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家乡的那些事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我印象中的东北-过冬(6)

每当腊月,天气最冷的时候,姥姥就开始准备包粘火勺,牛舌饼这种东北的传统美食。这种美食啥来历不太清楚,就是知道很好吃,这也是冬天农村的家里吃的主要干粮,能吃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

几乎是家家都烙,只不过有些人家人口多、条件差些,粘火勺烙的是大黄米面和玉米碴子面混搭的黄面粘火勺,能烙黏米和大米混搭的白面的粘火勺的就是条件好的人家了。姥姥家以前也烙这种黄面的,等妈妈,小姨上班后家里条件好多了,姥姥就烙两种面的一半是黄面的,一半是白面的。我喜欢吃白面的,当年的新大米磨面,特哏揪劲道,包的黄面的一口不吃。俺家姥爷也不喜欢吃黄面的,所以包黄面的粘火勺都是姥姥一个人吃,她给我妈和小姨拿的也是白面的粘火勺。因为那个年代吃的最多的就是黄面的食物,种的多,吃的饱,什么玉米面的干粮,大碴子,小碴子,几乎家家都是这种食物为主,所以妈妈、小姨小时候就吃的够够的,我小时候也没有奶粉,姥姥说我是喝玉米面粥长大的,怪不得我讨厌吃这种东西,现在过了这么多年了,我依然不喜欢吃玉米类的东西。

我爸,小姨当时都在最热门的粮食单位上班,吃细粮(白面的米、面)很便利了,所以家里吃的黄面的主食少了,白面食物多了。那个年代黄面的食物好像是贫穷的代名词,白面代表着时尚和未来,谁家吃的白面多谁家就是富裕的。

粘火勺好不好吃关键黏米和饭米的比例搭配,搭配的好包出的粘火勺是哏就劲道,有弹性,黏米多了就会太软糯了,等拿回来加热吃的时候粘铁帘子不说,还粘牙。饭米多了,就会失去了劲道劲,口感差些。姥姥泡米的米是黏米比饭米多一些,这样既保证了粘度,又能劲道。姥姥泡米都是用家里的铁水桶泡,泡好后就挑着水桶去磨坊磨面子。泡发过程每天都要换水,而且换水次数越多,等磨成面酸味越小,味道越好。还有就是泡的时间久一些,包出的粘火烧越劲道,米越香。

姥姥家里烙粘火勺,往往一次烙上数百个,烙好后,放仓房大缸中,装缸里盖上个大铁锅。吃的时候,取出来放锅中加热一下即可,方便快捷。粘火勺通常包子大小。我姥姥会包两种陷的,一种红豆的,一种苏子盐的,苏子盐的只包两盖帘子,为了给不爱吃红豆陷的姥爷,老爸包的。小孩子吗,我和妹妹都吃放了糖精的红豆陷的,黏黏糯糯香甜可口。

烙完粘火烧就是烙牛舌饼了,形状酷似牛舌头而得名。粘火勺一般人家都包,但牛舌饼就不是了,它是纯大米面的,所以很多农村人家不舍得吃。牛舌饼也是粘米和饭米混搭的面,也是泡好黏米和大米去磨面。但它的黏米和饭米混搭比例正好和粘火勺的相反,它是饭米比黏米多一些。不过它不是像粘火勺那样,磨好了回家需要把面控半干再包馅烙,它是无馅的,一半水一半面回来就能烙了。哏就的白米面饼烙出锅特别好吃,和粘火勺真是两个味道。它没有陷,就是一张饼,用饭勺子从桶里舀出半勺子的稀面在烙子上轻轻一扬就是一张饼了,火红掌握的好的话,一上午就烙一大盆了。我喜爱牛舌饼的程度比粘火勺要深,有牛舌饼的话就不会吃粘火勺了。

时代变了,城里人吃这些东西的人少了,物是人非,妈妈年纪大了也进到市里居住了,但每年冬天她会包一些粘火勺或是牛舌饼吃,这些老传统她始终没有丢掉,吃着这些东西,回忆着过往,那浓浓的亲情味道依然在,姥姥已经离开我们很久了,想念姥姥,那个勤劳的老太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