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难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蝴蝶翅膀

赵昀这边来到了慈宁宫,刚踏入院子就听到里面传来杨太后爽朗的笑声。

“看来这史秋雨很会讨太后欢心。”

赵昀开口朝身旁的王忠说了一句,后者听到后仅是笑了笑不作评价。

走进屋内,还没等赵昀躬身行礼,一名长相清秀却又略带些许妩媚的年轻女子,起身来到赵昀面前行礼道:“奴家史秋雨,见过官家。”

赵昀趁此机会近距离打量了一眼,单论长相确实称得上秀色可餐,并且十七八岁的年龄也显得比谢道清成熟许多,正常情况下君王面对这样的嫔妃很难抗拒。

“免礼。”

“谢过官家。”

史秋雨很温婉应了一声,然后便站在一侧。

“官家,刚才老身跟秋雨聊了一会,不愧是名门大家出身,秀外慧中各方面都非常得体,日后肯定能当一个贤内助。”

杨太后满脸笑容的称赞了一句,这里面有客套的成分在,同时也有真心的认可。

毕竟站在杨太后的角度,她不像赵昀那样对史弥远充斥着绝对敌意,双方矛盾大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在她看来如果双方能通过这门政治联姻,能做到缓和矛盾并且让史弥远多了份姻亲的利益保障,说不定对方就愿意逐渐放权直至皇帝亲政,达成这场皇权与相权之争的最好结果。

政治永远是一门妥协的艺术,无非就是看如何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临界点而已。

但杨太后不知道的是,不是每一个人都像她这般没有多大的权力欲望,否则历史上也就不存在各种不死不休的权臣。

史弥远推荐侄孙女入宫,并不是为了缓和矛盾逐步交出手中权力,相反是为了谋求更大的权力!

“能得到大娘娘认可,想必秋雨定是很优秀。”

赵昀点头附和了一句,可语气显得很冷漠。

“奴家才疏学浅,是大娘娘谬赞了。”

史秋雨很谦虚的回应一句。

对于史秋雨这番恭敬态度,杨太后满意的点了点头。

“官家,既然现在秋雨已经入宫,那咱们也不能厚此薄彼,就与道清一样封为郡夫人吧。”

“是,大娘娘。”

赵昀拱手顺从,这些对他而言都是无关紧要的东西。

“对了官家,还有一事老身虽说是交由你处理,但始终有些放心不下。昨日你面对金国使臣废除了嘉定和议,恰又遭逢楚州忠义军作乱,可做好了应对准备?”

杨太后是有意放权让赵昀单独处理政务,只是没想到会接连出现两场大的变故,心中有些忐忑不安。

“大娘娘放心,臣均有安排。”

“那就好。”

“最近这段时间官家忙于政务,慈宁宫这边来的少,今日有这机会就留下一同用膳,顺带与秋雨熟络熟络。”

杨太后顺势出言挽留了一句,一方面是年纪大了,确实期望赵昀这个嗣子能多些陪伴。

另外一方面就是杨太后潜意识里面,并不希望赵昀跟史弥远真走到鱼死网破的境地,这对家国跟朝廷而言,绝对是一种双输的场面。

史秋雨的入宫,让杨太后看到了缓和的可能性,她想要尽力撮合这件事情。

“臣谨遵大娘娘吩咐。”

赵昀顺从的答应下来,杨太后的想法其实他能猜测到一个大概,虽然过于理想化没有实现的可能,但吃顿饭而已没必要去扫老太太的兴。

另外话说回来,史秋雨同样属于这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朝堂方面的纷争赵昀不会迁怒到女人身上,正常相处即可。

……

京师临安这边一片祥和,淮东楚州那边就可谓是一片焦土。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军队,军纪这种东西算是略等于无,更别说农民起义的忠义军。本来计划是对于楚州各大官署、仓储的抢劫焚烧,很快便不受控制扩展到了全城范围。

李全面对这种有些失控的局面,内心其实是有些忐忑不安,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并没有做好彻底反叛对大宋开战的准备。

“夫人,刘庆福那厮有些管控不住手下,楚州城劫掠一空还不满足,听说已经把主意打上了扬州城。”

“要是动了扬州城,咱们就真没回头路可走了……”

李全带着忧虑神情,朝着身旁夫人杨妙真诉说着目前局势。

说起这个杨妙真,放在北宋也算是个传奇女子。

她本是红袄军领袖杨安儿之妹,外号“四娘子”,一手梨花枪使的可谓是出神入化,于是乎有传言他们兄妹两个乃北宋杨家将之后。

传言真假无从考证,但杨妙真一介女流之辈,却在乱军中打出一片天地,这点是可以确定的。

红袄军在抗金的过程中,领袖杨安儿被人陷害身亡,杨妙真就接过了兄长的班底独立领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身份带来的劣势愈发明显,整支义军队伍逐渐陷入了困境。

这种情况下为了挽救红袄军,杨妙真选择与李全结为夫妇,双方联合可谓是实力倍增。同时扩大的军事影响力,还得到了南宋朝廷的注意跟收编,并且赐名为“忠义民兵”,这就是忠义军的由来。

可以说杨妙真的军事才能,并不在其夫李全之下,遭遇大事两人都会共同商议。

“扬州乃大城,城防森严绝对不能动,郎君要即刻下令刘庆福约束住部下,否则朝廷方面定会调集兵马征讨。”

杨妙真摇了摇头给出自己建议。

“可现在楚州城已经快付之一炬,许国那厮还在自缢身亡了,哪怕收手朝廷方面也不会善罢甘休。”

李全此时充满悲观情绪,历史上农民军起义无数,之所以成事者寥寥无几,就在于他们往往没有战略远见。

很多时候是想一出就干了,好比李全指使刘庆福兵乱,纯粹是受到了许国的羞辱,再加上担心朝廷动手的恐惧,没多想就打算来个先下手为强。

结果现在手是下完了,怎么收场就完全没有头绪。

光靠着自己五六万忠义军兵马,肯定无法抵御朝廷方面的围剿,难不成退回山东老巢去?

“未必,我已经向朝廷上疏,称发现许国谋逆叛变,忠义军才被迫起兵围捕。”

“这种借口朝廷方面能信?”

听到杨妙真的说辞,李全持怀疑态度。

“信不信是朝廷的事情,找不找理由是我们的事情,很多时候对于官家跟两府执政而言,他们仅仅需要一个台阶罢了。”

杨妙真的见识确实比李全这种“山大王”强很多,甚至已经摸到了官场游戏的门槛。

确实不给朝廷台阶下的话,那就只能定性为谋乱造反,有了这套说辞就相当于有了条后路。

就在两人商议的时候,一名忠义军将领却急匆匆的跑了进来禀告道:“节帅,朝廷那边刚传来消息,命海州刺史徐晞稷继任淮东制置使。”

徐晞稷继任淮东制置使?

听到这个消息,李全夫妇瞬间眉头舒展了开来,堪称是喜从天降。

徐晞稷与李全交好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秘密,朝廷方面特地把他从海洲调过来担任淮东制置使,相当于明牌传递出一个讯息,那便是打算继续安抚忠义军,没有出兵清剿的意思。

朝廷方面的服软,意味着压在李全心头的大石头可以落地,没想到闹出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居然还能安稳度过,着实是有些超乎意料。

“夫人,楚州兵乱不仅除掉了许国这个眼中钉,还派来了徐晞稷继位制帅之位,真是天助我也!”

李全此时激动异常,堪称崩盘的局面奇迹般逆转,这下忠义军算是可以放开手脚了。

“朝廷方面还真是软弱,难怪被金国欺辱这么多年。”

杨妙真忍不住讽刺了一句。

身为山东沦陷地的百姓,杨妙真对南宋朝廷有着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综合起来八个字可以形容,那便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她既期盼南宋朝廷能够强硬起来,兴兵北伐收复中原之地,让汉人百姓们不再受到女真人的统治欺压。又在多年的南望王师失望中,变得不再信任朝廷,甚至是生出来一种求而不得的恨意。

朴素的民族情感,再加上对朝廷的不满,就形成了忠义军这种叛跟不叛之间徘徊的处境。

“郎君,朝廷那群高官老奸巨猾,论心眼我们不是他们的对手。”

“虽然这次派了徐晞稷继任淮东制置使,但我总感觉哪里有些不对,想要自保还是得增强自身实力,让朝廷不敢对忠义军轻举妄动。”

“夫人言之有理,你有何对策?”

李全点了点头,杨妙真心思相比较自己更为细腻,这一路走来基本上充当着军师的角色。

“不管朝廷到底是何想法,趁着他们还在安抚的间隙,先把彭义斌的兵马给吃掉,这样留在山东境内的忠义军就全掌控在我们手中。”

忠义军是对山东归顺农民义军的总称,李全部归顺之后渡过了淮河接受了淮东制置司的收编。山东恩洲还留有一部分忠义军,依旧进行着抗金抗蒙的斗争,捍卫着献给大宋的十二州府地盘。

这支忠义军的领袖就是彭义斌。

“好计谋,拿下彭义斌不仅能增强我们的实力,还免除了最坏情况下撤回山东的后顾之忧。”

“我这就以保宁军节度使的名义,宣称许国谋反,彭义斌部听我节制!”

徐晞稷这边还没上任“养寇”,李全就已经打起了整合忠义军诸部的主意,史弥远可能自己都想不到,阳奉阴违的计谋能如此成功。

亦或者说,他低估了李全的野心。

楚州兵变带来的影响,如同蝴蝶煽动的翅膀一般,朝着愈演愈烈的方向发展。

时间就这样来到了十二月底,意味着属于宋宁宗的嘉定年即将彻底结束。礼部那边帮赵昀拟定了“宝庆”新年号,取其庆贺幸福美好之意。

只不过对于绝大多数百姓而言,宝庆元年肯定幸福不到哪里去,如果再算上楚州兵变带来的战乱,称之为风雨飘摇都不为过。

当然,黎明前往往是最黑暗的时刻。

赵昀许多安排以及后手,需要时间来发展生效,革除南宋这个庞大帝国的弊端,更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

京师这边赵昀创建了女官学院,户部左曹侍郎董成健成为了第一任讲师。

本来董成健听闻要给女官教课,展现出一股誓死不从的架势。不过在赵昀给他画了来日教导出成绩,必将升任户部尚书的大饼后,这家伙就屈服在权力诱惑之下,屁颠屁颠的接下来“女校”讲师任务。

相信假以时日,宫中这群本应该沦为帝王“预备妃嫔”的女官,将会成为京师各大绣坊的合格管理者。

另外就是兵器所那边传来了好消息,脱硫跟炼焦两项技术改革都取得了成功,新炼铁水锻造出来的兵器出现质的提升。

其实这两项技术放在宋朝而言,算不得什么跨时代的天顶星科技,相反按照后世考古推测,同时代的西夏就已经掌控了煤炭脱硫技术,只是被严格封锁不允许外传罢了。

哪怕就是金国,占据了北方主要铁矿产地之后,冶炼技术同样超越了南宋。

对于赵昀而言,军器所的成功仅是时间问题,关键是找对了方向以及用对了人。冯立林此人看来可堪大用,只要优良兵器稳定产出,单单一个提点官不足以施展其能力,提入工部指日可待。

还有便是外派西南的大儒魏了翁那边,同样传来了好消息。

大理本就有意示好南宋,只不过之前南宋对于这种偏远蛮夷,有种爱搭不理的心态。如今派了理学宗师前去修复关系,对方自然投桃报李,愿意大批量的提供铜矿石。

只不过西南地区属于丘陵地带,放在这个时代算得上崇山峻岭,想要大规模运输实属不易。第一批铜矿就算走海路运抵泉州港,至少都得三个月之久。

距离大理近些的广南路跟四川地区,一个没有足够的铸币能力,另外一个就是朝廷中枢不放心把铸币权下放,最多就是起到辅助作用。

唯一前景还不明朗的布局,就是赵葵前往的利州西路,主要粮食换战马的方案涉及到了西夏、蒙古、金国三方,需要极其熟络灵活的外交处理手段。

赵昀之所以选中赵葵,就是看重他儒将的头脑,换个莽夫无法处理这错综复杂的关系。

但哪怕如此,赵葵传达来奏章依旧表示进展缓慢,这点让赵昀心中充斥着一股隐忧。南宋实在太缺战马了,把握不住西夏亡国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