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合伙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9章 农村(上)

古代知识传播的慢,最先是知识传播的成本太高,最早的书籍都是由金属和甲骨为载体,数量稀少,价格不菲,知识的都是在贵族之间流传。

随着笔墨的发明,以及竹简的大量使用,知识的载体基本变成了竹简,一些重要的文字会使用昂贵的绢帛。

因此掌握学问的是世家门阀,他们仗着自己的家学,让君主不得不用他们的族人以及旁支亲友做官,这些官员又成了世家门阀在朝堂地方维护家族利益的代言人。

随着纸张的普及,隋唐科举制度的盛行,知识开始有限地向着寒门庶民扩散,如马周这样的庶民也有机会学到学问。

但天下大半官吏还是被关陇贵族、五姓七家以及这几家的门生故吏所垄断,寒门庶民的机会几近于无,以至于李白这样的商人子弟投卷无门,终是落寞一生。

武周时期的一通乱杀,以及到了唐末武夫当国,世家门阀被一茬茬的清理,世家门阀到了宋朝就已经开始没落。

这个时候,雕版印刷开始流行,书籍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读书的门槛再次下降,更多的普通百姓有机会读书,通过科举进入仕途。

原本的世家门阀以及官吏家族转化为以读书为中心,掌握话语权的士绅阶层,这些号称耕读传家的士绅,在学问推广上不但没有起到正面作用,反而要求复古,将文章写得华丽无比,又晦涩无比。

其原因就是增加读书的门槛,将更多的普通人拦截在读书学习之外。

造纸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活字印刷的发明,纸张成本、书籍成本都继续下降,知识还是不可阻挡地继续扩散。

寒门庶民子弟也有机会读书参与科举,但大多寒门庶民子弟在经学上根本无法与那些耕读传家的士绅相比,即使有凤毛麟角的寒门子弟凭借着聪慧进入仕途,无一例外被士绅阶层拉拢成为了他们中间新的一员。

每一次知识的扩散,其实都是技术提升带来的溢出效应,无论是造纸术的发明,还是印刷术的发明都推动了知识传播成本的下降。

今天出现的字符注音法,再一次降低了学习的成本,原本艰难的识字过程,有了字符注音法,极大的降低了识字的难度。

夏原吉可以想象的到,只要朝廷加大力度推广,大明识字的百姓会越来越多,参与科举的蒙童也会越来越多。

第二堂课是数学课,也许是因为夏原吉已经听过所讲的内容,因此听得兴趣缺缺,并未给他带来什么冲击。

中午吃饭的时候,夏原吉又找到宋时明询问下午的课程安排。

宋时明告诉他,下午是一堂基层官吏理论课,其余时间是学员的训练时间。

夏原吉不解地道:“他们都已经从军队中退役,为何还要训练?”

“维喆兄,我们国家的农村道路崎岖,一旦下雨就泥泞不堪,农村以宗族为纽带,抱团取暖,民风彪悍,若是下乡的吏员身体素质不行,根本无法适应农村的工作。

而这些学员未来的主要工作就是与农民交涉,包括国家大政宣讲、调解百姓纠纷,制止百姓愚昧恶行,征收赋税等公事。

甚至还有可能分配到提刑司做捕快,参与对犯罪者的抓捕,没有一副好身体怎么行。”

下午的第一堂课还是孟学周负责给学员上课,夏原吉还是进入孟学周的班级听课。

有了上午的磨合,学员们对孟学周熟悉了一些,课堂上气氛不似上午那般紧张。

孟学周站上讲台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农村’两个字,看向学员指着‘农村’两个字问道:“哪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对农村的理解?”

学员们交头接耳,无人敢站出来应答,他们还没有适应兴化的教学模式,思想里还留着枪打出头鸟的烙印。

孟学周也不着急,笑着对学员们道:“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说错了也没有关系,将来你们都是要安置到农村去工作,你们若是不敢说话,如何能替陛下管理好农村,让农村百姓信服于你们。”

一名学员举手站起来道:“农村就是乡下。”

“好!请坐,其他学员还有什么不同的理解。”

“农村就是种田人住的地方。”另一名学员也站起来补充。

“你们两人说的都对,但不全对,至少在大明管辖的范围内不全对。在大明农村是指以宗族为纽带聚居在一起的村落,一个村子的百姓大多是同姓,除非是一些官府强制迁徙聚居在一起的村落。

农村的最大特点是排外性强,宗族力量强大,朝廷的诏令可能不如族长的一句话管用。你们以后想要在农村立住脚,首先就要深刻地了解宗族形成的原因,以及宗族对国家大政有什么影响。

比如说朝廷政令与族长的利益相悖,族长会不会阳奉阴违,一边口头上承诺遵守朝廷政令,一边暗中挑动村民闹事,以群体事件逼迫官府妥协。

不打破宗族的枷锁,你们在农村的工作很难开展。如何打破宗族的枷锁,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

首先我们先要了解农村的主要架构,一个村子有一两个富户,基本是这个村子的族长,也兼任着官府指认的村保长。

这一两个富户掌握着全村八成以上的土地,还有一部分是村里的公田,也叫族田,这部分田产的管理权也在族长手中。

剩余的全部村民只拥有村子里一成多的土地,这点儿土地肯定不够养活这么多的村民,他们只能佃租富户的土地。

穷人想在村子里活下去,就必须依附富户,不然富户将土地收回,穷人很有可能随时陷入绝境。穷人对富户是惧怕的,也是依附的。

因此族长对村民不仅有姓氏纽带,还有土地这个依附的纽带,双重压力下,百姓不得不听从族长的吩咐,得罪官府不一定死,得罪族长一定难活。

那么接下来我的问题来了,是村子里的富户养活全村百姓,还是村子里贫户养肥了村子里富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