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的非凡生命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对喜欢古玩的医生来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宏大庄严的解剖教室俨然天堂。即使意大利的夏日酷热难耐,镶木大厅变成了桑拿房,也丝毫无损其观感。这所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里,有着400年历史的解剖教室大厅完全由云杉木雕刻而成,我站在其中自觉渺小,这里如古董宝盒一般精致绚丽,吸引我孜孜探求。教室中央摆放着一张气派的大理石解剖台,木制座椅自下而上呈阶梯状围绕四周,几百年间一直为无数医科学生观摩解剖全程提供便利。墙面上装饰有恢宏又精巧的木雕,全都是古代医学英雄的形象。位列其中的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目有神光,威严地审视着到此学习的后来人。毫无疑问,如今许多医学院讲师授课的神情也效仿着这些先贤。不过,虽然这间教室里神奇之处众多,但访客目光的焦点肯定还是那位居中心、俯瞰全场的教授座位。教授之座,其上高悬木制华盖,其下由两座非同凡响的雕像支撑。这两座雕像在意大利语中被称为“Spellati”,意为“被剥皮的人”,一左一右立于这座医学殿堂的中央,令人一览无余的肌肉、血管和骨骼光彩夺目。

顾名思义,所谓的“剥皮”(源自法语“écorché”)雕像展现出人体在剥除皮肤状态下肌肉、骨骼的形态及其相互作用。自15世纪达·芬奇画出前所未有的人体解剖图之后,肌肉虬结、全无皮肤的身体就成了医学的代名词,几乎登上了每本医学教科书的封面。博洛尼亚大学的两尊木制“剥皮”雕像同属此类,但人们仰观之时却能更清醒地认识到:皮肤,尽管是人体最大、最易观察的器官,尽管它每时每刻都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尽管人人无时无刻不活在其中,却竟然是最为医学界忽视的器官。皮肤总重达9千克,大小可覆盖2平方米,但直到18世纪才被认定为一种人体器官。每每提到器官或人体时,我们还是很少思及皮肤。明明近在眼前,皮肤却被人视而不见。

014-1

博洛尼亚大学解剖教室雕塑“被剥皮的人”

每当刚认识的人问起我的临床与研究兴趣时,我总是近乎惭愧地回答说是皮肤病学,而之后得到的回应往往是或困惑,或怜悯,或两者兼有。一位外科医生好友喜欢嘲笑我:“皮肤不过是礼物外面的包装纸罢了。”但皮肤令我感兴趣的部分原因恰恰是,尽管它在身体上最易观察,但其内涵之深广,远超目之所及。

我对皮肤的浓厚兴趣始于18岁。那年圣诞节两天后的悠闲午后,全家人刚刚吃完圣诞大餐留下来的最后一些剩菜。我吃饱了四仰八叉地瘫在沙发上,盖着毯子,拿起复习笔记,懒洋洋地开始准备一周后的第一次医学院考试。我觉得有点儿不舒服,手肘内侧和脸上都特别痒。后来照镜子时发现,我的脸颊变成了深粉色。几天之内,我的脸和脖子变得又红又干又痒。朋友和家人都对我的症状表达了各自的见解,从考试压力到室内过敏原,从洗澡水过热、皮肤寄生微生物到摄糖过多,五花八门的解释应有尽有。无论什么原因,我都很困扰,自己的皮肤白白净净地过了18年,突然就出了问题,而且自那以后湿疹一直反反复复,难以根除。

人体皮肤仿佛瑰丽秘境,笼罩在多种多样的感觉、观点和问题之中。科学对这个未知领域揭示得越多,我们就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个最受忽视的器官实际上也最为引人入胜。在人体众多器官当中,皮肤好比“瑞士军刀”,具备维持生存到维系社交等诸多功能,其他器官无可匹敌。皮肤既是御敌于外的屏障,又是通往生命的桥梁,拥有帮助我们感受生活的百万神经末梢。皮肤既像围墙又像门窗,在身体上包围着我们,在心理和社交上又巧妙地充当着自我的外延。它不仅仅是种神奇物质,还是人类了解世界与自我的透镜。皮肤令人惊叹于人体之复杂与科学之奇妙,令人学会尊重常伴人生的百万微生物群落,又谆谆提醒人们合理均衡饮食,不要激进盲从,要敬畏阳光,无须恐惧。皮肤老去,令人直面死亡。人体触觉之复杂精密,耐人琢磨,又令人反思在人与人之间日益疏远、交流逐渐虚拟化的社会中身体接触能发挥的作用。同时,心理皮肤是展示身体与心理密不可分以及身心健康紧密联系的最佳平台。服装、化妆、文身、社会对肤色的激烈讨论,以及数百万人因皮肤被视为肮脏或患病而遭受的评判,都表明皮肤是人体最具社会性意义的器官。综上所述,皮肤超越了有形实体的束缚,无形的信念、语言与思维无不受其影响。

《皮肤的非凡生命》不是指导如何拥有健康、美丽肌肤的行动手册。书中虽然包含一些关于如何护理皮肤的内容,但全书意义远不止于此。皮肤是最非同寻常的器官,本书既是对其展开的一次探索之旅,也是一封向其表白的情书。皮肤在书中充当了棱镜,折射出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既追溯古代历史,又展望科学未来;我们既谈及巴布亚新几内亚鳄鱼崇拜者的优雅文身,又分析迈阿密海滩上日光浴爱好者的皮肤变化。本书首先探索了皮肤的生理面貌,避虚就实,回答具体问题,包括饮食是否影响皮肤、什么因素会使皮肤老化,以及如何把握晒太阳的度,等等。这些问题引人走进皮肤和心灵之间耐人寻味的秘境,了解触摸带来的疼痛和快乐,探讨压力对皮肤的影响。皮肤和心灵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对心灵而言,其他器官的分量均不及皮肤。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皮肤,或者应该说,我们认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的皮肤,会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皮肤好比一本书,瘢痕、皱纹、文身讲述着人体的故事,可供他人浏览解读。皮肤也像一块屏幕,其上时而出现细微的面部抽动,时而脸红,时而出现能体现身心潜在状态的红疹,直观展现不断起伏变化着的内在情绪。探索皮肤的最后一站是在社会背景下观察皮肤。皮肤使人团结,因为人类是唯一会在皮肤上做标记、刻文身来实现交流的生命。皮肤也使人对抗,肤色差异以及所谓“肮脏”的皮肤病使社会分裂,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轨迹。人类的皮肤甚至影响了哲学、宗教和语言,影响远远超出其生理实体。

翻开本书的读者,无论你们是出于对科学的好奇,还是渴望得到有关皮肤健康的建议,我希望大家都能心满意足,进而深入、拓展对自我、对他人的理解。事实上,这本书记述的就是我自己探索皮肤的旅程,是一段奇妙的探险,始于观察病人或培养皿中的皮肤,终于彻底改变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皮肤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而言都不可或缺,透露着人的诸多本质。一眼看去,博洛尼亚大学的木制无皮雕像人形清晰可辨,但外表无皮,内里则失去人性。所以,了解皮肤,也是在了解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