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高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点亮太空》:飞天圆梦在今朝

每一次长征系列火箭的发射,都是令中华儿女心潮澎湃的时刻,伴着连绵不断的轰鸣声,巨大的箭体拔地而起,携着熊熊的尾焰冉冉上升,奔向浩瀚的宇宙。

此时此刻,在西安、在北京、在上海、在武汉,同“嫦娥”、北斗、天宫、天问、天和一起驶向星辰大海的,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六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六院”)所有干部职工怀揣着的探索宇宙的梦想与使命。

自1956年11月,中国第一个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在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航天液体动力事业,伴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成长壮大的辉煌历程。

作为我国唯一集运载火箭主动力系统、轨姿控动力系统及空间飞行器推进系统研究、设计、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院,航天六院经历了1956年至1965年9年的艰辛起步阶段,1965年至1993年28年的三线创业阶段,1993年至2021年28年的创新图强阶段,正迎来液体动力争创世界一流、开启支撑航天强国建设新征程的崭新阶段。

从首都北京到陕西凤县,再到古都西安,从067基地(航天六院前身)到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建成了汇聚陕西、北京、上海、武汉四地的有相当规模、专业齐全、技术配套的科研、生产、试验于一体的液体动力专业研究院,形成了研究、设计、试验、生产的完整体系,建成了全国范围的科研生产协作网,形成了一套科研生产和管理制度,同时也锻炼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技术精湛、作风顽强、善打硬仗的研制队伍。正是这支液体动力队伍,几十年间薪火相传,持续不断打造一流动力,推举人类一个个探索浩瀚宇宙的航天梦想变为现实。

回望历史,从20世纪60年代起步,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研制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独立研制的道路,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地地战略导弹和两弹结合发射成功奠定了动力基础;70年代,自主研制的YF-2A和YF-3发动机用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竖立起了中国航天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80年代,远程运载火箭“飞向太平洋”和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90年代,仅用18个月研制成功的大推力运载火箭长二捆,将澳星、亚太等国外卫星成功发射上天,中国航天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经过8年的技术和工程开发,在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试验发射之后,2003年,航天六院研制出的系列高可靠性发动机,将我国首位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其后,航天六院源源不断的液体动力又先后护送十多位航天员进入太空,实现天宫神舟交会对接,发射天舟飞船,拉开空间站建设帷幕,持续为全面支撑国家重点工程的顺利推进,提供了稳妥可靠的动力保障。

在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推进过程中,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任务目标;神舟七号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掌握了航天员空间出舱活动关键技术;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和神舟九号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突破和掌握了自动和手动控制交会对接技术;神舟十号飞行任务的实施更是宣告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第一阶段任务的收官之战圆满完成。航天六院高标准、高质量、高性能的大大小小各型发动机,助力国家每一次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发射任务,托举起一个又一个飞天梦想照进现实。

2021年4月29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将中国空间站工程首个天和核心舱顺利送入太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进入全面实施阶段。航天六院为该次发射所用火箭提供了2台50吨级氢氧发动机组成的芯一级动力和8台12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组成的助推器等全部动力系统,为空间站核心舱提供了用于轨道控制和姿态控制的动力系统等产品。2021年6月17日,中国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乘坐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神箭”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入住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与神舟十二号飞船上的各种主推力及姿轨控发动机、热控分系统及生命保障系统泵阀等全部由航天六院研制交付,并配套了返回舱、推进舱2套推进子系统和9种22台泵阀产品。几十年间,航天六院人牢记载人使命,强化载人意识,严格载人标准,深化质量工作,研制交付稳妥可靠的金牌动力,助力我国每一次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顺利实施,为神舟飞船插上更加强劲有力的翅膀,为我国空间站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