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版莎士比亚:麦克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这样说来,莎士比亚的文本价值在哪里?换句话说,他的文学价值在哪里?

文学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范畴,它与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趋之若鹜却又不甚了了的概念。对一个定义的确立,关键在对其核心因素的界定。美国作家、初等教师威廉·J.朗(William J.Long,1867—1952)在他的传世之作《英国文学简史教程》(English Literatureits Histor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the Life of 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a Text-Book for Schools,1919)中说,文学不仅告诉我们前人所做,还告诉我们前人所感和所想。也就是说,文学对于审美感受与思想内容是看重的,二者是它的核心。如今人们过多地把重心放在思想方面,对于审美的感受、文学的审美价值有很大的忽视。固然,莎士比亚笔下写出了他所在的那个时代,写出了人们所做、所感和所想。我们可以这样看,对于历史学家,所做是重心;对于哲学家和思想家,所想是关键;而对于作为艺术的文学来说,所感是最突出的特点和要求。为什么不把莎士比亚的戏剧看成文学,这与戏剧使用的质料、产生的手段有关。戏剧有别于诗歌、小说、散文,后三者均比较纯粹地以文字为它的质料和载体,而戏剧本身则牵涉到舞台演出等诸多非文字的要素。尽管古希腊罗马时代也非常重视艺术,但是不能忘记,在遥远的西方时代,人们更加重视叙事文字,带着美感、节奏和韵律之美的表达,这就是史诗。因此,从规模、承载能力等方面来看,史诗在西方的文化社会都优于其他文学样式,戏剧只强调其娱乐功能,史诗则可以强调包含娱乐功能的教化功能,符合亚里士多德与贺拉斯等人的寓教于乐或教乐并举的传统要求。戏剧因其综合性亦即非纯粹性而受到轻视,虽然戏剧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与抒情文学、叙事文学比,尤其在面临媒介变革的今天,戏剧的功能就更加湮没到其他因素中去了。从如今被普遍认可的四大文学样式发展轨迹来看,也可以看到这种端倪。

作为娱乐形式,戏剧的文学性和审美、艺术价值是一直令人诟病的。就以中国文化之镜《红楼梦》所反映的来看,当时的人们从上到下都轻看戏剧。西方也是如此。那么莎士比亚戏剧的文学性在哪里?按照威廉·J.朗的看法,莎士比亚笔下的戏剧所做、所感、所想,都已经超越了当时与后来的同行。可以分为历史、艺术美与思想意识三个方面,体现为:莎士比亚艺术超越舞台性的文本性;莎士比亚对叙事从非史诗角度的发展;莎士比亚笔下丰富多彩的文体与主题;莎士比亚的语言表现力和创造性;莎士比亚戏剧文本精彩纷呈、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与高山仰止的思想深度和智慧高度。这些体现了莎士比亚剧作的文学价值及艺术魅力。

莎士比亚的同行和对手琼森曾非常有先见之明地看出了戏剧文本的文学价值。从这样几个事实可以看出这一点:首先,他在莎士比亚仙逝的1616年,把自己的戏剧作品和诗歌以及其他作品结集,以当时最豪华的版本形式出版,并且把这个豪华合集的集名开先河地称为“作品”。我们应该知道,在17世纪初,出版、印刷都不是当今可以比拟、可以想象的。就历史而言,莎士比亚的戏剧只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小物,连他自己也没有想过出版的事,说不定他考虑过付之一炬,挥洒为历史的尘埃。那些四开本是为了演出需要的台词,是为剧团之间互相竞争而备,阅读根本不是其目的。当时,人们几乎是不识字的,就连签名都是少数人的事,就连莎士比亚自己也可以随意笔走龙蛇,不计较是否准确。他的签名,有据可考的就有六种。同时代仅次于他的剧作家琼森,按照自己的喜好决定姓名的拼写。本应是“Johnson”的,他却喜欢并坚持“Jonson”的拼法。

他那些脚本为什么留存下来,七年后又有旧时老友想起来,凑成一集,豪华付梓,也算是一桩奇事。正如莎士比亚自己的文字所说,世界是个大舞台。故而,那些风风雨雨、奇事、异趣也就见怪不怪了。正如《麦克白》那些台词所说:“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