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缔造了高武纪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5章 两个小时的指导

王烛刚走出实验室的门,身后就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王烛,等等!”

他转过身,看见江雨涵快步追了上来,手里还抱着笔记本。

“怎么出来了?”王烛停下脚步,有些意外。

江雨涵整理了一下因为跑动有些凌乱的头发:

“老师说他要专心看你的资料,让我先休息一下。”

“抱歉,”王烛歉意地笑了笑:

“是不是耽误你的学习和研究了?”

“哪有!”江雨涵连忙摆手:

“我还要谢谢你呢。你知道吗,之前那个青铜器纹饰的问题困扰我好久了,要不是你提醒,我可能还在死胡同里转圈。”

她说这话时很认真,语气中带着真诚的感激。

王烛低头看了眼手机:

“我还有两个小时的时间。”

他抬起头:

“如果你有什么问题,现在都可以问。”

江雨涵眼睛一亮,下意识地抓紧了手中的笔记本。

虽然王烛比她还小几岁,但那种对文物独特的见解,那种跨学科的思维方式,都让她佩服不已,能得到他两个小时的指导,简直是意外之喜。

“那、那我们去展览厅吧!”江雨涵一边说,一边已经转身朝展厅的方向走去:

“我有好多想请教的地方。”

王烛跟上她的脚步:

“具体想问什么?”

“太多了,”江雨涵一边走一边翻开笔记本:

“关于青铜器的铸造工艺,还有不同地区的文化特征,还有……”

她说着说着,突然意识到自己有点着急了,声音渐渐低了下来:

“啊,抱歉,我是不是说得太快了?”

“没事,”王烛笑着摇摇头:

“时间虽然不多,但问题可以一个一个解决。”

江雨涵点点头,调整了一下情绪,难得有这样的机会,更要好好把握,不能因为太急切反而顾此失彼。

两人穿过长长的走廊,阳光从玻璃窗照进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走廊上偶尔有工作人员经过,都会跟他们打个招呼。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大多认识江雨涵这个勤奋的研究生,但看到王烛时,还是会露出几分好奇的目光。

“对了,”江雨涵突然想起什么:

“你刚才说的那个能量场映射图,能不能给我详细讲讲?我觉得这个角度特别新颖。”

“可以,”王烛说着,推开了展览厅的大门:

“不过在那之前,我们得先理清楚一些基础概念……”

……

青铜展厅里人不多,午后的阳光透过防紫外线的玻璃洒在展柜上,给青铜器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能量场的基本概念你已经明白了?”王烛停在一个展柜前,指着里面的一座青铜鼎。

江雨涵点点头,翻开笔记本看了看刚记下的内容:

“能量场的分布往往会形成某种固定的几何图案,这种图案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

“对,”王烛轻轻指着展柜里的青铜鼎:

“比如这个鼎的纹饰,你觉得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江雨涵凑近展柜,仔细观察:

“这是商代晚期的作品,纹饰以雷纹为主,还有一些变体的夔龙纹……”

“先不要看具体的纹饰内容,”王烛说道:

“试着找找这些纹饰的排列规律。”

江雨涵愣了一下,随即调整视角,开始关注纹饰的整体布局。

“你看,”王烛用手在空中轻轻比划:

“这些雷纹的排列,如果用线条连接起来,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江雨涵眯起眼睛,按照王烛指出的方向去观察,渐渐地,她发现这些看似繁复的纹饰中,确实隐藏着某种规律。

“这个……”她拿出笔,在笔记本上快速画了几笔:

“好像是一个螺旋状的图案?”

“不止是螺旋,”王烛说道:

“这是一个完整的对数螺线。还记得刚才我说的能量场分布图吗?自然界中最常见的能量流动路径,就是对数螺线。”

江雨涵的眼睛亮了起来:

“就像海螺的壳?”

“对,”王烛点头:

“包括银河系的旋臂、台风的云系,都是这种结构。而这个鼎的纹饰,完美地呈现出了这种螺线。”

他顿了顿:

“这就涉及到你研究的问题了。为什么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会出现相似的纹饰结构?也许不是简单的文化传播,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共同认知。”

江雨涵忙不迭地记录着:

“所以你认为,不同地区的工匠,可能都观察到了自然界中的这种规律?”

“很有可能,”王烛说:

“你之前提到的那些区域性特征,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比如沿海地区的青铜器,螺旋纹往往更加明显,可能是因为当地匠人更容易观察到海浪和贝壳的形态。”

江雨涵恍然大悟:

“这样就能解释为什么地理位置相距遥远的地区,会出现相似的纹饰结构!”

“工艺水平的问题也是一样,”王烛继续道:

“不同地区的冶炼技术可能不同,但只要掌握了基本原理,就能做出类似的纹饰。就像现代人,不需要懂太多物理知识,也能画出螺旋线一样。”

江雨涵的笔几乎要跟不上思路了:

“所以我之前的研究方向可能有问题,与其去找工艺传播的证据,不如先研究这些纹饰背后的自然规律?”

“这只是一种思路,”王烛提醒道:

“具体怎么做,还是要你自己判断。毕竟论文是你的,我只是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

江雨涵认真地点点头。

研究要有自己的见解,别人的建议再好,也只能作为参考。

“咦,”她突然注意到展柜里的说明牌:

“这件鼎是在陕省出土的,但纹饰风格和我们上个月修复的那件豫省出土的很像……”

“要不要比较一下?”王烛问道:

“看看是不是也能找到类似的规律。”

江雨涵立刻来了精神,拉着王烛就往另一个展区走去。

“就是这件,”江雨涵带着王烛来到一个展柜前:

“上个月刚完成修复,纹饰保存得特别完整。”

展厅里陆续有游客进来,大多是像往常一样,随意看看就走,一个穿着灰色休闲装的中年人正站在不远处的展柜前,认真地阅读着文物说明。

“你看这里,”江雨涵指着青铜鼎的腹部:

“这组纹饰的布局,是不是和刚才那件很像?”

王烛微微点头:

“不只是像,连细节的处理手法都很接近。你看这个转角的衔接……”

中年人听到这番对话,目光不经意地扫过来。

“对!”江雨涵有些兴奋:

“但是据说这两件青铜鼎的出土地点相距超过六百公里,按理说不应该有这么多相似之处。”

“试着用刚才的方法分析一下,”王烛说着,指向鼎身上的一处纹饰:

“如果把这些线条延伸……”

中年人装作对隔壁展柜感兴趣的样子,悄悄往这边靠近了几步。

“我明白了,”江雨涵快速在本子上画着:

“这件鼎的螺旋结构和刚才那件是一样的,而且转角的弧度都是黄金分割!”

“还有这里,”王烛指着另一处:

“注意看夔龙纹的排列,整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六边形。这种构图在自然界中很常见,比如蜂巢……”

中年人已经完全不掩饰自己的好奇了,干脆站到了旁边的展柜前,认真听着他们的交谈,这种解读文物的方式,他还是第一次听说。

“所以,”江雨涵若有所思:

“这些工匠虽然相距很远,但他们观察自然的方式是相同的?他们都发现了这些基础的几何规律?”

“很可能,”王烛说:

“就像现在的建筑师,不管是在哪个国家,都会运用相似的结构力学原理。这些自然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古人通过观察和实践,也能发现这些规律。”

中年人听得入神,不自觉地点了点头。

“那这样的话,”江雨涵继续推演:

“我是不是可以根据纹饰中的几何规律,来判断不同青铜器之间的关联性?比如说……”

她的话还没说完,突然注意到旁边站着个人,声音不自觉地低了下来。

中年人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有些唐突,略显尴尬地咳嗽了一声:

“抱歉,我不是有意偷听,只是觉得你们的讨论很有意思。”

“没关系,”王烛礼貌地笑了笑:

“这里是公共展厅。”

“我一直以为古人制作青铜器,主要是凭经验和传承,”中年人坦诚地说:

“没想到还能从自然规律的角度去理解。你们是这里的工作人员吗?”

“我是这里的研究生,”江雨涵解释道:

“他是……”

她看了看王烛,一时不知道该怎么介绍。

“我是来参观的学生,”王烛说道:

“对文物比较感兴趣。”

“学生?”中年人的目光在王烛脸上停留了几秒,看上去如此年轻,却能说出这样深入的见解。

“你对文物的理解倒是很独特。”

他说着,又看了看展柜里的青铜鼎:

“你刚才说的那个黄金分割,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当然,”王烛走近展柜:

“您看这个位置……”

江雨涵站在一旁,看着王烛耐心地为这位陌生人讲解。

虽然是临时起意的解说,但王烛的语言依然清晰有条理,既不会让人觉得太过专业难懂,又能准确传达核心的内容。

“江学姐,”王烛时不时会转头看向江雨涵:

“这些纹饰的特点,和你论文里提到的区域性特征很像。你可以把它们记录下来,对比一下异同。”

他一边为中年人解释黄金分割的概念,一边不忘提醒江雨涵注意观察的细节,这种照顾到两个听众的讲解方式显得自然而不做作,既没有让中年人觉得被忽视,也没有耽误江雨涵的学习。

中年人时不时点头,眼神中的兴趣越来越浓,偶尔还会插话问一些细节问题,而王烛总能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