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煤为油的地方
南非萨索公司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够大规模从煤炭中提取液体燃料并能商业化盈利的企业。这家公司最大的合成燃料厂坐落在约翰内斯堡市东南150千米的塞孔达。那天,我在萨索公司公关部经理阿方索先生的陪同下参观了这家化煤为油的大型企业。
南非是一个煤富油贫的国度。据官方出版的《1995年南非年鉴》介绍,南非煤炭储量约553亿吨,占世界煤炭储藏总量的11%,在世界上排名第5。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南非议会就在一份白皮书中提出了从煤中炼油的设想。1947年,南非议会正式通过一项法规,筹建一家从煤中提取油的公司,并于1950年建立了萨索公司。1955年,该公司建在奥兰治自由邦省北部萨索堡的第一个合成燃料厂从煤炭中提炼出了第一批燃油,1960年后,公司开始盈利。阿方索先生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发生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迫使南非加快了化煤为油的建设步伐。萨索公司自1975年开始在塞孔达建造一座比第一个合成燃料厂规模大10倍的新厂;1982年又在紧靠新厂处建造了另一个同样规模的工厂。
萨索公司拥有7座煤矿,年采煤量为4100万吨。合成燃料厂之所以建在此地,是因为这里有一个90千米长、30千米宽、平均厚度为3米的大煤层,其储量之丰至少可供萨索公司所属煤矿采至2060年。进入塞孔达合成燃料厂后,便见6座巨大的冷却塔悠悠地吐着白气,密如蛛网的罐、管、塔千丝万缕般织就了一幅现代化企业的立体彩画。
塞孔达合成燃料厂公关部主任豪斯先生带领我参观。“从煤中炼油的技术来自德国,这一技术被称为费希尔-特罗希法。”豪斯介绍说:“它是以在20世纪20年代作出此项发明的两位科学家名字命名的。”他说,煤中取油的整个化学生产过程分为由煤变汽和由汽变油两个步骤:煤炭经过筛选后与氧、蒸气一起送入炉中,在30个巴(压强单位)的压力下气化,再将经过纯化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氢和甲烷的气体送入费希尔-特罗希反应器中进一步加工,其中工艺的关键在于两位科学家所发明的一种特殊的催化剂。经过催化的气体成为主要含碳氢化合物和氧化物的新气,最后经过冷却等工序,气体便液化成油。
在一座37.8米高、直径8米、1025吨重的高大罐状塔前,豪斯先生说,萨索公司的这家合成燃料厂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同类企业中独占鳌头,重要原因是不断进行技术革新。眼前这座去年6月才投产的高塔就是萨索公司经过13年的研制后,近来取得的最重大技术革新成果——一个将天然气转化为汽油、煤油和柴油的新型反应塔。与老的管式设备相比,这一新技术具有建造方便、成本低廉、传热和温度控制功能更优、生产能力大幅提升、产品质量更高等优越性。反应塔使用萨索公司经过多年研制后被认为迄今为止最优化的分馏催化剂,这种催化剂现由萨索公司自产自用。
阿方索先生补充说,利用这种新技术生产出的液体燃料每桶成本约10美元,但因其产品质量高,如柴油中不含硫、煤油少烟等,所以这些产品的市场价格比一般油价高出20%。现在,萨索公司每日生产的合成液体燃料达15万桶,已占南非消费总量的31%。除了继续从煤中提取液体燃料外,奉行多样化生产战略的萨索公司正在越来越多地关注生产高纯度石炭酸液、各种特殊工业用蜡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领域。萨索公司生产的各类化工产品达130余种,其中一些产品已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