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上正确,实则错误
第三种容易让人陷入“个人立场”盲区的人性陷阱则跟犯错有关系。当然,我们现在说的是一种特殊的错误——一种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正在犯的错误。
在第一章我们讨论过,“让他人按我们的想法行事”的思维很容易让人错过重要的信息,甚至完全误解一件事情或者误会一个人。人在认定自己正确时是很难意识到自身错误的——尤其当你的逻辑、分析、情绪、经历和前期准备都指向同一种结论。就像马克·吐温说的:“让你陷入麻烦的并非是你不知道的事情,而是那些你确切相信却有悖事实的事情。”
关于错误盲区,最好的一段论述来自凯瑟琳·舒尔茨(Kathryn Schulz)的TED演讲《犯错的价值》。自称“错误学家”的舒尔茨在演讲中问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犯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听众们给了她不少答案,比如“可怕”“尴尬”之类的描述。但她说,这些答案回答的不是她问的这个问题。而是回答的“当意识到自己犯错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这一问题。意识到自己犯了错可能会觉得很糟糕很尴尬,甚至于觉得很崩溃,或者是想要袒露一切,甚至于觉得滑稽可笑。
但舒尔茨说,犯错跟其他任何感觉都不一样。对此她打了一个类比,类似于卡通片里的土狼狂奔追逐一只走鹃,一直追到悬崖边才停下。走鹃并无大恙,毕竟是鸟儿嘛,拍拍翅膀就飞走了。但当土狼跑到悬崖边,却要被吊在边缘好一阵。它不能飞,跑又不再管用。所以就在那里挣扎,跟重力做暂时性的对抗。在卡通片里,结局一般都是在土狼低头往下看并意识到下方是一片悬崖时猛地坠落。
舒尔茨指出,当我们犯错时,就跟还没低头往下看但悬在空中的土狼没什么两样。哪怕当前所做的事情行不通,我们也自以为一切都还在掌控之中,因为我们压根儿还不知道危险所在。换句话说,犯错的时候感觉就像没犯错一样。我们陷入了一种舒尔茨所说的“错误盲区”中。
一旦我们处在那种悬挂在空中般的盲目自信的错误盲区中,就很容易对他人做出各种不靠谱的推测。舒尔茨在演讲中提到当人们遭遇到他人固执的拒绝,就很容易加深对他人的负面揣测,主要会经历下面三个阶段:
认为对方无知:他们压根儿就不懂,所以需要跟他们解释。
认为对方愚蠢:他们不够聪明,还需要再次解释。
认为对方邪恶:他们是在故意跟我们作对。
这三种猜测都会让人牢牢陷在“个人立场”中,以至于无法进入“他人立场”。更糟糕的是,基于上述猜测而做出的不尊重行为和反感态度,会进一步破坏你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你的名声。
前段时间,约翰给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安德森管理学院的国际访问学生上了一堂领导力的课。上课的第一天,教室门被锁上了,学生们全都只能站在走廊上。因为上课的教室平时很少使用,所以大家对此都能表示理解。见此情形,约翰去到楼下楼管经理的办公室,请求对方帮忙打开教室门。
下一次,学生们又被锁在了门外。约翰再次寻求帮助,并把上课时间明确告知楼管经理,确保下一次上课时不至于教室门又被上锁。
当约翰走近教室,他看到学生们还是站在教室门外头。约翰摇着头直接下去找楼管经理。他语气中明显带着愤怒,要求楼管经理去开门并确保每天这个时间教室门都要开着,这样那些国际学生才不会浪费时间在门外等待,也不至于觉得自己被苛待。
只见楼管经理一脸讶异。“门没开吗?”他问。
约翰厉声道:“没有,门没开。”说着,心里也不由得暗忖:哎呀……万一这会儿门又开了呢?
“啊,那倒是奇了怪了,”楼管经理说,“不过,走吧,我上去给你把门打开。实在不好意思。”
此时此刻,约翰正跟吊在悬崖边上的土狼一样,自信满满却忘了低头往下看。
他和楼管经理一道上楼朝教室走去。只见楼管经理一拉门把手,门竟然开了。压根儿就不需要钥匙。
原来,已经有好些学生在教室里坐下了。不过大部分同学还站在过道上。他们在放松心情,正一边喝咖啡一边聊天,打算过会儿再进去教室落座。原来那些同学只是在等约翰来。
因为教室门前两次都上了锁,所以约翰估计第三次肯定也是上了锁的。他还觉得,学生们肯定因此而倍感恼火。约翰对自己的猜测深信不疑,甚至都懒得去检查一下门是否真的开不了。
这一下轮到约翰傻眼了。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学生们要集体站在过道上,以至于他错误地以为楼管经理不称职,还浪费那么多时间跑下去把楼管经理叫上来开门。
在这一案例中,其实约翰有很多机会去到“他人立场”,但他全都错过了。他原本可以尝试开门,或者询问学生们为何站在过道上,抑或更细致耐心地询问楼管经理缘由。但约翰陷入了错误盲区,以上这些选项他甚至连想都没有想过。
约翰尴尬不已,他为自己没有确认清楚就贸然指责向楼管经理道歉。
“没事,”楼管经理回应道,“谁都有出错的时候。这也是工作的一部分。”楼管经理微笑着和约翰握了握手,同时也算是给约翰又上了一课:哪怕知道自己是正确的那一方,该如何表现得更绅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