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易懂的亲密关系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疗愈受伤的童年,从与父母和解开始

谁都想生在好人家,可无法选择父母,发给你什么样的牌,你就只能尽量打好它。

——东野圭吾

在一个社交平台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原谅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对你造成的伤害?

提问者在问题下面解释道,自己的整个成长过程都充斥着家庭暴力和道德绑架,以至于如今经济独立的自己无法和父母亲近,这种距离感如同一根刺,一直扎着自己。

和父母保持距离,内心便会谴责自己不孝;拥抱父母,又觉得中间的隔阂不能消除。

在问题的下面,大家纷纷留言表示很难原谅,因为那些以往的伤害无法从内心抹去,甚至有人还发出控诉:“既然生了我,为什么不好好教我?”

是呀,来自父母的伤害往往要比其他人给予的更深、更难愈合,原谅亦变得更加困难。

继续往下翻,突然有一个回复让我眼前一亮,上面写道:“原谅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让自己和当年的父母和解。”

一语中的。

原谅,不是为了占据道德高点去宽宥父母,原谅的真正目的,是与自己和解,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拒绝自我伤害,从接受父母开始

许多人在童年时期都或多或少被原生家庭伤害过,因为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也在学习和成长,那些无意识的语言和行为对我们内心造成的伤害也是父母始料未及的。

曾有研究表明,那些声称自己拥有完美童年的人其实并不能回忆起童年生活中的具体事情,因为他们抹去了那些不好的回忆。

这样看似快乐,但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封存的记忆会让他们在今后的人际关系中缺乏安全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

那拥有一些不好记忆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原生家庭:影响人一生的心理动力》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基因学上看,我们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所以,当一个人拒绝父亲或者母亲的时候,他也就拒绝了自己的一半。”

而一个拒绝自己的人会倾向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让人生出现种种困境,有的人甚至会因此无法正常生活。

比如常常被羞辱、轻易被贴上“废物”标签的孩子,内心会形成难以消除的羞耻感。就算成年后,也会觉得自己做任何事都会受到批评,无法抬头做人,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

当代女作家三毛的人生便是如此。

三毛从小时候的一次休学开始,便觉得自己的一切都无法得到父亲的肯定,读书、交友、留学等一切行事为人,都无法在父亲那里得到赞许。

为了掩盖自己脆弱的内心,三毛选择用不听话的方式来对抗父母,用毁灭自己的行为来寻求解脱,她流浪、自杀,却始终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就像她在文章中所写:“这一生,丈夫欣赏我,朋友欣赏我,手足欣赏我,都解不开我心里那个死结,因为我的父亲,你,你只是无边无涯地爱我;固执,盲目而且无可奈何。”

直到父亲在读了三毛的一篇文章后,称自己很感动,并深为三毛感到骄傲,三毛这才解开心结,和父亲和解,消除了内心的自卑。

也是在那以后,三毛拥有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这便是孩子和父母和解的真正意义。

当我们从内心拒绝父母的时候,我们便无法真正地接纳自己。

这些拒绝和不接受会通过心理映射到我们的行为中,比如我们会因为不能接纳父母而无法建立新的亲密关系,无法拥有健康的婚姻,还会通过拒绝传宗接代来表达潜意识中对父母的不满。

不管是哪一种,我们的人生都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想要避开自我伤害,就要解决我们发自内心的“拒绝”,而产生这种“拒绝”的根源,便是对父母的不接纳。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无法切断的,那些曾经相伴的日夜,好的和不好的记忆,也都深植于我们的脑海,唯有接受,才会拥有治愈的机会。接受的第一步便是接纳父母,这意味着转变思想,不再把自己生活不如意的责任推到父母身上。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一张口便开始埋怨从小父亲对自己暴力相向,让他也成了一个惯于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人,他的人生更是因此变得一团糟:妻子离开他,孩子厌恶他,同事排斥他……

但是在治疗沟通的过程中,他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想要开始新的生活。但每次一有不顺心,依然会不由自主在心中责怪自己的父亲。虽然这样想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少一些压力,但同样会阻碍他变好的脚步。

痛定思痛,他开始尝试接纳父亲,不再因为父亲过去的行为惩罚自己,也不再把自己的不幸怪到父亲的头上,这样的改变让他开始正视自己行为上的问题,开始对自己负责。

要注意的是,接纳父母并不是要认可那些会给他人带来伤痛的行为。接纳,是了解并承受,了解已经受到的伤害以何种原因形成并以何种方式出现,并承受这种既成事实。更好地正视问题,便是改变的开始。

摆正心态,构建保护系统

著名推销员乔吉·拉德曾说:“我要微笑着面对整个世界,当我微笑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对我笑。”

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笑而变得仁慈,但会因为你心态的改变,让一些事情悄悄发生改变。

同样,原生家庭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但在我们改变心态、积极主动去面对的时候,它对我们的伤害也会发生改变。

我们构建自我保护系统的过程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完成。

· 停止抱怨,不做情绪的奴隶

建立自我保护系统的第一步,是让自己从受害者的位置走下来,用轻松的心态去审视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伤害。

尽管父母的一些言行对我们的内心造成了较大的伤害,但一直把自己放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抱怨、谴责,并不能让我们的内心得到治愈。

可以尝试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把眼睛只盯在不好的地方,让自己陷入消极情绪中。我们可以尝试进入与更多人的人际关系中,通过互动改变我们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好的人际关系会让我们从良好的互动中体会到亲密和友好,相对应地,我们内心的容纳度也会扩大,这会让我们的目光不只聚焦于原生家庭的阴影中,要知道生命中还有许多值得经营的亲密关系,原生家庭只是其中一种,将不好的家庭阴影留存在心中的角落,留下心底大片宽敞的地方去拥抱新的关系,这是摆脱原生家庭阴影最有效的方式。当我们有意识地去主宰情绪,便不会落入情绪的陷阱,成为它的奴隶。

· 和原生家庭分离,不做永恒的受害者

建立自我保护系统的第二步,便是要学会和原生家庭分离。

这里所说的分离是指思想上的分离。只有从思想上分离,才不会困于内心创伤,成为永恒的受害者。

心理学中“习得性无助”的实验便能说明这一点。

1975年,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以人为受试者进行实验,他把大学生分为三组,第一组和第二组学生都可以听到噪声,但第二组学生可以通过努力使噪声停止,第一组学生听到的噪声却是如何努力都不能停止的。第三组则作为对照组,听不到噪声。

一段时间后,三组学生进入另一个实验:把手放进一个箱子里,当手指放到箱子的一侧时,便会出现强烈的噪声,但放到另一侧时,噪声就会停止。

实验证明,第二组和第三组学生在听到噪声后,会尝试变换手指位置,直到把手指放在箱子的另一侧,使噪声停止。但第一组学生任由噪声鸣响。

这是因为在之前的实验中,第一组学生产生了无助感,所以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消极的心理状态。

同理,当我们无法在思想上脱离原生家庭时,便会出现“我没得选择”的心理,然后主动放弃自己的权利和需求,陷入与原生家庭无尽纠缠的阴影中。

才女林徽因因为没得选的心理,终身都没有脱离母亲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

母亲的婚姻并不幸福,林徽因的童年便一直在母亲的诅咒声中度过。虽然父亲带着林徽因去看了不同的世界,但她的心中还是充满怨恨,心疼母亲,却又怨母亲不争气;喜爱父亲,却又恨父亲对母亲无情。

成年后的她,是大家眼里睿智和浪漫的化身,但她的生活并非如人们所看到的那般幸福,她曾在信中说,自己的妈妈把自己赶进了人间地狱,希望自己没有降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她还直言,早年父母的争斗对自己的伤害是如此持久,以至于任何部分的重现都会让自己沉溺于过去的不幸中。

在思想上一直没有和原生家庭分离的林徽因,在和母亲的相处中也具有一定的习得性无助,所以她也很难从原生家庭的问题中解脱。

一个人从思想上解脱出来,拥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坚定的三观,才能不再继续遭受原生家庭的伤害,更不会因为习得性无助而对命运抱持消极的态度。

这一点,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学习,提升自己对外界事物的认知,通过不断内省复盘,确定自己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 随心所动,忠于自我

听从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建立自我保护系统的最后一步。我们改变自我的终极目标,便是找到真实的自己。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会更容易获得成就感,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变得充盈柔和。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人尽管原生家庭并不幸福,但因为在成年后从事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或拥有真正让自己感到轻松的爱好,便逐步和童年的伤痛和解了。

那要如何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呢?我们可以巧妙利用自己的“三分钟热情”,哪怕只是三分钟,也可以从多个体验中感受到真正让自己热血沸腾的事物。当你发现你想要尝试某件事的时候,不要担心自己是否能坚持下来,先行动起来。多一些尝试,便是给自己多一些听从内心的机会,也更容易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

而一个人一旦有了真正热爱的东西,看待生活的心态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时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了,毕竟生活中还有很多有意义且值得你关注的事情。

做到以上三点,我们内心的自我保护系统便成功建立起来了。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和父母和解并不是一件十分痛苦且为难的事情。

疗愈内心创伤,不让童年阴影主宰人生

还要强调的一点是,我们不仅要把注意力放在当下,让自己不再继续承受原生家庭的伤害,还要学会接纳过去内心已经存在的创伤,这样才能完成真正的蜕变。

我们还是从三个点来做。

· 找到伤害的源头,拒绝自我惩罚

通常情况下,伤害我们的源头会被各种情绪和表象所掩盖。

比如有的父母总是惯于打压孩子,抨击孩子的审美,打击孩子的自信,对孩子的每一次选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久而久之,孩子会发现父母的质疑态度,于是在每一次说话做事前都会犹豫不决、内心唯诺。

那么,一个恶性循环便开始了。父母会更加确定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做什么都不行的人,而孩子也会内化这种情绪,对任何事情都抱着消极的态度,并确定自己就是一个失败的人。

如此一来,自责、内疚便会开始攻击自我,甚至还会在无意识中对自己进行惩罚,把父母的过错转嫁到自己身上。

所以,我们要时常去审视小时候被父母抚育的过程,我们可以把那些让我们感到痛苦、困惑的事情罗列出来,然后寻找它们的共同点,挖掘会引爆自己的“开关”。

了解了源头,便不会把一切都怪在自己的身上,也不会一味责备父母,而是会有意识地进行改变,从而打破这场循环。

· 拥抱不完美,才能拥抱完整的自己

法朗士曾说:“我能坚持我的不完美,它是我生命的本质。”

完美从不是固定的,你今天认定的完美,或许在明天便会被颠覆。所以不完美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会有缺点,重要的是直面它,然后慢慢去改变。对自己宽宥一点,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自己,包容自己。

同样,只有拥抱父母的不完美,才能拥抱完整的父母。我们可以把自己对父母的感受真实地讲出来,承认父母的不完美,这样的真实会让我们放下情绪,也可以感受到不用假装完美的自由。

这可以让我们更加客观地回顾过去,从多个角度看待父母的行为及这些行为对自己的影响。那些创伤也会因此“松动”起来。

· 丰富自己,敢爱敢恨敢自私

最后要说的,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做一个丰富的自己,拥有丰富的生活,拥有丰富的思想,更有丰富的情绪。

为自己的心软添加一道边界,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不能越界;为自己的仁慈添加一项底线,即使是最亲近的父母,也不能破线。

因为真正的孝顺是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压抑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不压抑自己的情感,找到生活的动力源泉。

这样的我们才会有余力给父母更好的晚年。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以更好地打破原生家庭的魔咒,建立新的亲密关系,不让自己的孩子重复痛苦。

当下,或者某一天,我们不仅是孩子,我们还会是父母,活出更好的自己,才能给我们的孩子做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