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刘彻
大汉,未央宫。
未央宫建筑群占地百顷,是整座长安城的七分之一。
宣室殿是未央主殿之一,自从文帝在宣室殿问策贾谊后,宣室殿便成了汉家天子求贤问策的重要场所。
当今天子刘彻每五日便会在宣室殿宣召来自齐地的大儒,为其讲解儒学精要。
年轻的刘彻遗传了老刘家祖传的英武,面如凝脂,隆凸有致的双眉里熠熠生辉,浓密的头发梳成高髻,革制黑色长袍上绣着龙纹,束着天青宝带,腰系牛皮靴。行走坐卧之间自带王者风气。
今日主讲的是如今的郎中令王臧,也是刘彻太子时老师,教导刘彻多年。
刘彻坐在宣室殿正位,王臧则坐在右手边的案几旁,宣讲儒家精要。
“黄池之会,吴子进乎哉,遂`子’矣。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欲因鲁之礼因晋之权,而请冠端而袭,其藉于成周,以尊天王,吴进矣。吴,东方之大国也,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吴能为之,则不臣乎,吴进矣。王,尊称也;子,卑称也。辞尊称而居卑位,以会乎诸侯,以尊天王。”
“鲁哀公十三年,吴国胜齐国,于黄池会盟诸侯。吴国者,夷狄之国,披发文身。齐国者,太公之属,尊王攘夷,行周礼,立教化。吴国败齐,会盟诸侯,却请学周礼于齐鲁,请尊周天子而自以为臣下,虽会盟诸侯,却甘居卑位。”
“由此可知,礼乐教化之邦,虽败不败。夷狄之国,亦知一时兵锋,难以为胜,礼乐教化,方为王道。”
....
春秋之时,诸侯争霸,被认为是夷狄的吴国,哪怕败尽中原大国,却也感召于周礼,但求教化于中华。
作为曾经的太子少傅,王臧从小教导刘彻,知道这个少年天子不仅聪慧,亦有好武之心,征伐夷狄之志。王臧虽然不断强化礼教的力量,却也不敢直接贬低军武。
今天的内容,主要是让天子对于礼教的力量有一个认知。
这也是为了儒门的招抚大计进行铺垫。
河湟之地的戎人最终会献上降表,但这种用仁德开疆拓土,远人自服的事例,史上未有。王臧需要寻找历史上的例证,向天子证明这种事发生的可能。
免得到时候,朝堂上有所非议,对儒家的不世之功造成损伤。
刘彻神情淡薄,十二旒天子冕遮住了王臧的视线。
王臧心中一阵叹息,刘彻登基后,虽然对儒门更加信任,和自己却是多了些帝王与臣子间的隔阂。
也不知道自己讲的内容,能否对天子起到教化作用。
“明堂进度如何?朝中最近,可有不少奏疏,劝谏朕不要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然而刘彻似乎是知道王臧的心境,没有开口评判今天学习的内容,而是直接问起了另一件事。
自从儒生占据朝堂,便想取法古代在长安城南建立明堂,使诸侯来朝见,草拟巡察、封禅、改历数、服色等事。
刘彻于是颁布诏令,在长安城西南七里,城门安门以东,杜门以西建立明堂。
“有将作大匠监督,明堂年后便可完工。”
王臧一听有人居然批评儒家兴建明堂,立刻开骂,“朝中大臣诸多奢靡,营建宅屋,唯恐不够华美。陛下兴建明堂,乃为家国大事,上此奏疏者,当真是无君无父。”
朝堂上勋贵太多,都是些尸位素餐之辈,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混吃等死。
还有一帮黄老门徒,整天就念叨无为而治,活的像一根朽木。
如今好不容易众正盈朝,这些人不反思自己就算了,居然敢对儒门的决意指手画脚。
等儒家招抚成功,确立为治国思想,第一时间就要把这两种人开革出去。
刘彻很喜欢这些儒生积极尊王的态度,同时他也觉得朝堂之上,暮气沉沉。
这些老朽的臣子,可跟不上自己的雄心壮志。
“郎中令刚刚提到了封禅之事,我也知始皇帝曾于泰山封禅,为何儒门却建议我在明堂封禅?”
刘彻觉得,自己是一定要去封禅的。
既然那些上古圣王都封禅过,那自己也一定要去封禅。
始皇帝曾在泰山封禅,自己必然也是要去泰山封禅的。
只是这些儒生,一个个却都劝自己等明堂建好,在明堂封禅就行了。
当朕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王臧对天子语气中的不满心知肚明,心中却是暗喜。
“等招抚完成,陛下有了开疆拓土之功,自然可以效仿始皇,登泰山封禅。”
“昔日始皇肆虐天下,荼毒万民,却依然能靠着一统六国,收复河套的功勋封禅泰山。”
“陛下如今执掌汉家社稷,修德怀远,若是远人自服,开疆拓土,其功更甚始皇。封禅自是应有之义。”
封禅一事本就是他故意讲给天子听的。
如今大汉大部分军权,还掌握在太皇太后手里,天子想要征伐,朝廷和东宫都不会同意。
想要开疆拓土,只有招抚这个办法。
始皇帝焚书坑儒,王臧自然对始皇帝没什么敬意。
刘彻也不反驳。
毕竟老刘家是造大秦的反起家的,刘彻也不会为秦皇辩驳什么。
只是对于招抚能开疆拓土这件事,刘彻依然半信半疑。他看到了那些小部落的降表,但说明不了什么。
“听闻平国公四子安国少季,如今也在陇西,凭借无双勇力,立下诸多功勋。太常许昌已经为安国少季请功,要求授予其都尉职衔,赐钱百万。安国少季虽为勋贵,但也在太中大夫门下修习了两年儒术,不知郎中令如何看待此事。”
相较于戎人的降表,刘彻最惊喜的是陇西又出了一名绝世猛将。
刘彻有着横扫匈奴,兼并天下的决心,对于猛将,自然是求贤如渴。
听到天子的问题,王臧一时间有些心累。
陛下今天怎么,怎么总是问这些让人纠结的问题。
为安国少季请封的奏报,是韩安国直接递交给东宫,东宫转交给丞相府的。
原本立功封赏,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但问题在于,安国少季太年轻了。
十六岁的都尉,是大汉开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丞相窦婴将这份请封奏报丢给了赵绾和王臧,这让儒门也很纠结。
如果承认了安国少季的战功和封赏,那儒家的招抚会留下以武力压迫而不是以仁德招抚的话柄。
但如果不承认安国少季的战功,一来这不符汉家以军功为根基的传统,必然引起朝堂非议。二来夏宽那边形势危急,韩安国,李广拒不配合招抚,齐王亲兵又损失过半,儒家急需一位手握兵权的边将帮助招抚。
赵绾和王臧纠结了好几个晚上,最终还是决定。
请封,请赏,请权。
“古人云,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安国少季救同门于危难,立下赫赫战功,自然是需要封赏,委以重任的。都尉一职,并不为过。”
“若陛下垂爱,亦可多拨付兵马给安国少季,让他再创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