽通里法,热入营分的清营开窍、平肝息风法,热入血分、真阴欲竭的滋阴养液法,等等。

以上是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的一般规律及其治疗法则。

除此以外,还有其特殊情况。因为每一疾病的发展过程都是复杂而多变的,如有的温病不一定先伤卫分,开始即可出现气分或营分证或由卫分逆传至营分,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都是指此。传变中还可有两类症状同时出现,如“气血两燔”引起气阴两伤就是这种情况。另外,病在卫分也还有夹风、夹湿、夹暑等不同症状出现。叶天士说:“在卫汗之可也。”夹风加薄荷、牛蒡子之类,夹湿加芦根、滑石之类。或透表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这说明在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中,既要掌握一般的发展规律,同时也要灵活掌握疾病的复杂变化情况,对证候的属性认真加以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和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这里我个人还有一点体会。温热病是由外感四时不正之气,即温热邪气引起的一种热性病,多属于西医学的急性传染病范畴,流行于各个季节,包括的病种很多。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但不管是属于哪种温病,根据所受病邪的浅深层次,掌握卫气营血的辨证规律,只要证候相同,我们就可采用相同的治疗原则,这就称之为“异病同治”。反之,虽然同属一种温病,但它出现的证候不同,我们采取的治法,也就不同,这就称之为“同病异治”。因此我们只要掌握卫气营血的辨证规律,就可以执简驭繁地论治各种温病,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简介】

焦以南(1911—2006),男,重庆江北人,江北区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重庆市名中医。擅长中医内科及肿瘤疾病治疗。1933年从父学医,后就读于重庆国医研习所,拜吴棹仙先生为师,1941年应聘于重庆中医师诊所行医,随后在江北个体开业行医直到新中国成立。1954年在江北组织了木关街联合诊所,并任主任,后扩大为江北城联合医院。1960年调江北区第一人民医院主持该院中医科工作,任中医内科医师。1980年江北区中医院成立,调该院任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