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斯拉夫人的起源
第一节 斯拉夫诸民族的史前时代
东欧平原上的早期人类遗址
“历史”这个词从广义上来说具有双重含义,一个是指事物发展的过程,另一个是指人们对这个过程的认知。从广义上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都是自己的历史。而历史学家所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条件、进程和成就,也就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和结果。对人类生活各种现象的记载,则保存在各种历史作品和文献中。但在人类发展的早期,没有历史意义上的人类社会、民族和国家,也没有文字记录,我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史前时代。
考古学家们已经证实,大约在距今4.5万年,智人就已经出现在东欧平原上。他们学会了用燧石制造薄刀和矛头,燧石长矛和斧头已成为他们的主要武器。他们利用猛犸象和长毛犀牛的骨头来制作矛头、鱼叉和用于投掷的匕首。他们发明了针,开始用动物的毛皮缝制衣服。居住环境也有所改善。他们建造了半地穴式房屋,用猛犸象的骨头来搭建屋顶,并在屋顶上铺上草皮。房子的中间往往有一个用石头做的壁炉,用来取暖和做饭。人类通过合作的方式猎取大型野兽,采集浆果、蘑菇、食用根茎,用长矛和鱼叉捕鱼。渐渐地,人们开始了一种半定居式的生活方式。
女性主要负责看护壁炉、保护火种和从事采集活动,以便稳定地为家人提供食物;狩猎和捕鱼主要是男性的工作,但这需要运气。所以在当时的人类部落中,女性的地位很重要。考古学家们一般把这一时期称为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在当今东欧和中亚的很多地区,例如顿河、沃罗涅日附近、奥卡河、穆罗姆附近、捷斯纳河、乌拉尔河、卡马河、叶尼塞河、外贝加尔的安加拉河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最早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北纬62°附近的勒拿河畔。
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生机勃勃的雕塑、绘画、装饰品等艺术作品。在距今1.5万—1.3万年,人类开始用石头制作母系氏族社会首领的雕像,也制作他们捕获的各种动物的雕像,例如猛犸象、鹿和犀牛等。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如手镯、珠子和吊坠,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佩戴。人类墓葬中已经出现了陪葬品,这说明人类对埋葬同伴有了不同以往的新观念。
距今1.5万—1.4万年,冰川开始融化,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欧亚大陆的地理地貌也发生了极大改变。茂密的森林开始出现,绵延1万多千米的针叶林从波罗的海沿岸一直延伸到今雅库茨克。冰河时代常见的大型动物如猛犸象、长毛犀牛逐渐消失,越来越多的小型动物开始出现。人类在冰川消退之后开始大胆地向北迁移。学者们把人类社会的这一时期称为中石器时代。
在中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明了弓箭。他们用动物的筋来制作弓弦,用燧石和磨尖了的骨头做成箭头来远程攻击飞禽走兽,狩猎变得更轻松,几个人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狩猎行动。在这个时代,第一艘简陋的木筏下水,人们沿着河流和湖泊逐渐征服了内陆水域,但仍然不敢深入海洋探索。他们不断向东欧平原北部地区推进,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捕鱼、采集和驯化野生动物(主要是猪和狗),是人类的主要经济活动。畜牧业也开始出现了,这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当地人所从事的主要经济活动。
距今约1万年,北非、亚洲的广大地区以及东欧平原上的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者们把这种变化称为“新石器时代的革命”。
这一时期,人类对石器的加工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加工技术已经日臻完善。人们利用石凿在石头上钻孔,并制作出带木柄的锋利斧头、刮刀、箭头和长矛等;又利用这些新工具砍伐树木,建造木屋,制作木筏和小艇。他们还发明了渔网,让捕鱼变得更容易;发明了陶器,能更好地烹饪和储藏食物;用羊毛和植物纤维来织布,穿上了比动物毛皮更舒服的衣服,发展出最早的纺织业;发明了轮子,这促使交通工具、建筑技术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初的商品交换也出现了。
牧人、猎人、渔夫和战士在家庭、氏族和部落中越来越占据主导地位。在欧亚大陆的广大地区,家族仍然是人类社会组织的基础,但许多大的家族开始联合起来组成部落。在部落里,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土地和财产,共同分配食物。学者们把这样的社会制度称为“原始共产主义”。
从白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到亚速海和北高加索的大片地区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这其中包括卡累利阿河、佩乔拉河沿岸,卡尔戈波里,拉多加湖、奥涅加湖和伊尔门湖沿岸,东欧平原的整个森林带,伏尔加河和奥卡河沿岸(靠近梁赞、穆罗姆、巴拉赫纳),更远的西伯利亚的广袤地区,以及安加拉河、勒拿河沿岸等。此外,在距离莫斯科东北约40千米的利亚洛沃村也发现了这样的遗址。这些遗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靠近河流或森林,河里丰富的鱼类和森林中的野兽为人们提供了富足的食物。在这样水草丰美的地方,畜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新石器时代,在广袤的欧亚大陆上,人类社会发展水平严重不平衡。在地理气候条件优越的地方,人们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大自然的恩赐。相反,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方,人类社会发展水平就会相对滞后。当第一批灌溉系统已经在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出现时,当第一批金字塔高耸入云时,当最早的楔形文字写在泥板上时,当威武的战车载着手持战斧和青铜剑的战士上阵拼杀时,在北欧和东欧平原的森林里,猎人和渔民在他们的小村落里过着节奏缓慢、悠闲自在的生活。他们无论是在工具、武器、器皿,还是在住宅、宗教仪式以及装饰品方面,都全方位落后了。
东欧平原上的古印欧人
古印欧人是距今约6000年分布在欧亚大陆广大地区的原始族群的统称,是如今欧亚大陆许多族群的共同祖先。古印欧人的后代后来越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进入北美洲、南美洲及大洋洲。
那么,古印欧人究竟起源于哪里?为什么包括斯拉夫人在内的大多数欧洲族群的远古祖先都被称为古印欧人?
大多数学者认为,古印欧人起源于东南欧和中欧的大片地区,特别是巴尔干半岛和喀尔巴阡山脉,也有可能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南部。距今约5000年时,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古印欧部落的人口急剧增长,人们也已经驯化了马。随后他们掌握了冶金技术,开始冶炼青铜,制造青铜生产工具和武器。这使得他们可以骑着马、手持青铜武器更大胆地开拓新的领土,探索未知世界。
古印欧人在欧亚大陆的迁徙始于欧洲东南部。一部分人向西移动,占据了远至大西洋的欧洲大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向北部迁徙,占据了欧洲北部,包括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一部分人向东进入了乌拉尔山脉;还有一部分人向南进入了欧洲南部的森林和草原地带。同时,在小亚细亚、北高加索、伊朗高原和印度河流域等地也都留下了古印欧人的足迹。
在迁移过程中,古印欧人的一些共同特点开始逐渐消失。一些大的族群逐渐形成,这其中包括斯拉夫族群、日耳曼族群和波罗的海族群。事实上,现代日耳曼民族、斯拉夫诸民族和波罗的海诸民族的祖先曾经是一个族群,他们说着同一种语言。即便是现在,这些民族的语言中仍保留着许多共同的词汇和概念。许多流传至今的文化艺术也保留着某些共性。
古印欧人在宗教信仰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点。比如,东斯拉夫多神教的雷神庇隆和立陶宛的雷神佩尔库纳斯,古印度的雨水之神帕尔扎尼亚和凯尔特人的神灵佩尔库尼阿在发音上异常相似。庇隆也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主神宙斯,东斯拉夫多神教中主管婚姻和家庭的女神拉达则让人联想到古希腊的女神拉塔。欧亚大陆上许多族群的神灵都有着相同的古老源头。
考古学家们在从喀尔巴阡山脉到第聂伯河流域的大片区域发现了许多古印欧人的农场和牧场;再往东,在乌拉尔山脉以南的草原地区,也发现了古印欧人的牧场。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遗址位于第聂伯河流域特利波利村一带,距今约6200年。考古学家们将诞生于此的文化称为“特利波利文化”。
特利波利人居住在大木屋里,木屋的墙壁涂有保暖用的黏土,地面上也铺着干黏土。大木屋面积有100—150平方米,能住许多人。住在这里的人往往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家族,每一个小家庭都住在一个用栅栏围起来的独立小隔间里,每一个小隔间都有一个用黏土烧制的壁炉,用来取暖和做饭。在木屋的中间有一个祭祀用的小台子,特利波利人在这里举行宗教仪式,祭祀神灵。当地人崇拜生育女神,由黏土和石头制成的生育女神雕像在这些定居点中非常常见。
特利波利人的定居点通常由数十座房屋呈环形排列组成,中间是牲畜圈。定居点通常都修建在敌人或猛兽难以接近的河流弯道处,用城墙和栅栏与外界隔离开来。考古学家没有在特利波利人的房屋中发现战斧、匕首等攻击性武器。
在特利波利人的定居点发现的渔具(骨制的和铜制的鱼钩、渔网)表明这些古代居民擅长捕鱼。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野生动物,如驼鹿、鹿、野猪等的骨头,这说明特利波利人主要从事狩猎活动。他们种植小麦、大麦、小米、豌豆,用锄头锄地,用含硅的木柄镰刀收割庄稼,用石磨磨碎谷物,然后将其储存在陶制容器中,并存放于内壁涂有黏土的储藏室里。特利波利人饲养家畜——牛、猪、山羊、绵羊等,在当地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这类动物的骨头。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特利波利人的生活中,男性的作用越来越大。考古学家经常在男性的墓葬中发现农具,在女性的墓葬中发现纺车,这意味着当时女性主要从事纺织和家务劳动,而公社赖以生存的更重要的经济活动——农业和畜牧业则落到了男性的肩膀上。东欧社会正逐步进入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但古印欧人进入其他地区绝不是和平式和牧歌式的,而是伴随着血与火的征服。为了获得肥沃的土地、广阔的渔场和良好的狩猎场所,他们与当地族群不断发生激烈冲突。考古学家在许多古印欧人的遗址上都发现了弓箭射穿的头盖骨和战斧砍断的人骨,这些地方显然发生过激烈的战斗。
古印欧人在迁徙过程中占据了今俄罗斯乌拉尔山脉东部和西部的大片地区,不断与当地部落融合,并逐渐分化出许多族群。每一个古代族群都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例如,北高加索人先于其他人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高加索地区盛产金属),制造了金属生产工具和武器,也驯化了马、牛和猪,还发明了马车;乌拉尔人首先发明了船、滑雪板和雪橇;在森林地带定居的古印欧人与当地其他居民一起,在林中垦荒,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还进行狩猎和捕鱼活动。
总体而言,生活在今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土上的古代诸族群,其发展程度落后于地中海沿岸、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和东亚等地区的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在当时仍是制约族群发展的主要因素。
斯拉夫人的起源
距今5000—4000年,伴随着古印欧人的大迁徙,在维斯瓦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广袤土地上,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波罗的海人的共同祖先开始逐渐从古印欧人中分离出来。他们在语言上已经与定居在南亚、中亚或高加索的古印欧人有了明显区别。大约在距今4000年,日耳曼人首先从这一族群中分离出来,开始向西移动,而波罗的海人和斯拉夫人则组成了新的波罗的海-斯拉夫族群,这一族群占据了东欧的大片地区。古印欧人的其他分支则在欧洲南部定居,他们后来成了希腊人和意大利人的祖先。
据考证,维斯瓦河流域是斯拉夫人祖先的聚居地。他们从这里向西进入奥得河流域。再往西,他们与已经盘踞当地的日耳曼部落相遇,但日耳曼人阻止他们进入自己的领地,于是这些人留在奥得河流域日后形成了西斯拉夫诸民族(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等)。另一部分斯拉夫人的祖先向东迁移,抵达第聂伯河,然后他们向奥卡河和伏尔加河的交汇处移动,在这里和芬兰-乌戈尔人相遇和融合,后来形成了东斯拉夫诸民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他们还向南进发,前往喀尔巴阡山脉、多瑙河和巴尔干半岛,日后形成了南斯拉夫诸民族(斯洛文尼亚人、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黑山人、波斯尼亚人、马其顿人和保加利亚人)。与此同时,斯拉夫人的祖先还抵达了普里皮亚季河流域。
公元前7—前5世纪,斯拉夫人已经掌握了从沼铁矿和湖矿中冶炼铁的方法。他们用铁制造新的生产工具和武器,这使得他们的生活方式有了极大的改变,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让当地的农业和畜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还有助于他们抵御外敌和向外扩张。此时的东斯拉夫人和波罗的海人还属于同一个族群,几百年后他们才彻底分为两个族群。除此之外,东斯拉夫人与波斯北部的游牧部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先后进入南俄草原的金麦里人、斯基泰人和萨尔马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