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的逆袭: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英雄不问出身

一封要命的来信

成功逐走心腹大患伯颜,脱脱功不可没,元惠宗马上任命其为中书右丞相。明眼人都清楚,元惠宗此举不过是走个程序。脱脱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是个很有抱负的人,上任后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极力革除前任积弊,推行一系列新政,试图挽救大厦将倾的大元帝国,史称“脱脱更化”。如恢复了元朝入主中原以来中断了几十年的科举制度;减轻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以缓解民族矛盾;主持编撰宋、辽、金三史,《宋史》《辽史》《金史》是中国二十四史中仅有的由少数民族宰相主持编修的史书。

可是大元王朝政治上已经腐败透顶,国库也早已空虚,国家财政到了崩溃的边缘。加上天下民乱四起,朝廷已经应付不过来。为此,脱脱只得推行“变钞法”,大量发行钞票,导致的恶果就是,市面上物价飞涨,严重的通货膨胀让元朝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换状态,朝廷发行的钱钞等同废纸。元帝国已然成了一匹不堪重负的骆驼,只等那最后一根稻草了。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可这位母亲却给她的儿女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年年决堤,年年修。山东有许多盐场,黄河每次决堤都会威胁到盐田,而国家的税收十之八九来自此地,保住盐场就等于保住了国家财政的命根子。同时黄河的问题又影响到北方赖以生存的物资通道——运河。

尽管元帝国的当权者们不拿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当回事,但却认定黄河非修不可,脱脱甚至提交了要根治黄河、以绝后患的提案。此议当即在朝廷中引起争议,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一定要修,另一种认为不能修。

脱脱力排众议,让元惠宗下诏由工部尚书贾鲁负责治理黄河。此诏一下,就为元朝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并最终演变成了压垮元朝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修河要大量征调民工,这等于把一盘散沙的底层民众给有效地组织了起来。

更诡异的是,元惠宗的修河诏书才发下去,元大都就下了一场大雨。城南的一段古墙经不起雨水冲刷,倒塌了数十米。随后,皇城内一座偏殿上的兽吻又被雷电击毁。几位从山东来大都的客商则告诉京城的民众,前几天泰山也崩了一块。接下来的日子,流言四起,有天上下黑石雨说,有太白星在大白天出现说,等等,不一而足。

河南、山东等地甚至开始有歌谣流传,歌云:“丞相造假钞,舍人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又有歌云:“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歌谣的传播速度一点也不比今天慢,大家都在传言胡人无百年之运。

读者朋友一定知道是怎么回事了,这已经是老掉牙的套路了,这样的版本从陈胜吴广的“大楚兴,陈胜王”开始,在历史上不断地重复上演。在起义之前利用迷信的手段造势,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老百姓们就认这一套,其他的说多了白搭。

此时的天下形势对于朱元璋来说,似乎还扯不上什么关系。他只想回到当初收留他的皇觉寺去继续当他的和尚。天下之大,能给他遮风避雨的也只有这座庙宇了。

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阔别了三年多的朱元璋又回到了濠州,回到了皇觉寺。在回到寺庙之前,朱元璋曾巧遇汤和,哥俩见面不胜唏嘘,几年逃荒下来,汤和也没有家了。两人结伴回了一趟孤庄村,汪大娘母子看到他们都活着,异常高兴。

汪文已经娶了媳妇,从他的口中得知,徐达、周德兴一年前回来过,曾到皇觉寺打听朱元璋的消息,之后又离开了孤庄村,不知去向。二老爷刘德家已经养起了一百多个舞枪弄刀的家丁,势力比以前更大。大老爷刘继祖还是老样子,守着他那份家业,虽比不上他弟弟,但比其他人强。高彬法师一家人早已离开了皇觉寺,寺里现在剩下的几个和尚是老的老、小的小,都是无力外出化缘的角色。

朱元璋领着汤和直奔皇觉寺。如今的皇觉寺已是满目凄凉,杂草丛生。二人走进院内就隐隐约约地听见敲木鱼的声音,朱元璋向汤和解释:“他们都在禅堂里念经呢。”

朱元璋熟门熟路,直接走进了禅堂。果然,禅堂里有几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在一边敲着木鱼一边合目祷告。朱元璋用力干咳了几声,大声言道:“我回来了!我朱重八又回来了!”

几个老和尚睁开老眼昏花的眼睛,一起回过头来。其中一个老和尚认出是当初打杂的小沙弥朱元璋,念了一声“阿弥陀佛”,朱元璋下意识地回了一声“阿弥陀佛”,其他几个老和尚也一齐“阿弥陀佛”起来。

朱元璋又再次在皇觉寺里安下了身。寺里除了这几个老和尚之外,还有两个十多岁的小和尚,负责在寺里煮饭和到寺外去催讨租子。几个老和尚加上两个小和尚,当然不敢不让年轻力壮的朱元璋、汤和在此住下。不但如此,没过多久朱元璋还当起了皇觉寺的住持,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份领导职务。汤和则因受不了枯燥乏味的生活,再次外出闯荡去了。

在外流浪了几年,安定下来的朱元璋除了吃饭睡觉,更多的时间是用来研读经书,给自己充电,争取做个合格的僧人,将来像他的师傅一样,在寺院里安个家,给朱家传宗接代,延续香火。

这样有规律而又简单枯燥的生活,一转眼又过了三年,如果没有意外发生,朱元璋这个和尚也许会继续做下去。以他的聪明勤奋,他可能会成为一个精通佛经的高僧,传经布道,终老一生。

但是,一封来信改变了他的一生。原来朱元璋在皇觉寺潜心修行的这段时间,外面的世界已经躁动了起来,先是修河的民工挖到山东河段时,从河床里挖出了一个一只眼睛的石人,背后镌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十四个字。这不就是传唱了几年的歌谣吗?既然这是天意,那就反他娘的。

随后在朱元璋讨饭曾经到过的颍州(今安徽阜阳),祖辈从事白莲教活动、八辈子姓韩的韩山童突然变成了宋徽宗的八世孙,举起了反元大旗,聚众造反了。那个因修河改道,房屋被政府强拆了的地主刘福通也成了刘世光将军的后人,与韩山童合伙造反了。时间是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

此例一开,迅速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各地纷纷起来响应,如同燎原之火迅速在神州大地蔓延起来。同年八月,彭莹玉、徐寿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起义。这些起义者用红巾裹头,故称红巾军。当地的郭子兴和孙德崖等人,在元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也拉起一支几千人的队伍,一举冲进濠州城,杀掉了元朝的官吏。

朱元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收到汤和从濠州托人给他捎来的一封信,汤和已经参加了红巾军,在濠州郭子兴麾下混了个千户,他在信中邀请朱元璋“速从军,共成大业”。朱元璋当时是“既忧且惧”,这真是一封要命的信啊!

朱元璋面临着三种选择:一是继续待在寺庙里;二是响应汤和投身义军;三是逃跑,有多远跑多远。要知道朝廷派来镇压起义的政府军,他们不敢攻城,奈何不了红巾军,可完不成上头摊派的“剿匪”任务是要军法处置的。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奈何不了红巾军的政府军是奈何得了老百姓的,于是老百姓就成了替罪羔羊,元军在城外大肆抓捕老百姓,把抓到的百姓头上系上块红布就说是乱民,以报功请赏。连军队都腐败至此,元朝不灭,天理难容。

在这种白色恐怖之下,朱元璋接到汤和的来信,此事如果张扬出去,他的脑袋非掉不可。为了慎重起见,朱元璋决定求助于神灵,让神给自己指一条出路。他发愿说,如果指示他可以活着离开此地,就请神显示二阳;如果继续留守在寺庙,就请神显示一阴、一阳;若是非造反不可,就显示二阴。

朱元璋接连抛了两次,得到的都是二阴。这不是让他造反吗?朱元璋心里害怕得要命,因为他压根就没想过要造反,那风险实在是太大了,随时要掉脑袋的。他不死心,又抛了一次,结果还是得到二阴。

朱元璋都快要崩溃了,他多么希望得到二阳,这样就可以拍屁股一走了之。可上天似乎是决意要给他一个机会,就在他茫然不知所措之际,一个小和尚好心地告诉他,他与叛军私通的事被人觉察了,正准备报告官府呢。这可把朱元璋逼上绝路了,想不造反都不成了。

就是从这一刻起,朱元璋才坚定了投奔义军的决心。这才是真实的朱元璋,而不是像很多书上写的早早就立下宏图大志如何如何,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做任何事情之前都经过深思熟虑,一旦决定下来就果敢地进行。至此,他才终于毅然决然地向濠州城进发。