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教学案例(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创新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大青龙汤

【原文】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img,此为逆也。(38)

太阳中风,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39)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枚(擘) 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病机】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

【应用指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无汗,烦躁,脉浮紧(或浮缓)。

【临床应用】①原治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证。②现代本方应用于流感发热、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汗腺闭塞症、荨麻疹、痤疮等疾病。

【典型病案】程某,60岁。一日忽发寒热无汗,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家人屡问所苦,才勉强答以自觉心烦,全身疼痛,难以转侧,有人认为是少阴证,须急用姜、附回阳。家属犹豫不决,请我诊治。该患者脉象浮而微数,两足胫热。方用大青龙汤。处方:生石膏30g,麻黄、桂枝、杏仁、生姜各9g,炙甘草6g,大枣5枚。水煎服。嘱其将药分3次温服,每2小时服1次,如得汗出,即停服。杜同仿.沈炎南医论医案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辨证思路解析】

病证辨析: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数,两足胫热,与《伤寒论》第38条所述颇为相似,当诊为大青龙汤证。此外,虽然精神疲倦呈嗜睡状态和大青龙汤证的烦躁不得眠有异,但这是老年患病,精神不支的缘故,故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本病容易被认为少阴病,除上述精神疲倦可被误认为少阴证之“但欲寐”外,尚有身体疼痛难以转侧的症状;但脉象浮而不微细,足胫温而不冷,则和少阴病有很大区别。

病因病机分析:因风寒外袭,卫闭营郁,故寒热无汗,身疼不能转侧,脉象浮。毛窍郁闭,阳热内郁,故发热而烦,两足胫热,脉象微数;老年患病,精神不支,故患者外表虽无烦躁现象,但却自觉心烦,精神疲倦,神志较模糊。

治法与方药分析:病属风寒外束,兼阳郁内热证。治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为主。方用大青龙汤。鉴于考虑患者年老体虚,发汗太过,可能导致虚脱,故如得汗出,即停服。该方由麻黄汤倍用麻黄,减杏仁剂量,加石膏、姜、枣而成。原方中麻黄六两,较麻黄汤增一倍,故为发汗重剂,重用麻黄,佐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以开祛邪之路;加石膏辛寒,以清郁闭之热,使郁热除,则烦躁止;炙甘草、大枣和中以滋汗源。诸药合之,既能发汗解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药后当以汗出表解而效,犹如龙升雨降,郁热顿除之意。

【参考病案】曾治一人冬日得伤寒证,胸中异常烦躁。医者不识大青龙证,竟投以麻黄汤。服后分毫无汗,胸中烦躁益甚,自觉屋隘莫能容。诊其脉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龙汤加天花粉24g,服后5分钟,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刘越.张锡纯医案[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