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和:中医文化精神探原(中华传统中文化研究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现实的逼迫

现代工业文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们对文化的反思,也带来了人们对医学、生命与健康的反思。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宣言》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向所有人普及医学、心理学及相关知识,使之受益,对享有全面健康甚为必要。”注7进入21世纪,人类医学正在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和发展,更加重视以病人为中心,更加重视预防、个体心身整体治疗、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心理与道德建设等。抑或说,医学已经从关注生命的物质性存在发展到更加关注人的生存方式、文化与心理等精神存在,这既是21世纪医学的显明特征,也无疑是21世纪医学面临的艰巨任务。

中医理论与实践恰恰契合了这一理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会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趋势。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中医药国际合作,全面推动世界医学的融合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交流认识和接受了中医药,也通过中医药认识了中国的科学与文化。当前,中医已经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随着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苏醒,人们将中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贯观照,认识不断朝着理性的方向发展。在不断的争鸣与反思中,“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人两千多年来对于生命、健康、医学的不断追问和实践的智慧成果,业已成为当下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国学人解读经典的“时髦”词汇。人们对中医药文化所蕴含的核心理念和构成要件,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基于“象”和直觉体悟的思维认知模式以及阴阳平衡、以平为期、道法自然的行为方式的争鸣与思索一浪高过一浪,并从中汲取着文化营养与人生智慧。

尽管如此,学术界对于中医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不少分歧。多数学者站在中西方文化和思维特征比较研究的理性层面,看到了中医理论的内在合理性和科学价值,认为中医是科学,不应片面贬斥甚至简单废除的观念已经成为学界的认识主流。如一些人认为中医学与传统人文不分家,具有科学与文化交融的理论特色,不仅建构了完整系统、多有发明的医学理论,而且还广泛涉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义理与思考,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毋庸讳言,由于对“科学”的片面理解,某些西化派人士不是实事求是地从“疗效”而是从“本本”出发,以西医标准衡量中医,指责中医“不科学”,甚至仍然有人提出要取缔中医。德国汉学家、中医学家波克特(Manfred Porkert)曾说:“国外是有许多人认为中医不科学。奇怪的是,居然也有许多中国的中医对中医的科学性表示怀疑。”注8

存在决定意识。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医科学性及其理论本质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争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一些人往往更多地从中西医理论的比较中,只看到中医理论的短板与不足,对其理论本质的科学性缺乏客观、历史地分析与研究。二是一些人的思维总是囿于西方实证科学的标准,使中医理论陷入一种所谓“科学化”“现代化”的悖论之中。三是受近百年来中西文化论争的影响,人们容易将对生命认识的哲学与文化的不同看法转换为科学与不科学的争论,致使在理论和实践上难以发现和把握问题的本质。四是一些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特征的认知不足,以至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中医的理论本质与特征。

中医作为一种客观、历史的存在,具有其时代特征,其理论体系和文化理念不应随意抛弃、遗忘和轻言取消,而应随着时代的发展丰富和完善,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域下不断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简单肯定或否定都不是对待自己文化遗产的正确方法。基于文化多样性的理念,作为文化的一种表现方式,科学也因此表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忽视文化特征,即可能导致人文素养的欠缺,也必然造成在哲学层面和思维方式上的偏颇,把西方重分析、重实证的思维方式视为唯一的科学,而把中医的整体思维、辨证论治理论视为非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看法本质上是思维僵化的表现。

当前,中医发展的薄弱环节在于人文素养不足,具体表现在认识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因此,要立足于新时代的背景下考量中医,在突出中医原创性的同时,理性认识中医与现代、中医与西医的关系,将中医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贯和观照,给予它历史的、文化的和哲学理论的支撑,全面深入地发掘中医理念与文化精神的内在价值。从文化的视角探察《黄帝内经》的文化精神,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文化是中医理论的根基和灵魂,了解中医药学的本质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