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行吟文化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漫游溯源

李白曾经深有感悟地说道:“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答孟少府移文书》)。“国”在先秦时代指的是诸侯管辖的地域,秦汉以后指的是国都,属于国家的政治中心,是大丈夫实现四方之志的最佳场所,为什么还要“去国”而“远游”?这就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和选拔机制密切相关。

在世界的三大文化类型中,中国文化属于伦理道德型。这种文化植根于农耕生产,而农耕生产的基本单位是有血亲关系的一家一户,特别重视人际关系。因而,一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制于他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人脉关系。而中国的选举机制,对被选举者进身之阶与社会关系的审视,远远胜过对他们本身资质的考察。两周时代的嫡长子继承制,不是嫡长子很难成为被选举的对象;两汉时代的推举制,之所以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现象,在于当初考察的不是本人的资质才能,而是其家庭背景和他在家庭中的地位。即使隋唐设置的科举制度,要考察应试者的经典、诗文和策论,但其中的“乡贡”就需要由乡里保荐,由州县甄选;最受人看重的进士科,在走进考场前还有一个“温卷”的过程,即将自己的诗文送给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以得到他们的赏识和奖掖,进而能够将他推荐给主考官。有了这个推荐者,及第的希望就大得多。

这一点,从杜甫和王维的应试过程就可以看出来。杜甫的学历和学力绝不弱于王维,后来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明显高于王维。但相较于杜甫的屡试不第,王维却金榜题名,跻身仕途;后来在官场稍遇挫折,便亦官亦隐,买了宋之问的蓝田别墅,在那里观照明月清泉,“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旧唐书·王维传》),体味着禅理,写着《辋川绝句》,“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日子过得悠闲自如。据记载,王维之所以能在科场上独占鳌头,是有过一番事先操作的。因为王维来长安时,公主已经给京兆试官打过招呼,确定荐送张九皋为解头首荐,这是几乎具有决定性的关照,因为及至中唐,柳宗元还说贡院对京兆府解头“不问能否而成就之”(《柳宗元集》卷二十三《送辛生下第序略》)。王维将这事告诉了岐王李范,李范知道“贵主之强不可力争”(薛用弱《集异记》),便陪着王维带着十首清越的旧诗,一曲新声怨切的琵琶曲,来到公主府上。王维演奏了琵琶曲,呈送上诗文,公主大为惊奇,李范趁机进言:

王维像

“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诚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须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史官至第,遣官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等第。

(薛用弱《集异记》)

杜牧像

王维能得到公主的赏识,是因为他的诗文;但他的诗文之所以能够有机会被公主赏识,是因为他认识岐王李范,李范把他推荐给公主,公主将他直接推荐给试官,也才能被推荐给京兆府解头,此时王维登科的希望已经“十得其七八”(《唐摭言》卷二《京兆府解送》),甚至更大,最终得以进士及第。此外,杜牧自称大和元年(827)“乡贡上都,有司试于东都”(《樊川文集》卷九),礼部考试在洛阳举行,但吏部过堂试即所谓关试仍须回长安,而长安在考试之前连头几名的名次都已预定。第二年进士试在洛阳举行,崔郾知贡举,离开长安时,即有公卿百官饯送,“冠盖之盛,罕有加矣”(《唐摭言》卷六《公荐》)。太学博士吴武陵也来相送,向崔郾推荐杜牧,并且当场朗诵了杜牧的《阿房宫赋》,崔郾大为惊奇。《唐摭言》卷六《公荐》记载了两人的一段对话:

武陵曰:“请侍郎与状头。”

郾曰:“已有人。”

曰:“不得已,即第五人。”

郾未遑对,武陵曰:“不尓,即请此赋!”

郾应声曰:“敬以所教。”即离席,向诸公曰:“适吴太学以第五人见惠。”

可见这一切都是公开进行的,一般人已经见怪不怪了。当然,杜牧之所以能够得到吴武陵的荐举,靠的是他的文才;但即使有了文才,如果无人荐举,试官也无从知晓,就只能明珠暗投,与瓦砾无异,投送者只能向隅而泣。

不幸的是,杜甫就是这样的。他对自己的学问修养很自信,但在科场上却一再名落孙山,就因为没有找到像李范、吴武陵那样强有力的推荐者。不仅他的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连一家人的基本生活都成了问题。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他满腹辛酸,叙写了自己的经历:

杜甫像

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

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

据杜甫的夫子自道,他各方面确实优秀,但就是四处碰壁。他也并非不懂得想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就要找门路,否则他就不会不厌其烦地给韦左丞丈上诗,哀哀求告了。他到长安后,也曾与李龟年在“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走过岐王李范的门路,但岐王似乎并没有援之以手,所以杜甫科举名落孙山。从此可以看出,古代士人在走向社会前必须要有一个演练过程,借此以推销自己,并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网,于是漫游就应运而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