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敌友
等学员们讨论的差不多了,孟学周在黑板上又写下‘农民’两个字,指着这两个字道:“不是住在农村里的人都是农民,农民是指耕田种地的百姓,简单的说就是以种植为生的人。
那么在农村士绅、宗族族长是农民吗?无业的流氓是农民吗?走街窜巷的货郎、为人驱邪避灾的神棍是农民吗?
很显然这些人都不属于农民,他们只是寄生在农民之上的一群人。
一个村子假如有一百户人家,一家大地主掌握村子里的多数土地,几家富户掌握村子里另外一部分上好的土地,其余的边角土地留给了自耕农。
还有更多的百姓是没有土地的佃农,他们只能依附地主、富户而活。
于是一个村子从上到下分别是地主、富户、自耕农、佃农,以及货郎、郎中、神棍、无业流氓。
那么大家认为农村的这几类人,我们应该团结哪一部分,孤立哪一部分,打击哪一部分?
这个问题做为今天的课后思考作业,下一堂课每名学员都要说出自己的见解。”
下课后,夏原吉脚步匆匆地离开了教室,快步走进宋时明的办公室,一进门立刻将门关上,低声问道:“文远,你跟我说句实话,你们打算如何对付士绅。
今天的一堂课听得本官心惊肉跳,若是这批学员完全按照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实施新政,士绅还有活路吗?”
宋时明挑了挑眉问道:“维喆兄,士绅怎么就没有活路了,他们有百姓苦吗?”
夏原吉跺了跺脚叹息道:“文远,你也是读书人,知道我问的是什么,何必顾左右而言他的搪塞于我。”
宋时明摇摇头道:“维喆兄,相信你也有所耳闻,我兴化的土地政策。相比我兴化的土地政策,我们给大明提供的方案已经温和多了。
我兴化的土地政策是土地全部收回公有,任何人没有买卖土地的权力,农民只有耕种土地的权力,却不能将土地买卖。
我兴化官府以市价将土地收回,收回的土地大部分改建成成片的农场,只需要原来一半的人力,就能耕种原来的土地。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场工作的农民也由农民转变为农场工人,他们并不为农场的收成负责,只需要完成农场分配的工作任务,每月就能按时领到薪俸。
至于那些原本的士绅地主,要么拿钱转型进入工商业,要么承包农场,做亲力亲为的农场主。两种都不愿意,那就只能拿着钱离开兴化,到大明治下生活。
兴化的土地要么是由兴化农业司负责运营,要么就是承包出去由承包者负责运营,耕种土地者只需要缴纳地租,不再征收农业税。
若是兴化将这样的农业新政搬到大明肯定不适合,因为大明并没有我兴化那样的工商业基础,工商税收占税收总额八成以上,农业税那点儿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夏原吉敏锐地抓住了一个问题,问道:“兴化这么做,会使大量的农民失去谋生的土地,他们怎么办,难道要让他们自生自灭吗?”
“当然不是,这就是我说的大明不适合兴化的这种土地政策,因为大明没有那么多工商业岗位安置百姓,真要如此激进地推行新政,一定会弄得天怒人怨,天下大乱。
我兴化敢这么实施,是因为我兴化有足够的工商业基础,有足够的岗位安置脱离土地的百姓。甚至有些不愿转化工人的百姓,也可以安置到东番岛垦殖。
在那里只要你愿意种地,开垦多少你种多少,不过兴化实施的是土地公有制,百姓只有耕种权,没有买卖权,即使是在东番岛依然如此。
至于维喆兄说的士绅的活路,我有些好奇,士绅怎么就没有活路了?”
夏原吉踌躇半天,还是咬牙开口道:“文远,你也是读书人,知道读书要心无旁骛,若是让读书人斯文扫地,哪里还有心思去读书,天下人都不读书,这天下还有人主持公道吗?”
“维喆兄,你说读书需要心无旁骛,这一点我也赞同,可这跟让读书人斯文扫地有什么关系,是谁让读书人斯文扫地了?”
“文远,你不用这样搪塞我,若是按照培训的内容实施新政,士绅还有好日子吗?当士绅自顾不暇的时候,他们还愿意投入精力培养子弟读书吗?”
“笑话,培养读书人是国家的事,国家需要读书人那就培养读书人,国家需要工匠那就培养工匠,国家需要商人那就培养商人。
什么时候国家需要的人才需要士绅来培养了,若是如你所说这般,朝廷在各地方设立县学、府学,在京城设立的国子监又有何用?
士绅全力支持子弟读书真的是为了国家吗?维喆兄,说这话的时候,你的良心不痛吗?”
夏原吉面红耳赤,还是强自撑着说道:“不管士绅的私心如何,终归是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没有这些人才国家如何运作,天下何来秩序?”
“秩序从来不是读书人维持的,而是实力约束的,没有太祖皇帝的百万雄师,大明能将蒙元驱逐到草原吗?没有各地的驻军,各地的土匪恶霸读书人应付的过来。
恰恰是国家用武力给读书人提供了太平的环境,让读书人有了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读书人不感谢国家给予的平台,反而倒觉得是自己让国家的秩序稳定下来,这不是本末倒置吗?
宋某说句维喆兄不爱听的话,就现在读书人占据的官位,我兴化随便安排一个人坐到那个位置上都不比他做的差。
读书人之所以敢这么说话,不过是笔杆子掌握在他们的手里,他们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大明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人才培养制度。
最后你替我向士绅带一句话,奉劝士绅不要觉得这天下离了他们就不转了,三条腿的蛤蟆找不到,两条腿愿意当官的人有的是,只要国家愿意随时可以将官员队伍换一茬,这一点太祖皇帝已经证明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