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王者苏东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宋代文人的胸襟

苏轼所处的年代人才辈出,我们熟悉的很多人都像群星一般闪耀在北宋的天空,不仅仅是文学领域,还有政坛。

苏轼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拜望的第一位朝廷重臣是张方平。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张方平以户部侍郎坐镇西蜀。

张方平比苏洵大两岁,年龄相仿,观点也相近,“论古今治乱,及一时人物,皆不谋而同”。这二位一见如故,相见恨晚。

闲聊中,张方平和苏轼交流起读《汉书》的心得,这一聊让苏轼大感惊讶,原来张方平如此博闻强识!为了进一步测试兄弟俩是不是确有真才实学,张方平根据过去科考的题目,出了六道模拟题让他们作答。

张方平看了他们的答卷,非常满意。他还对兄弟二人下了判断:哥哥苏轼明敏可爱;弟弟苏辙老成持重,将来会更有成就。不得不说,张方平的眼光的确非常独到——多年以后,苏辙做到了副宰相。苏轼虽然也有过仕途上的高光时刻,却由于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和朝廷奸佞的斗争中一再被发外任,甚至多次被贬。张方平很真诚地给素有罅隙的欧阳修写了一封信,没谈别的,只是举荐苏轼兄弟二人。

欧阳修接到了“政敌”的信,没有弃之不理,更没有付之一炬,而是认真地看他想说什么。如果张方平谈的是政治方面的事,估计欧阳修还真就放在一边了,但没想到的是推荐人才,于是他特别谨慎、特别认真地对待此事。他也为“三苏”的才气而欣喜,盛赞“后来文章当在此”,并大力向朝廷举荐,而且主动联系到苏洵父子进行了一番恳谈。恳谈之后,接下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在欧阳修的力荐下,苏洵没有参加任何考试便名满华夏。苏轼和苏辙也顺利考取了功名。考试结果出来后,苏轼前来答谢,等他离开后,欧阳修对自己的儿子说:“三十年之后,文坛上就不会有人谈论我了,谈论的将是他。”他说这话没有任何醋意,完全出自长辈对晚辈的期望。这样一个人才举荐的故事,在北宋灿若群星的时代并非偶然,而是经常出现的。

苏轼和苏辙参加的这场科举考试,堪称千年龙虎榜,这一榜出现了一大批名耀青史的人才。录取的新贵中,“唐宋散文八大家”就占了三位:苏轼、苏辙、曾巩。此外,还有后来成为著名思想家的张载和程颢,以及其后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吕惠卿、章惇、曾布等人。

下面重点讲讲张载,世称横渠先生。他为我们留下了著名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至今被人传诵。庆历元年(1041),西夏出兵攻占洮西之地(今甘肃一带),形势危急,张载给时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主持西北地区军务的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表达自己对战事的看法以及长远的韬略。这让范仲淹很惊喜。

范仲淹认为张载在学问上可成大器,劝他不必投笔从戎,应该继续研究儒学。张载听了范仲淹的话后回家攻读各家经典,十多年后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张载和“二程”(程颢与程颐并称“二程”)是什么关系呢?实际上,张载是二程的表叔。三十八岁的张载考取功名之后,受到了当时宰相张文彦的赏识,张文彦让他在相国寺开课讲授《周易》。在这个过程中,张载偶然遇到了程颐、程颢两兄弟,虽然年纪比他们大,但他还是虚心向他们求教,这使他受益匪浅。

北宋时期,文人的胸襟真的是相当开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