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化萤【后记】
这个故事的时间跨度真是相当长。新建文本文档(是的,一开始是在txt里写的)是在2015年6月29日,算到2024年6月28日初稿完成,也已经有9年了。(等后记发出来的12月31日,又要再过半年。)好漫长的9年啊(笑)。
第一版是2015年10月18日写完的,还是纸质版,只有10章正文和1章小剧场。初版剧情集中于竞赛结束后在学校里的部分,到现在可以说已经不剩什么了。楔子和第一章的结构基本保留了;都提到了一年前的回忆;双节假期的开头是一样的;沈晶晶和叶羽说悄悄话,被吴筱宇威胁;钟逸帆的表白;雪花飘落的日子;「断片」的结构和形式;还有最后的高考出分和同学聚会。两位主角没有在一起的结局也是初版就确定的。
除了个人生活状态上翻天覆地的变化,9年来写作上的变化也让我很有感触。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一直是“只是有了故事的构思”,就开始写了,想到哪里是哪里。所以第一版的故事确实有还说得过去的剧情和人物塑造,但有些过于随心所欲了。
后面决定整体大改、重建框架的时候是2017年5月,但一直限于各种各样的因素没能实现,只是写了几个片段的剧情(比如寰宇在学校里的吐槽,以及「蒙尘」的前半截),而最长的一段(对应现在的「海潮」)后来也成为了废稿……
等到2021年,现在已经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了。总之,决定要接着写,把txt里的东西搬到了word文档。大致的改动是,重构了前两章;写了国初前的清晨,物理实验室的小片段,一轮的开头,决赛前的一点点聊天;重写了省队名单揭晓的剧情,以及结尾。然后又开始忙了,现实生活里奇奇怪怪的一堆事导致我连打开文档都不敢。当时写作的时候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考虑人物的心理、放慢节奏,但仍然不够好。
最终一口气写完的原因源于随手发的一条评论,底下有人说我文笔好。看到的时候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被肯定的感觉,然而还是拖了半个月才开始集中拉磨。那个时候的word文档字数统计是3.8万字,想着“10万字应该差不多可以写完吧”。10万字没写完,20万字也没有,初稿定格在25万字,写着写着已经奔着30万去了。怎么会这样呢?
首先是重新思考剧情架构;然后是改变了叙述模式,删去了绝大部分叶羽视角的内容以增加悬念;在一点一点展开故事的过程中,又重新编排了部分情节的顺序,增加了两章纯对话内容,把一些剧情独立成章;以及因为文本量的增长,从10章、16章一路扩增到20章后给每一章都起了名字。
出于放松和(根本起不到作用、也根本不构成因果关系的)取材的需要,中间去了一趟此前从未涉足的华南,度过了非常幸福的几天。虽然是冬天,却写了很多发生在夏天的故事。尤其是中间安排了三天没有出去玩,每天在旅馆里睡到自然醒,吃饭回来就打开电脑写几个小时,再出去吃饭,如此循环。(那边的菜真的很好吃,6月有事过去的时候又狂吃了一星期,10月中旬再次大吃一天。但是夏天的南方的确不适合本铁血北方人生存。)
随着剧情的展开,感觉人物们终于脱离了作者,变得鲜活起来。能明显地感觉到我是在“创作”,但又明确知道我只是在“复述”他们的故事,而不是“设计”他们的故事。在写作的过程中一点点摸索、一点点体悟,学会了许多东西。受限的单一视角,可以用来掩盖一些信息。剧情线并行的时候,如何安排表述的重点,如何起伏交错。要交代的事情很多,详细展开和一笔带过的部分如何分配。最后做得仍然不是很好,但至少我试着去做了。
-----------------
一个题外话:要写竞赛,就不得不写他们的课前、课中和课后,以及练习和考试。写的时候回去查了很多竞赛资料,发现很多的确不难。本来以为我的本科是一路摸鱼划水过去的,现在就是,□□大学你怎么真的让我学到东西了啊!.jpg。
也是因为早已脱离了当时的环境、做题也生疏了,很多地方只能一笔带过,因为再也没有当时的心境了。虽然成长了,但是失掉一些东西总归还是有遗憾。
为了某种意义上找回当时的心境、也是考虑到时间紧迫,完成作品前后去了很多不同的地方,见了不少以前的同学和朋友。有些朋友已经工作了,有些仍然在读研读博;虽然聊天的主题和烦恼的内容已经从成绩变成了科研、工作和其他一些沉重的成年人现实话题,但幸而大家身上都仍然留着过去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人的痕迹,也都在努力活下去(?)。
能遇到我的朋友们,确实是一件十分幸运且幸福的事情。大家我都超喜欢哦!
-----------------
说来,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每一张的章节提要(也在更新预告的底部出现了),和章节内容有点关系,但是不多。要说这个,就要提一嘴《冰海》为什么要叫这个名字了:故事的灵感来源于一首歌,整体剧情发展和歌词是对应的。(并没有完全照着歌词写,只是感情色彩一致。)标题原文与歌曲标题一致,翻译则是译自歌曲内对应的歌词。
每一章都额外挑了一首主题歌;再摘出相关的歌词,经过翻译作为章节的概要。至于每一首歌叫什么,在更新预告的评论区有,同时也(原定)制作完结纪念视频,只是最后因为太忙没有做完。显然,根本不会有人能不经提示就知道每一首歌是什么,因为翻译都是我自己做(添油加醋)的,而且对句式/语序做了调整。但我就是这么干了!
-----------------
回到作品本身。之前有读者说《冰海》读起来像回忆录,不是很像一部“小说”。大概这是和写作的手法和风格有直接关系的,我也在修改的过程中反复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但《冰海》不会因此从头返修风格,要做尝试的话也还是从下一本再开始尝试吧。
《冰海》在写作的时候就没有按照网络文学的流行风格写(只是作为陈述,没有其他意思),大概可以算是更倾向于传统文学风格的一种尝试?比如前面提到过的,篇幅分配和、形式和风格问题,我用它们来辅助章节氛围感的塑造。(同样,这只是我的个人习惯和爱好。)
要举出典型例子的话,比如:「残影」篇结尾、夏令营结束后赶车的剧情,其实按我通常的习惯而言是应该略写的。这个时候稍微展开一点的话,就不得不在无聊的氛围里前进,像主角二人在无言的、僵硬的氛围里穿过漫长的路程,来到城市另一端的火车站一样。在这段毫无意义的一小时路途里,他们又各自怀着怎样的心情呢。
「溯源」篇和「雾霭」篇是纯对话的形式。收到过“根本分不清说话的是谁”的评论,但我认为想要推断的话是给出了足够信息量的。「溯源」篇是梦,是主角二人夙愿的起始。在梦里,影像、面容很模糊,声音会更加清晰可辨。作为番外的「若歌」篇,靠近结尾的时候也用了类似的手法。
「繁星」篇的后半段(强化班),总体而言是一种非线性的,混乱、匆忙的叙事。这样的叙事结构是从吴筱宇的心理状态出发的,他并不觉得这种近似于日常的生活有什么可以记录、值得记忆的东西。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文本也变得枯燥乏味起来。虽然仍然感觉这一段写得没有那么好,但效果还是达到了的。「繁星」篇唯一和星星有关的片段是叶羽没有等到的流星雨,那为什么这一个篇章要叫「繁星」呢?
第二卷的总体氛围和第一卷也有所不同,因为主角二人进一步脱离了学校的环境,又共同经历了各种各样的事,彼此的联系和牵绊也加深了。叙事的风格更加轻松、人物的性格心态随着情节推进逐渐成长,也和吴筱宇放松的心情相一致。写作顺序上处于最后的篇章是处于第二卷的「旋舞」,对我来说大概算得上在情绪最高涨的地方落幕的吧(笑)。
「皎月」篇也几乎没有提到月亮,但我觉得它无疑是集中描写月亮的章节。最后的那个电话几乎只有对话,而没有添加额外的描写。这个电话真的存在于现实之中吗,还是只是他们吃多酒酿圆子之后做的梦呢?
进入第三卷的「海潮」作为揭晓结果、统合线索的篇章,经过了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修改,在上线之前还补充了很多内容。不知道各位读者读到「海潮」的时候,是会觉得完全出乎意料,还是做好了心理准备呢?
故事发生的主要舞台都不是沿海城市,但「海潮」和《冰海》是关于海的故事。作为故事的推动者的叶羽,她的思绪就像深海一样吧。在和吴筱宇分别、准备前往省城参加集训的时候,无边无际燃烧着的晚霞云海、枯叶之间泛起的海浪鸣声,也会在她的心中留下无法磨灭忘怀的印记吧。
之后的「雾霭」篇也对应吴筱宇从结果揭晓后到决赛结束的状态。他终究还是被排除在那个灿烂的世界之外了,身边围拢的是化不开的浓稠烟霭。浓雾模糊了周围人的面目,但他们的想法和情感仍然能传过来,嘲讽的、安慰的、关心的、失望的。
从「雪落」篇开始,总体的写作风格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和前面显著以吴筱宇作为主视角的内容不同,换成了更偏向叙事和群像的写法。「断片」是从一些主要配角和主角们的第一人称视角触发的,不同人视角中的同一段时光很有趣,也可以快速带过这段竞赛结束后的时光。
到「夜幕」篇,作为收尾,最后的剧情推倒重来了三次。写法上,尝试了脱离原本的写作习惯,以或许更贴近吴筱宇真正视角的,偏重意象和感受、减少实感比例的方式来写了。虽然好像变得很难懂,但氛围上是非常满意的。一轮月亮落下、又一轮月亮升起,《冰海》的正篇故事也就走到了结局。
-----------------
终于可以说出来了——我仍十五年如一日地热爱写作。捕捉灵光的断片、和作品共同成长,实在是太幸福了。就算写不出来的时候很多、就算经常苦恼于表达不出人物的可爱之处,也非常快乐。写作,伟大的写作,使我头脑清醒、使我时刻保持对生活的观察与热情。
很显然,《冰海》不是我的第一部作品,却是我真正意义上完成的第一部长篇作品。之后要写点什么呢?写一写他们之后生活里的小片段,作为番外;想从叶羽的视角出发,将这个故事补充完整;想写几年后,主角二人的命运轨迹再次交错的故事;想以他们作为主角,展开其他题材的故事,写一部大长篇;还有很多以前的灵感,希望能一一实现;另外还有一些短篇,不知道要咕咕咕到什么时候……
真是的,一天要是有48个小时就好了。这样的话,除去12小时的工作和8小时的睡眠,每天还剩下28小时。如果每天都能拿出这28小时来写作,我不敢想象我会有多么快乐……(喂!)
-----------------
最后,就像论文一样,留一个环节给致谢吧:
感谢多年前在竞赛路上、以及直到现在的许多年间,给我带来了温暖与支持的老师、同学、朋友、前辈与后辈们。
感谢陪伴我写作的朋友们,无论是现实朋友还是网友。
感谢那位发评论鼓励我的、不知名的网友。
感谢坚持写完这个故事的我。
感谢每一位看完这个故事的你。
Special thanks for「たびかえる」。
“那个夏天的每时每刻都是我珍惜的,这段日子永远在我的人生里熠熠发光。”
谨以此文纪念我参加化学竞赛的时光,并献给我最重要的朋友;纪念与化学相伴的日日夜夜、秋冬春夏,纪念那个来回奔波的、多雨又明媚的夏天。
那是一个无数梦想绽放又凋零的夏天,
是淡蓝色便签纸与深红色三价锰的夏天,
是我永生难忘的、最为美丽也最为绝望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