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纱阁戏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纱阁戏人,是一种集纸扎、彩绘、剪纸、雕刻、戏曲等多种艺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它将泥塑纸扎后的戏剧人物放置在木阁制作的戏台内,内部还装有屏风、隔断、砌末,与三到四个戏剧人物组成一出出精彩的戏剧场面,犹如浓缩版的戏剧舞台,供人欣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平遥古城纸活铺六合斋民间艺人许立廷制作了三十六阁纱阁戏人,阁高2尺许,戏人高1尺5寸左右,每阁工价 2000 文,今存二十八阁珍藏于平遥古城清虚观内。2011年,纱阁戏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目前平遥县仅有的四个国家级“非遗”项目之一。平遥纱阁戏人不仅是地方戏曲与商业经济发展变迁的见证者,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与民间美术的表达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具有地域属性的民间艺术,往往存形并交融于祭祀、祈禳、纪念等民俗活动中,体现着民众的思想情感,担负着重要的社会功能。纱阁戏人曾摆放于市楼,用于酬神祭祀,以及元宵节期间供人观赏,后来也被用到丧葬灵前的摆放。伴随现代文明的冲击,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彻底改变,其功能也随之被悬置。作为前现代社会语境中的“遗留物”,纱阁戏人被赋予了“遗产化”的身份,其遗产价值与活态传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如何保护、传承和利用,这不仅是纱阁戏人面临的难题,也是当前“非遗”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此,这本书通过解析纱阁戏人的生存发展规律,关注传承保护中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路径,希望书中这些粗浅的看法能够有助于破解这一难题,也供读者商榷。

由于纱阁戏人是在地方小传统中产生的民俗事象,所以很难在文献史料中找到详细记载。幸运的是,冯俊杰、王志峰编著的《平遥纱阁戏人》(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和闫振贵主编的《平遥纱阁戏人》(山西经济出版社 2018 年版)及时地搜集、记录了纱阁戏人相关的文献资料,这其中包括对其历史渊源、剧情与场景介绍、制作技艺等内容,为本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参考和借鉴意义。这本书在前人之述的基础上,深入田野,其关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章对纱阁戏人的形成发展脉络进行梳理。首先,平遥纱阁戏人的产生与其社会文化息息相关:繁荣发展的商业为纱阁戏人的产生创造了便利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条件;杰出的寺庙彩绘艺术为纱阁戏人的制作提供了最佳学习的范本;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艺术为纱阁戏人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其次,“纱阁戏人”名字的含义在县志文本与民间口传中存在争议,经过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纱阁戏人与丧葬祭祀的内在关联。最后,纱阁戏人的形成源于纸扎,以清代兴起的地方剧种为创作主题,根据目前的资料确定为纸活铺老板许立廷的创造。因历史原因,其发展时间短暂,经过两次摆放中断后不再摆放,如今存放在清虚观内。

第二章根据纱阁戏人摆放场所的变迁,分析其社会功能的消解与重构。纱阁戏人摆放在丧葬灵前用于给去世的人唱戏,这与平遥丧葬礼俗中的“服侍侍”有着密切的联系;纱阁戏人于元宵节摆放在市楼上用于娱神祈福,后来更多的是娱人的功能,供游人观赏;丧俗功能和节庆功能现已消解,在文物保护与“非遗”保护的语境下,纱阁戏人的历史价值与教育功能得到重新建构。

第三章、第四章考察物与造物者,即纱阁戏人的整体结构、制作工艺和艺人群体。将纱阁戏人分为五部分,分别从木阁、隔断、题记、戏人、砌末等进行梳理分析,并与平遥戏曲舞台上的场景相对应表述,从中可以看出平遥戏台的特色以及纸扎艺术对其是如何再创造的。纱阁戏人的场景选择以表现戏曲“关目”为主,在有限的空间里表现出无限的戏曲韵味来,同时也借以戏曲的道德教化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制作工艺随着时代的发展有所改变,机械化纸扎品的冲击使得传统纸扎面临着生存危机,由此关注到技艺背后的传承人与纸扎艺人群体。

第五章探讨纱阁戏人传承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路径。后继无人、工艺断流、民众遗忘、戏曲在民间的衰落等问题是纱阁戏人传承保护中面临的生存困境,这需要政府、传承人、纸扎群体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积极培养后继人才、开拓销售渠道、回归民间民俗、在戏曲课堂中寓教于乐等措施,为纱阁戏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能。

物总是将人与情感联系在一起。每当回想起纱阁戏人,我总是会想到第一次拜访传承人的场景,想到纸扎艺人家里堆放的颜色靓丽的纸扎,想到平遥美味的炒碗秃,想到面对我的冒昧打扰仍然愿意接受采访的手艺人们。这些种种,都将是我难忘的经历。

杨 婕
202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