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理论篇
第二章
创新的理论与趋势
创新和财富
人类的发展历史,其实就是一部科技创新的历史,财富和创新力的关联性也变得愈加紧密。农业时代的财富主要取决于土地,工业时代还有相当一部分财富与石油等资源有关。但到了21世纪,一个国家的财富和国力主要取决于其科技创新能力。高科技公司所创造的财富,在近几十年呈指数级增长。通过表2.1可以看出,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几乎都是高科技公司。而且高科技公司的更替非常快,这个榜单与20年前相比有很大的变化,新入榜的公司占了绝大多数。很多新兴的公司,如亚马逊、Alphabet(字母控股公司,谷歌母公司)、脸书、阿里巴巴、腾讯,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这说明科技造富的能力不仅增强了,而且更替速度加快了。
表2.1 不同年份全球市值最高的10家公司
资料来源:CNBC(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维基百科。
为什么创新造富的速度越来越快呢?一个原因是现在的创新往往出现在数字技术领域,数字技术的特点就是可以非常快地复制和传播,所以成功的数字科技公司往往会出现爆炸式的成长速度。另一个原因是全球化,创新的知识或者产品在全球化背景下传播得更快、更广。比如,谷歌搜索引擎在美国取得成功以后,很快就占领了全球除中国以外的市场,成了世界上最赚钱的公司之一。全球化的发展,使创新的回报比以往更为丰厚。此外,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会取代很多人类的日常工作。这些智能系统需要更多的人来参与创造,却只需要更少的人来操作,所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会流向创新型企业,导致后者取代很多操作型和运营型企业。由此,人工智能放大了创新型企业的经济价值和重要性。
国家和企业层面的创新会创造越来越多的财富,个人层面同样如此。与创新相关的工作不仅岗位数量暴涨,薪资报酬也越来越高。30年前,美国收入最高的职业是医生和律师,但是现在最热门的职业是软件工程师,其薪酬已经超过了医生和律师。在斯坦福大学,本科最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每年选择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达到本科生数量的1/5,远远超过其他专业。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中国的高科技专业,尤其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领域的学生薪资很高,根据猎聘发布的《2018 AI人才竞争力报告》,人工智能人才的平均年薪为50万~ 60万元。[1]
随着创新造富的速度加快和强度提高,创新所占的经济比重也越来越高。除了高科技公司的市值增长迅速之外,从事研发的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各个主要创新国家研发的费用以远高于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速度增长。2012—2022年,美国的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从2.7%增长到了3.4%[2],中国的研发占比则从1.9%增长到了2.5%。[3]
收入和财富分配
创新对于企业和经济越来越重要,对于个人也是如此。如果把学历当作对能力要求的一种反映,可以发现,近年来对于从事创新工作的人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高学历和低学历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几十年前,大学毕业就可以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现在很多大公司招募的基层员工都是硕士学历起步。这里面固然有“学历通胀”的因素,但也需要看到,创新者要学的内容越来越多。创新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巨人的肩膀是不断变高的,比如现在程序员要学习的内容,比几十年前我在大学时学习的内容多得多,前者还包括近十几年发展出来的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等必备内容。当然,现在计算机系毕业生的工资涨幅也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长期的趋势就是,无论在能力要求、学历要求还是收入方面,创新者和非创新者之间的差距都将进一步出现两极分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更是加剧了这种两极分化。因为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比如文员、翻译和客服等。目前人工智能也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提高效率,但终究还是无法取代高端的创新工作。因此,人工智能导致全社会减少了低端职位的需求,同时提升了高端职位的效率,导致两极分化的趋势更难被逆转。有关人工智能对经济和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将在后文详细论述。
创新者在成功之后所获取的收益,也远远高于社会平均收益。创新的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10个创业公司最后可能只有1个能成长为大公司,结果就是创新的成功者会拿到远比失败者高得多的收益。因此我们看到,成功的企业家和艺术家会迅速登上财富榜,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收入不高的艺术家和创业者。这种赢家通吃的现象,表面上造成了贫富差距,但也需要看到,丰厚回报对于创新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激励。试想,如果政府对创新创业所得收取90%的所得税,还会有这么多人投身于创新创业吗?而且成功企业家的个人所得,哪怕是令人羡慕的天文数字,往往也只是相当于其创造的社会价值中的一小部分。耶鲁大学著名经济学家威廉·诺德豪斯进行模型计算后表示,企业家在创新生产过程中,只获取了其中约2.2%的价值,其余的则以工作、工资和价值的形式转移给了社会。[4]普通企业家创造了大量不属于自己的价值,因此他们也是社会企业家。[5]
创新巨大的造富能力虽然可能放大贫富差距,但同时也增加了阶层的流动性。虽然大多数人的创业会失败,但是只要成功的收获足够大,还是会有很多人前仆后继地投身于冒险创业。这可以提供更多白手起家的机会,不仅是创业者和企业家,在新兴公司里工作的年轻人也会获得更大的上升空间,可以增强健康的社会流动性。试想,如果没有创新和创业的机会,社会阶层就会固化,年轻人只能去大公司或者政府体系论资排辈慢慢晋升。如果真是这样,很多年轻人选择“躺平”就不足为奇了。
创新和利润的关系
在经济学理论中,很多企业如果其商品完全一样,并且有同样的成本和无限的产能扩展能力,就会进行所谓的完美竞争,结果则是所有竞争者都没有额外利润。因此,要想获取超额利润,就必须具备某种稀缺性、独特性,或者称为“垄断”。垄断可能是资源垄断,或者是行政垄断,也可能是技术垄断。在公平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利润主要来源于技术垄断,也就是说创新所带来的短暂的独特性。这种创新的垄断有时来自专利的保护,有时靠短期的不可模仿性,或者是某种先发优势。例如,医药公司的垄断可能主要来自专利,新能源公司的垄断可能来自生产和供应链的模仿难度,而社交媒体的垄断可能基于先发优势。
就像高收入是个人创新的重要动机一样,利润则是企业创新的动机,没有利润的诱惑,商业上的创新就吸引不到资金和人才。当然,基础科学的创新可以靠学术界的认可作为动机,但是科技商业化所需要的巨大投入,必须以未来的短期垄断利润为诱饵,这就需要加强对私有财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
另外,利润也保障了一种资源分配的投票机制。过去创新更成功的公司,也就是利润更多的公司,可以拥有资源来投入下一轮创新。在社会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机制实际上是让过去创新更成功的公司对未来的创新方向拥有更大的影响力。由于创新的不可预测性,用过去的成功程度来分配创新资源,似乎是一种合理甚至最佳的模式。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基因的创新。在企业的创新竞争中,成功可以用利润来衡量。在进化论的理论体系中,如何衡量物种的成功呢?我们不妨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成本)之后还有多少闲暇时间(类似企业的利润)来衡量。进化论中的成功者,应该是那些生存无忧且拥有很多闲暇时间的物种。这种衡量标准要比物种数量更加合理,否则仅仅以数量来衡量,细菌岂不是会被当作最成功的物种?因此,用闲暇时间来衡量更为合理,人类就是生物界最成功的物种,有大量的时间可以从事温饱以外的活动。
比较成功的企业和物种,具有更强大的创新能力。至于那些竞争压力太大的企业和物种,可能反而没有那么强的创新潜力。当然,创新潜力并不等于创新能力,如果完全没有竞争压力,也可能会削弱创新力,比如随着利润到顶,企业就不再具有参与创新的动力。因此,企业(或者物种)的创新力会随着竞争压力的加强呈现出倒U形,如果完全没有压力或者压力太大,都会有损创新力。[6]这个逻辑不仅适用于企业、个人和物种,而且可能适用于国家。
国家、资源和贫富问题
对于国家的贫富来说,创新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工业文明之前,有没有资源和土地可能是决定国家贫富的重要因素。但在如今的世界经济中,只有5%的份额与自然资源相关。我们仅仅通过日常经验也能得出这个结论,比如生产汽车、制造电脑以及建造房子所用到的金属、塑料与合成纤维等原料,并不那么值钱。此外,资源消耗更少的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将会更加重要。可以预测,资源的重要性从长期来看会持续下降。
在一个国家内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都比较贫穷,而人口密集的地区则相对更富裕一些。在美国,大多数人居住在距离海岸50英里[7]之内的地区,多数大公司、大学和研究机构也位于沿海地区。美国之所以成为最强大的国家,不是因为它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是因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以及建立在前者基础上所形成的全球领先的科技创新能力。当今,几乎所有高收入国家都是创新强国。
人类正在面临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暖问题。在这个时代,科技创新被认为是解决碳排放问题的根本途径。科技创新已经提供了各种替代能源的可能性,如太阳能、风能等。太阳能的发电成本已经接近火力发电,当然,如果要全面推广还需要巨额的投资。要彻底解决碳排放问题,靠减少人口或者减少消费都不可能成功,必须依靠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还需要全社会对于投入巨额资源达成共识。
除了创新之外,还有许多关键因素可以使一个国家变得富裕。这些因素包括稳定的政府、产权保护、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金融体系、良好的教育和贸易开放。所有这些因素都很重要,但是从政策的视角来看,哪些更加难以实现?我们暂且忽略那些最不发达的国家(比如非洲的一些国家,因为它们缺乏的要素太多),而去关注中等收入国家,会发现其中大多数国家具备这些要素。例如,泰国拥有稳定的政府、不错的基础设施,大学入学率和贸易开放度也比较高,但它还不能被称为发达国家。差距在哪里呢?通过对比会发现,高收入国家与中等收入国家之间的差距,往往就在于创新能力的高低。
那么究竟什么样的国家政策才能培育创新力?这样的政策是基于什么理论?在心理学、经济学还有人口学或者哲学中还有哪些创新理论?我在2007年前后前往斯坦福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处于世界创新中心的硅谷,作为创业者,希望研究与创新相关的经济学。但令人惊讶的是,创新领域的经济理论还有很多空白。对于何种环境或者政策会引发创新,或者是创新和人口的关系,都没有很成熟的理论,也不是热门的研究方向。当然,这并非因为创新不重要,而是因为研究创新很难,也缺乏量化的数据。学者为了发表论文和评职称,都会把研究方向定在比较容易做出成果的领域。总的来说,创新虽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甚至是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但长期缺乏成熟的理论。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一下自己认为最重要的,尤其是与创新主义价值观相关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