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滇陶器的起源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在2 000多年以前,中国的西南部有一个与当时的西汉王朝同时存在的王国——滇国,它富裕而独特,拥有辉煌而发达的陶器文化。然而,这个有着500年历史的神秘古国却突然消失了,在其后的2 000余年里,人们几乎不了解它曾创造的独具民族特色的高度发达的陶器文化。图1-1所示的就是出土自元谋大墩子的鸡形陶壶,它外表朴素,能很好地展示出我们祖先精湛的工艺水平。
图1-1 元谋大墩子出土的鸡形陶壶(云南省博物馆藏品)
云南是人类重要发祥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滇池、洱海附近的人已能使用石斧、陶罐之类简单的生产工具,从事原始的农业生产,有些地方的人还会建造简易木结构房屋,并逐渐形成较大的村落。如图1-2所示,云南鲁甸马厂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器物表面多以磨、刮整形,外表有一层似陶衣的黑色。个别器物在肩、腹部刻划点、线等符号,少数底面有叶脉纹。
图1-2 鲁甸马厂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单耳陶罐(云南省博物馆藏品)
云南陶瓷是中国陶瓷发展历程的缩影,记录了原始制陶到现代瓷器发展的漫长历程,积淀了制陶技术和与之相应的文化内涵,展现出云南陶瓷的历史和面貌。除共性发展规律,云南陶瓷还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少数民族、人文背景,显现了与众不同的陶瓷发展现象。在陶器创始万年后的云南,于同一时空中,能活态显现各不同历史阶段的制陶景象,从最原始的捏塑为器与平地堆烧,到手工拉坯与窑炉烧制,再到机械制陶和智能窑炉技术,共依共存于现实中。这是人类制陶史上的特例,也是云南地域文化的特征,凸显了云南陶瓷的神秘,即不同的演进步伐,多重的技术和方法,独特的艺术、文化表现。研究云南陶瓷特有的发展历史,除了具有记载陶瓷工艺发展演变的史学价值,更有解读陶瓷与社会生活、生产方式,与政治经济、民俗宗教关系的文化学意义。认识和了解云南陶瓷,必从其发展、内容、面貌、特征等多个方面,予以概括提炼,才能构成解析云南陶瓷的基本构架。
已发现的云南新石器遗址超百余处,覆盖于云南全省,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器物。出土陶器数量大,但种类样式的文化属性不一,表明云南新石器时代各地制陶具有普遍、广泛的共性,但同时存在不同氏族制陶文化源头。在制造上存在明显的技术成熟度不一、造型样式有别、方法手段相异之现象,这是因为各族群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条件,有着不同的文化源头,在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生存的早期人类社会中,为适应环境,各地陶器发展走出各自的道路,在演变历程中,与外来多文化类型的制陶技艺相融汇,使得云南陶瓷技艺和文化交错融合,互渗影响,在云南社会历史多元化特点的大背景下,逐渐构筑成时空交错、技术共存、文化各异的多样性陶瓷特征。
云南原始陶器总体基本特征以夹砂陶为主,少量泥质陶,无窑平地烧制,手工捏塑、盘条成型为主,少部分轮制。形制以罐、瓮、甁、壶等数量占多,碗、杯、盘、盆、钵、釜、带流器等也均有发现,三足器基本没有,也未发现有彩陶工艺。除共性基础,不同文化类型的陶器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别,如滇东北器型多小巧、小平底,滇池地区多圜底器,金沙江中游地区多釜、多瓮,器型为平底等,这些差异因素也是之后陶器发展多样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