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商业400年:野蛮生长的科技帝国(“世界是部商业史”系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南北鸿沟发源

1659年,深夜的伦敦城褪去了白天的喧嚣,大街上行人寥寥,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海军舰队司令威廉·佩恩(William Penn)的府邸内,烛光摇动,老威廉正略显焦躁地等着晚归的儿子。

老威廉前半生戎马传奇。他先后在两次英荷战争中击败了强悍的对手,为王国立下赫赫功勋。五年前,他又率领英勇的海军从西班牙手中夺取牙买加,为英国海外殖民地增添了一块重要的拼图。英王查理二世(Charles Ⅱ)对他青眼有加,将他视为肱股之臣。

但老威廉的后半生烦恼颇多,烦恼的根源在他那同名同姓的儿子。

与人们的期望迥异,15岁的小威廉并不热心军事,他是伦敦最年轻的社会活动家。此时,他刚进入牛津大学,就对宗教改革事务显示出超越年龄的热忱,想方设法接触异议人士,经常交游到深夜。

种种非议传到老威廉耳中,使他忧心忡忡。今晚,他决定好好教导儿子一番。

直到将近午夜,马车停下的声音才从大门外传来,随后就是儿子熟悉的脚步声回响在走廊。

老威廉盯着门前神采奕奕的儿子,沉重地叹了口气,刚想开口说什么,小威廉却一反常态,他并未鞠躬请安,甚至连帽子都不摘,就走到父亲面前大喇喇说道:“朋友,我真为你健康的身体感到高兴。”

老威廉隐忍了半夜的怒气,彻底因儿子的狂悖而爆发,他忍不住大骂:“滚!上帝作证,滚出我的家!”

小威廉耸耸肩,掉头而去,只留下颓然瘫倒在书桌前的父亲。全家上下,吓得面面相觑。

谁也没有料到,这次的父子争吵居然埋下了日后北美独立的伏笔,为无数激动人心的商业传奇构造出绝妙的历史舞台。

摆脱父亲的约束后,小威廉开始彻底放飞自我。他言论叛逆,行为惊世骇俗。18岁那年,他公开表示拒绝接受英国国教教规,为此不惜被牛津大学开除。23岁时,他皈依了贵格会(Quakers)。

贵格会是当时英国最激进的教派,主张教会纯洁、社会公正,藐视传统权威,提倡人人平等和睦。教派要求成员无须对任何人下跪、鞠躬,甚至不需要在语言上用尊称,因此被社会主流看成异端。由于热衷于教派活动,小威廉四次被投送到伦敦塔监狱,又凭显赫家世而被保释。

直到1670年,老威廉最后一次将儿子保释出狱,在失望至极中走向生命终点。尽管如此,儿子还是获得了全部的遗产,其中不仅有大笔财产,还有英国王室拖欠其家族的1.6万英镑债权(后世学者曾加以计算,这笔钱约等于2008年时的210万英镑)。

从此之后,小威廉摇身一变,从反对国教的异端,变成拿捏王室的债主。欧洲王室重视金融信用的传统规矩,让查理二世对他只能听之任之。

查理二世很想忘记小威廉,小威廉却不会忘记讨债。他和教友们开始紧锣密鼓地策划一件大事。此时,贵格会经过了数十年发展,在英国城市工商业者中形成了广泛影响力,不仅有中产阶级加入,甚至一些富裕的大工商业者也投身其中。羽翼丰满后的贵格会希望抓住时代机会,参与到美洲移民活动中,这样就能摆脱在英国的窘境,也能获得更大的财富。

1674年,小威廉带着一批贵格会成员跨越大西洋,买下后来新泽西西部的一块地皮,并将之命名为“西泽西”,作为教会发展的落脚点和未来理想的实现地。

很快,西泽西已经容不下越来越多的贵格会移民,小威廉希望得到更多土地。于是他回到英国,开始向王室讨债。此时的王室根本无力偿还如此天价的债务,最终只能做出“背弃祖宗的决定”——送地。

王室决定,将整个宾夕法尼亚赠送给小威廉,以此换取债务一笔勾销。小威廉又惊又喜,转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土地拥有者。当然,查理二世也长出了一口气,在他看来,债务免除了,贵格会滚蛋了,伦敦重新回到了太平盛世。

从此,小威廉得以在北美大陆建立自己的理想国。他要求摒弃宗教成见,推行自由规则。当然,只有思想包容不足以支撑宾夕法尼亚的发展,小威廉非常明白鼓励工商业的重要性。他先是推行“代役租”政策,移民们只需一次性付清费用,就能租种土地,之后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和义务。这种类似于土地改革的政策,超越了整个时代,让当地的商业环境得以迅速改善。在短短20年间,这里的人口大量增长,追随者不只有欧洲移民,也有相当数量的印第安人。由于人口增加,有更多的人前往城镇,这些劳动力成了工匠和技工,让宾夕法尼亚茁壮发展,丰富了产业的类型。

正当北方社会发展蒸蒸日上时,南方的商业环境却出现了迥异的图景。而这幅图景,显然并不是小威廉和贵格会所愿意看到的。

此时,烟草种植园正不断扩大,成为南方殖民地对外贸易的支柱。由于蒸汽机尚未出现,劳动力成为种植园最短缺的资源。于是,种植园主将贪婪的目光投向非洲。一艘艘来自那里的运奴船,满载着“资源”,来到北美洲的东南部海岸。这些“资源”强壮而廉价,是殖民者从非洲掠夺来的黑奴。无论从当时的法律、宗教还是从道德视角评判,黑奴都不算人。他们忍受了漫长的海上颠簸,侥幸存活者被成群结队驱赶下船,随后带到市场上拍卖给不同的种植园主。从此之后,主人拥有他们的一切,包括生命权。

在遍布南方的种植园内,这些黑奴每天工作18个小时。如此重压,让他们的平均工作年限只有7年,绝大多数人摆脱工作的原因是死亡。

黑奴在种植园主眼中是生产原料,而对奴隶贩子来说则是流动的商品。奴隶贩子们总是从欧洲出发,带着廉价的生活用品来到非洲,和当地的奴隶贩子们谈好价格,买下被绑架的黑人。为了获取更多利益,黑奴的人均船舱空间被压缩到无法忍受的狭小,空气污浊不堪,饮食恶劣无比。一旦生病,黑奴就会被无情地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等奴隶贩子在南方港口清空船舱,他们就会用手上的现金购买金银、原料、烟草等商品带回欧洲,开始下一轮“商业”操作。在很长时间内,这种“商业”模式构成了南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并获得了三角贸易的“美名”。

尽管有识之士痛斥三角贸易,但南部经济发展从一开始就已经被种植园产业绑架,缺乏劳动力会让好不容易形成的商业氛围土崩瓦解。因此,连殖民地政府也明里暗里鼓励奴隶贸易。在17世纪中叶,南卡罗来纳当地政府就宣布,只要购买1名男奴就能得到20英亩土地,购买1名女奴的奖励则为10英亩土地。类似的政策刺激着当地经济发展,也助长了奴隶买卖的罪恶。

从1674年开始,北美大陆的北部和南部之间,出现了一条巨大的鸿沟。这条鸿沟以气候差异为起始,不同气候的地区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造就了不同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了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在温暖的南方地区,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种植园农业经济模式;而北方由于气候较为寒冷,形成了典型的城镇工商业经济模式。由此,北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体和南方的种植园奴隶制经济体渐行渐远。当南北经济发展不断加速后,这条鸿沟不断延展,持续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